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给考中文系的丨西方文论&古代文论,我的答题思路

 mayjleeivvsy13 2019-04-27

文/高冷冷:北大中文硕士丨哈工大化学本科

点击上方蓝字“高冷冷”,即可免费获得一个公众号

这是我考研结束后,写的一篇答题经验,有关于西方文论和古代文论。当初发表在北大中文论坛上,如今论坛打不开了,我通过快照才找到这篇文章。

对于我当时考的专业方向而言,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是作为专业基础来考的,属于专业二的内容,所以要求应该不是特别高。

考文论方向的胖友,我的答题过程对你可能没多大用,我还没你学得好呢。不许嘲笑我答题内容的浅薄!

考文学方向的胖友,可以参考一下~(但我也有可能没你们学得好,我没有基础)

专业二的四道论述题,我有一道关于《浮士德》的,基本没复习,另一道只知皮毛。

但是这一科我考了相当高的分数(就不谦虚了,因为是客观事实),专业第一。再厚点脸皮说,专业二虽然只要求掌握基础,但其涵括的内容实在实在太多,所以还是蛮有难度的。

我能考高分,全靠两道文论论述题。如今看来,它答得并非多好,不过真实代表了我那时候的水平。

既然北大的老师给了高分,也可以作为答题思路的一种参考。

希望对大家有用~

以下是原文:

我的专业课答题成绩尽是平平,细细思量,大概唯有文论题答得尚可。

当然,这亦是因为当代方向的专业基础,对于文论论述题的答题水准要求并不高的缘故。

由于我是理科生,考前对于如何答题倍感忐忑茫然,论坛里经验帖、书目帖都很好,这个帖子直切重点,说说我今年的理论论述题的答题过程。

从现实主义文论的角度谈谈“真实”的内涵,其对文学有什么样的意义?

我备考时候并没有对现实主义文论进行复习,对车、别、杜连了解的工作都没有进行。

这个是负面经验,建议后来者不要心存侥幸。

我答题时候思路很随意,主要以自己对“真实”的理解为主要内容,大概答了1500~2000字的样子。

具体论述过程我难以还原,只能根据印象想到哪一点随便提及一下,见谅,:)

具体内容:

首先我答了现实主义文学追求再现现实,着力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注重细节描写。这个要点还是应该提一下的,我也仅限于知道这个要点而已了。

接下来我从作家的写作心理、动力进行说明,认为作家追求“真实”地再现现实,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掌握了一元性的真理,认为可以通过写作把握、表达出这个世界的本质(这个观点吴晓东老师在《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中有提到过:卢卡契认为从前的小说表达了人与世界的整体性,而现代小说表达的是人在世界中的分裂体验。我的这一论述便是由此而来)。

然后我写道,现实主义所谓的“真实”实际上充满了意识形态意味,似真幻觉不过是用来取得“政治”(宽泛意义上的)功用的工具而已。

但是人们往往沉迷于这一“真实”的“虚幻”之中。如果说此前的批判现实主义还给人一种十分可信的幻觉的话,当代文学中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就赤裸裸地显现出了它的意识形态诉求。

在“现实主义”前加上一个“社会主义”的限定,使得这一对“真实”的书写被限定在一个具体的空间里,而“革命历史小说”、农村题材小说等,都旨在在“社会主义”空间里进行重塑“过去”(历史)以及许诺未来(描绘前景),后者也便是斯大林所讲的要看到高楼大厦而不是只看到脚手架(具体描述记不清了)。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真正的一元性真理的表达,旨在对知识分子和民众进行观念上的规训,将唯一的“真实”灌输给作家和读者,最终取得文化领导权。

哦,我还把苏联文坛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定义写了一下,实际上当时写得并不十分准确,大意应该是对的。

我还以《创业史》的有关论争为例,谈了下严家炎对梁三老汉与梁生宝谁更真实的质疑,认为梁三老汉作为“中间人物”更具有所谓“真实”感(当然,这种“真实”也是十分可疑的),而梁生宝作为“社会主义新人”则代表了那个年代所追求的“真实”。

然后我讲,所谓的“真实”都是建构出来的,是依靠材料的删减、角度的选取、人物的设置等作家的“有意为之”而建构出来的。

索绪尔语言学理论提出后,我们发现世界是语言建构出来的,而不是依靠语言进行再现的;不是我们在说语言,而是语言在说我们。

于是我们对“真实”的真实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质疑。我认为叙述学在某种程度上也对“真实”有一定的解构意义,叙述的体式、语态、时间等等的选择,都对“真实”的面貌有很大的影响。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我也用到了,谈到作为“主体”的我们也是由我们对“真实”的叙述所建构出来的,实际上我们的现在便是由我们对过去的“叙述”所支撑的(这个观念的生发点好像是李杨老师在《抗争宿命之路》中提及的,李杨老师说到精神病人便是建立不起关于自己的过去的合理的叙述)。

我们从出生起便活在“真实”中,活在语言体系、观念系统中,这些“真实”予我们以对自己、他人与世界的一种合秩序的认知,得以“正常”地生活。

所以,所谓的“真实”虽然确乎可疑,但我们也确乎需要“真实”,我们能做的,也许是时刻保持对唯一的“真实”的警惕和质疑。

以上。

谈谈司空图的《诗品》。

司空图的《诗品》这一题,我的答题思路基本按照张少康的一卷本教材的几个要点进行展开。具体要点大家看看教材,我记不清了,:)

古文论还是应该背诵的,只限于背诵文论原文以及出处,我答题时候所引用的原文都注明了出处。这一题我引用了很多原文,但不可死板,而是意之所至,化用为己之语句。

关于“意境”肯定要提到的,“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都要点出,然后我还把前人庄子、钟嵘、刘勰,后人严羽、王士禛、王国维等等等等我能想到的他们所提出的有关论点,都提了一笔,展现我知识的广度,文论原文的化用看个人熟悉程度,我就不具体展开了。

我想说明的是,我在这个要点里,将西文论中英伽登的现象学融合了进去,认为“意境”所追求的就是对意象、境界的图式化勾勒,追求的是留下空白点,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期待唤起读者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这便又联系到了姚斯的接受美学,我提及了姚斯所说的期待视域,说到“意境”是由作者和读者合力支撑。

然后我还谈了一下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认为海明威的经验省略和“意境”具有相似之处,当然其追求是存在着差别的。

关于传神、自然、苦思等等要点,也都是前后都提一下,要有诗句化用、文采条理,不可机械。

比如传神,便引用了苏轼那句,好似具体表达是这样:传神所要取得的效果便是在“一点红”之中见出“无边春”(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自然这一要点中,提了一下当代作家中的汪曾祺,他追求简单朴拙的语言,像是娓娓道来一个古老悠然的梦,很能体现“意境”的“不隔”之精髓。汪曾祺的小说结构上如苏轼的自评所说“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大意如此)。

《二十四诗品》所呈现的思维特点也提了一下,那种追求感知而不是体知的审美方式,与西方的差别。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我并没有进行记忆,仅仅在论述开始时罗列了几个名词(典雅、实境、自然等),然后说有趣的是司空图并没有在抽象的空洞的层面上论述,而是出之以景,化之为情,这实际上是很能展现他所追求的“意境”的特征的,那种不可言明的妙处,只能依靠“言”与“意”之间微妙的互相触发进行展现。

这道题我也答了1500~2000字的样子,一时想不起来还答了哪些内容了。想到再补充。

以上。

补充:

西文论:我看了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董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以及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以及李杨《抗争宿命之路》虽不是文论书籍,却于诸多文论的理解多有启发之处。

古文论:张少康一卷本。

我个人的复习方法是看这些文论书时候,遇到重点词句及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便划线,点滴感悟标记于旁,重在深思及贯通,对于文论尤其如此,读一遍有一层的感悟。

后期便是对于古文论原文及出处的背诵记忆,以及西文论和古文论要点的理解记忆而非背诵。答题时候并不需要把书上提到的每字每句每个观点都堆砌上去,文论教材作为对文论原著的综述,本就是二次创作,执着于尽数照搬,只是事倍功半罢了。

——————

以上是原文。

最后,我总结一下,这就是我常说的,要进行跨学科、古今中外等之间的联系性思考,如果你有认真看,想必也感受到了。

祝大家顺利,bless。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