分享

阳光照耀中国小提琴 | 梁晴

 老鄧子 2019-04-27

文/ 梁晴

这是一台阳光璀璨的中国小提琴作品盛会——在《小提琴中国作品百年经典》首发式系列音乐会之二“中国小提琴作品独奏齐奏音乐会”上,我听到从1919年至2015年共16首中国小提琴独奏乐曲(有几首采用齐奏形式)的演奏,在跨越近百年的淙淙旋律中徜徉,何等享受。所有曲目选自由上海音乐学院丁芷诺教授主编出版的《小提琴中国作品百年经典》丛书,台上,多位年轻小提琴家争相献艺,台下云集国内众多资深提琴学者们,显然是难得的一次中国小提琴盛会。

这场“上海之春”上的重头弦乐音乐会,我个人觉得有三处特别值得一说。它是一场学术型的中国小提琴百年历史回顾音乐会。从开拓性的李四光小提琴作品《行路难》,即从中国音乐作曲者学习西方音乐语汇开始,到陈燮阳和王希立的《山区公路通车了》,开始走出西方的“背影”,然后在杜鸣心曲、阿克俭改编的《快乐的女战士》中变得如此乐观自信,并在20世纪70年代李自立的《丰收渔歌》和陈钢的《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中,达到中国独奏小提琴音乐的一个出彩亮点,充分展现出中国经典作品的魅力。二是它充分证明丰富的中国民歌与古曲是音乐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如,马思聪借鉴西藏民间舞蹈音乐写就的《跳神》、丁芷诺根据山东民歌改编曲《沂蒙山之歌》、王家阳的青海民歌改编曲《四季调》、夏良独具云南特色的《幻想协奏曲》、刘庄的《台湾民歌五首》及杨宝智古曲改编曲《十面埋伏》,面目多元,风格多样,青年演奏家张乐、吴正瑜、王微致等人的演奏激情充沛、技术完好,在西方乐器上展现出中国各民族的精神风貌和艺术情致。音乐会还凸显了在中国作曲家们的创造性构思下,中国小提琴音乐逐渐“说中国话”之重要转变。如马思聪1935年的《思乡曲》,表达了战争年代中国人惆怅的内心,同时巧妙地将原本属于西方的小提琴声音进行中国化处理,将五声音阶及民间音乐自然地糅在提琴上,音乐流畅柔美;又如《丰收渔歌》将古筝演奏结合于提琴,《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中则用顿弓、跳弓,描绘奔腾在草原的骏马,并用拨弦模仿西域弹拨乐器的音响,《十面埋伏》中的音块运用与古代战场的联想,在技术上融合了东西特征,讲述中国人自己的故事,抒发着本土情怀。

当然,用一场音乐会来呈现一套书,用一套书来涵盖一段百年历史,并非简单的事情。音乐会上有两部颇有价值的作品,即桑桐写于1947年的颇具探索性的《夜景》,由上音教师宋杨演奏。作为中国第一首无调性作品,音乐充满思考及精致的技术处理,在今天听起来仍很有品质;另一部是已故英才莫五平的《无伴奏奏鸣曲》,由上海交响乐团首席李沛演奏。此曲写于1991年,短小而不失分量,尽管基于民歌素材,但是处理得如此现代,运用了很多特殊的演奏法,如泛音、震音、靠琴马演奏、弓杆击弦、特殊换弦设计等等,技术性虽强,但不失乐感。

音乐会上演了两部新作,一为陈疏赢写于2008年的《姑苏吟》,此曲曾入选为“文华艺术院校奖——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青岛)”之委约作品;一为李勋、丁豆豆写于2015年的《裙子》,优美深情,是一部“中式克莱斯勒”作品,少年吴季潼的演奏可谓非常出色,作品好听,却略显单薄,少了拉威尔、伊萨伊、巴托克那样的提琴作品之厚度。这是音乐会对中国当代小提琴新作选用上的一些欠缺。事实上,中国不乏优秀的当代小提琴独奏作品,如郭文景小提琴独奏组曲《川剧音调》、陆培《四首小提琴幻想曲》等都是佳作,演出曲目的选择面应该更宽些。作为中国小提琴界一次重要的学术活动,又有不少观众瞩目的经典作品拿出来亮相,令本场音乐会备受关注。我们期待中国小提琴在明媚艺术阳光的照耀下更加精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