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往事随想曲】卢铭安:天潼路,幸运百年老路,留下昔日辉煌

 钱传明 2019-04-27

天潼路,幸运百年老路,留下昔日辉煌

作者:卢铭安


筑于1864年的天潼路,至今已有155年的历史了,现在只是重新翻新,没有面目全非,这是托路两侧的五幢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的“福”,路的南侧四幢分别是河滨大楼、上海邮政大楼、市一医院红楼(修女楼)和瑞康大楼,路的北侧是新亚大小酒店。

天潼路上的河滨大楼北侧立面

邮政大楼北侧立面对着新亚大酒店的南侧立面

幸运的是历史的进程总是再进步,人们的环保意识(包括保护优秀建筑)也在不断提升,絶不会再犯著名建筑大师梁思诚,所痛心疾首那样的愚蠢错误(现在来看)。

上海滩天潼路发生了历史变迁。本文将以自己所见所闻着重介绍,在天潼路南北两侧鲜为人知,应该留住的历史。

瑞康大楼

瑞康公寓和瑞泰里是连在一起的,并座落在四川北路的苏州路和天潼路路口,端康里因端康公寓是历史优秀建筑,幸运地随同公寓一起被保留下来,成为天潼路上唯一的有上海特色的石库门弄堂。


天潼路四川北路上的瑞康大楼

公寓是五层楼的钢筋混凝土浇筑大楼,带钢窗的清水红砖砌的立面,显得有点稚雅秀气,在北苏州路四川北路口底层是三个门面的食品店,自制的奶油蛋糕很有名,逢年过节附近居民都会前往排队买送人的蛋糕,现在己被台湾元祖集团并吞。朝向天潼路大楼底层有家万象照像馆,路口是有四个门面的门刊门市部,是上海最大的报刊销售和订阅门市部,记得那时周日上午,我就夹着邮票簿先到门市部买下周的上海每周广播报,再看看有木有新到的萌芽等杂志,随后就瞄瞄玻璃窗框内的报纸,最后去对面邮政大楼二楼的集邮公司,后来集邮公司迁回南京东路后就不再去了。

新亚大酒店


天潼路北侧沿街商铺最有名的是新亚大酒店,开业于1934农历春节前,是由粤籍华侨集资建造的,可能广东人行船较多,八层高的主楼还建有塔楼,其外型随路口的弯角呈弧形,主楼左翼伸向四川北路,100多米长的右翼延于天潼路,因而楼内能设一条100多米的長廊,优雅的设计,考究的装饰,被人比拟为“香榭里舍廊”。


外墙的竖直构图和棕色灰白色砖的色调,构成了简洁硬朗的外型,仿佛像一艘巨轮迎面朴来。

酒店西南角立面


酒店南侧迎客正大门

1930年代由中国人自己建造和自己管理的现代化旅馆,在当时的上海滩还真是凤毛麟角,而且楼面地板的清洁打扫,是由粤籍女工承担,这是因为广东妇女都中意用抹布擦洗地板,写到此时就想起来母亲年轻时,也是喜欢以抹布替代拖把,春节前还要用大竹掃沾碱水,双膝跪地用力洗刷地板,有时想帮忙,她总是说:侬弄不清爽,去调水去。想到此刻眼框就有点湿润了。大酒店的整齐干净的环境,让中国近代两位“刻薄”的大文人,为她亲笔题词字,一是辛亥革命功臣,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佑任题词:“上海新亞大酒店磊落光明旅行事業”,”新亞”两字作为门面招牌被耸立在塔楼上方,然而于老却不是题常见的“光明磊落”四字,对此,我也百思不得其解。二是著名文豪胡适亲笔题词:


两位大学问家同为新亚大酒店点字题词,让上海的同行业暗然失色,也留下了心含爱国情懆老人,刚劲奔力的手迹。有一段时期,酒店在四川北路一侧开出一门面,专售外卖众多广式点心,本人最爱吃的是扣肉卷包,包在其中的是一块约8公分长,4公分宽和1公分厚的酱汁正宗五花肉,一口咬下,满嘴香喷喷的略有甜味的肉汁味,嚼劲十足,几十年后还未吃到过相似的扣肉包。酒店东侧,隔着马路的香港理发店,是虹口名声最甚的高档理发店,那是吹奶油包头男士和燙长波浪女士的好去处,价格高就与只剃平头的我无缘了。但我还是记得在南仁智里弄堂口旁边有家粮食店,除此之外就是大片石库门里弄的居民区,从东端的联安里朝西算起,有鸿祥里、广裕里,新庆里、南仁智里、顺和里和桃源坊。

联安里


这是靠近天潼路吴淞路的联安里。

靠近江西北路顺和里

南仁智里改造成的现代化大楼


这些体现上海滩近百年历史的独特建筑,一纸令下就面目全非,即便变成高楼大厦,总是让人感到一丝遗憾,有些世交的左邻右舍真的会搬迁的很远很远,尤其是老三届原本就七零八落,现在碰面更是难上加难,有了微信终于有免补的机会。


上海海派文化的精气神化为了一缕青烟,弄堂里那种安祥,带点吵闹的喧声已是昨日黄花,邻里之间知根知底的关爱不再重显,儿时在弄里伙伴们相互打闹的嬉笑声,总是让长辈们顿感平安无事,民警和邻里拉家常的和谐气氛已消失殆尽,这一切的一切只能从影像中去寻找。


也许有人会问:地图上标有联安里和顺和里地名。朋友侬错了,可能是开发商借用两地名,那里早就高楼万丈瓦砾起,今非昔比换新貌。


桃源坊


不过我还是要聊聊桃源坊,她不仅已有近100年的历史,老居民都知道靠近天潼路的前弄堂叫新桃源坊,靠近七浦路后弄堂为老桃源坊,整个弄堂有12只弄堂口,南北方向的天潼路七浦路各一只,朝西的河南北路三只,向东的江西北路上竞有七只,下照片显示原桃源坊在江西北路的七个出口的弄堂囗。只在上海滩的弄堂史上也是少见的。


弄内四通八达的通道,同样风格设计的石库门型楼房,让访客面对清一砖墙常会迷色方向,就连当时国民党抓捕地下党时也要大开脑洞,即使兴师动众,围追堵截,往往也功亏于溃,怪不得上海地下党常在这种弄堂设置联络点,这样的情景已被众多的谍战片证实。



黑暗的弄堂,狭长的通道,只有一盏小路灯闪出一束光亮,这就是抗战时期全世界的特工在此撕杀的最佳战场,多少中华儿女将自己的鲜血洒在弄堂的“弹格路”上。


围绕桃源坊周边的均为商铺,有大大小小的饮食店,其中和兴馆的咸肉菜饭享有盛名,另外河南北路弄堂口旁边有家纸品商店,是虹口区各种纸品的专营店,销售的品牌牛皮纸,在一般文具店是买不到的。



有50年友情的老同学赵小蔚,其外婆家是桃源坊最大最好的石库门建筑。二层楼砖木建筑,三上三下结构,相等于三幢一上一下的独门石库门建筑,按照现在说法,是九房二厅二卫一厨一晒台大开井、带车库。其特点是竟有汽车间,实属少见,然而小蔚只知其外公是吴淞水泥厂的技术人员,即便是工程师也买不起小汽车吧,想必那时尽可能不让50代的小辈们知道,上辈的历史是明智之举,想必大家都是懂的。记得文革期间,有得是辰光(时间),有时会去小蔚外婆家,二层楼房的布局相当合理,印象中屋内结构相当牢固,横梁立柱都粗壮结实,装潢油漆也考究,厚实的红漆木地板,配上外婆房内一大套工艺讲究的红木家具,顿时悟到宛如红楼梦中古色古香的纷围,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殷实的大家庭,不过记得最牢的是外婆亲手调制的宁波苔条花生,我有幸品尝过,绝对是品酒的上乘佐食。打破都说(外婆)宁波人菜肴重咸的偏见说法。

1路有轨电车



迈过赫赫有名的新亚大酒店是一条横向小马路,与四川北路丁字形相交的南崇明路,早期1路有轨电车可以拐入此路,弯过崇明支路,进入天潼路。



环绕新亚大酒店一整圈,又回到1路有轨电车的主轨道,叮叮当当地驶向虹口公园,从中就明白了大酒店之称是名符其实的。


信谊药厂

过了大名顶顶的上海市邮电工人俱年部就是崇明路,不到30米長小路西端只有两扇大铁门,一是崇明路一小的校门,另是信谊药厂的厂门。



站在四川北路上就能看到药厂的现代厂楼,不愧为(当时)远东第一大药厂,好象那时没有该厂造假的新闻报道,该厂生产的”消治龙"膏药闻名中国,也是普通百姓用得起的高质量药品;现在厂楼已成商业楼,改成久和信谊大楼。

上海市计算机打字机厂

照片所示天潼路吴淞路上的家化金融大厦,大厦背面连着上海大厦

天潼路东端相交与东大名路和东长治路口,家化金融大厦前身是一幢带很大庭院的大洋房,据说抗战胜利后,美国马歇尔元帅到上海就下榻此地的,可见其安全性是很不错的,解放后就成了上海市计算机打字机厂,那年代制造计算机和打字机是高科技产业,该厂当时是中国最早最大的计算机打字机厂,65年誔生了中国第一台台式英文打字机,69年制造出中国第一台台式电子计算机,71年又造出第一台手提式英文打字机,这些荣耀都记录在上海市地志。

当时的国产的第一台可是真价实货的国产货,不像现在那些大肆宣扬的有些国产货,其中很多核心部件来自国外的。记得隔壁二楼的张家伯伯是打字机厂的技术员,带着一副金丝框眼镜,迈步挺拔,说话很客气的学者模样。当时市面上打字机很紧缺,就托他买了一百多元的英雄牌英文打字机,通过学习打字技巧来提高英语记忆能力,这就使我的英文笔译水准受益非浅。

修女楼


两张照片所示的两幢大楼有着不同的命运,其地盘属性都是原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公济医院),在拆迁风潮盛行时,不知有多少有识之士的反对,医院主楼还是不保,变成了现今刚造好的宾馆,邻近的五层红砖大楼总算逃过一劫,这楼有着140多年历史建筑座落在天潼路乍浦路口,人称修女楼,楼内住的是清一色来自世界各地的修女,工作在医院主楼,功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该楼禁止任何男性入内,只有圣诞节前夜,才允许医院男同事进入共庆圣诞。过往的清规戒律,值得人们反思。

奉上老友王刚刚拍摄的天潼路改造完成后的目前状况,配上打油诗以解家乡之念。

拆拆拆,汉拨拦挡统统拆,

造造造,千篇一律望高造,

改改改,四面八方一个样,

变变变,东西南北曼哈顿。


照片视频王刚制作,同时感谢原创者

寻找当年的同学好友,可加我的微信号 lumingan96

卢铭安落笔于悉尼

来源:“卢铭安”的美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