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一对奸臣父子,竟穿越到其他朝代,还不止一朝,史书多有记载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9-04-27

在明代历史上,有一位不得不说的奸臣,那就是严嵩,而且在戏曲及其他的文艺作品里,都刻画过他谄媚君王,仗势欺人的奸佞形象,他这种小人形象也在世人心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由于蓝道行的一番话,他权势滔天的好日子才到了头,他的儿子被斩首,而他也被没收了家产,削了官职,最后告老还乡无处容身。

但是在网络上,有这么一个和严嵩有关的很玄乎的说法,在北齐的一位史学家魏收所编撰的《魏史》和唐代史学家杜佑的《通典》里,竟然都有严氏父子的身影,要知道这两个朝代可是都在明朝之前,为什么会在这两本书里会记载有关于明朝的事情?这听着就很玄幻,要知道朝代的先后决定了历史的先后,这其中有什么玄机呢?难不成这严氏父子还是什么天选之人,还可以穿越不成?

明朝一对奸臣父子,竟穿越到其他朝代,还不止一朝,史书多有记载

按照两本史书的先后顺序,我们先来看看《魏书》里面的记载吧。这本书记载的历史是从我国南北朝开始,然后是北魏王朝以及东魏还有西魏的历史,虽然说书里也有记载其他朝代的历史,但是成书的时间确确实实是在北齐,即便内容再广泛,受制于时空的限制,也应该只记载到北齐啊,要知道明朝可是在北齐之后,这样一想确实有点吓人。

但是在这本书里《乐志》一节中却提到了严嵩父子,这一节主要是记录一些关于乐理方面的知识,写到了西汉时京房准定的六十律,但是之后又提到了“如若严嵩父子,心赏清浊,是则为难。若依案见尺作准,调弦缓急声清浊,可以意推耳”。而在唐代的那本史书里也提到了严嵩父子,但是内容较为晦涩难明,也没有引用《魏书》的内容,这样的巧合让人总是忍不住揣测其中是不是有什么玄机。

明朝一对奸臣父子,竟穿越到其他朝代,还不止一朝,史书多有记载

只有这两本书好像有什么预见性一样地提到了严嵩父子吗?其实不止,在明朝以前,还有两本书也记载了严嵩及其子,这两本史籍分别是《北史》和《宋书》。一些巧合发生多了,总让人忍不住怀疑。但是有人也会怀疑,会不会这些史书里面所记载的严嵩并不是我们所知晓的那个严嵩,只是单纯的重名了而已。但是在史书里反复被提到,会让人觉得这里的严嵩肯定是一个名人,但是翻阅不少典籍之后,就会发现,在明朝之前,并没有什么叫做严嵩的比较有名的人。

即便这个严嵩不是什么名人,他在历史上的存在感根本不足以被记录到史书里,但是哪能恰好把他和他儿子放到一起提及,如果这里描述的严嵩不是我们所熟知的那个严嵩,那么他到底是谁呢?

明朝一对奸臣父子,竟穿越到其他朝代,还不止一朝,史书多有记载

在集结了众多网友的智慧后,我们可以得到两种比较靠谱的猜测:

猜测一,可能是后人们在整理的过程中出现了纰漏,抄错了。毕竟明朝的严嵩和北齐相隔了八九百年,即便古人智慧,也顶多推测一两百年的发展规律,再怎样也不会预料到那么久远的历史,还刚好预料到未来有这么一个人出现,肯定是某些地方出现了纰漏。

明朝一对奸臣父子,竟穿越到其他朝代,还不止一朝,史书多有记载

一些比较细心的网友找到了文革之后中华书局出版的《魏书》,也找到了前文提及的那一段,他们仔细对比,发现那一段出现了题不对意的情况,所以我们所说的那一段很有可能不是魏收的原文记载,有可能是后人在整理时把别人所做的笔记也给抄录了进去。

具体来讲,就是有人在阅读那本史书之时,比较认真,就在旁边写了些批注,然后被误以为是正文,要知道这些史籍在经过历史的传承时,不一定能够百分百完全保留下来。或者是当时书局的工作人员在负责校对时,没有注意,将其当作正文给收录了起来,很有可能之前就已经犯了这个错误,结果一直错了下来。要知道,在这本书的出版说明里就提到过,这本书的内容在清朝时有人依据后来唐代的那本《通典》进行了修补,填了有几十字。

明朝一对奸臣父子,竟穿越到其他朝代,还不止一朝,史书多有记载

猜测二,这里所记载的严嵩名字写错了,错把严崇当成了严嵩,这两个自是非常相似的,而且在东汉时,确实是有一位音乐家,叫做严崇,他有一子也跟随着他学习音律。而在古代,崇字和嵩字是通假字,两个字可以互相替换。

很多人会误以为前文里面提到的那段记载是在说严嵩父子二人因为心思卑劣,所以不能体会到音乐的真谛,那里的“清浊”二字是在说品德的好坏,其实不然,因为和那段记载衔接的是和乐理有关的,而在音律有关的专业说法里面,有不少和清浊有关的记载,是指泛音的一些特色,可能是指声音的轻重缓急,而那句记载很有可能是在说严崇父子二人在音律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明朝一对奸臣父子,竟穿越到其他朝代,还不止一朝,史书多有记载

第二种猜测可能更为可靠,因为古人的记载习惯和现在人确实是有些区别的。而通假字的应用在古籍里面也非常常见,在很多地方,我们所熟知的那个严嵩也会被称作严崇。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要随随便便就被表面上的一些巧合蒙蔽了双眼,而去怀疑一些我们所确定的事情,在历史方面更是,我们要怀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去拨开那些迷雾,找寻那些真实。

参考资料:

【《明史》、《魏书》、《通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