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BIM,在中国走得下去吗?

 w我的工程 2019-04-27

国内建筑圈里,流传着一个不成文的笑谈:70后赶上了中国房地产的井喷期,摇身一变、个个盆满钵提;80后多数沦为70后的赚钱工具,夹缝中求生;90后,一边丧一边逆流而上。

很幸运,虽然我是个地道的80后,但却跟随90后走过了一段不太一样的路程,也由此,多了一点建筑行业的视野和经验,比如国内外差异化的建筑教育、比如这两年甚嚣尘上的BIM......

1. “我决定停下来”

作为老八校的建筑毕业生,当时一毕业就顺利进入了西南设计院,参与了很多大型建筑项目的设计,比如汶川地震后的学校重建,比如成都的地标性建筑ICON云端,比如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参与设计的三亚国旅海棠湾国际购物中心等等。这些项目让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的同时,也更明确了自己在建筑上想要追求的是什么。我最终决定停下来,这或许很难,但有时,停下是为了走得更远。

1. 国内VS国外

丁字尺、三角板、绘图板,陪伴了我整个大学时光。在当时,我深信国内老师所强调的手绘能力,但在我亲身体验了国外的建筑教育模式后,才顿感国内建筑教育模式的普遍缺失:

  • 过渡强调手绘能力

纵然我们学校已经是建筑老八校之一,但实际上,还是有很多虚飘飘的东西在,比如对建筑大师的一味膜拜,比如过渡神话手工绘图能力。这也就导致了国内建筑院校和未来的学生就业基本呈脱节状态,包括一些尺度严格把控,软件的掌握等,基本都要学生在工作后从头学起。

但在国外,这被默认为建筑生理应掌握的基础能力。因此,国外院校课程的设置非常丰富,除了具体的设计项目,还包括非常多不同种类的软件课、审美课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项目需求及个人兴趣自由选择。除此之外,国外院校普遍对手工模型的要求很高,为此会特别开设针对细节节点的课程等,相比于单纯地手绘,这无疑更容易在初期培养学生的三维感知能力。

BIM,在中国走得下去吗?

BIM,在中国走得下去吗?

  • 理论与实践脱节

建筑不是单独的孤立体,声、光、电以及结构等等都属于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内本科阶段的物理、结构等课程,多数处于理论性阶段,学生很难对其有亲身的体验。这正是国外建筑院校强调手工模型的初衷之一,不同于软件模型的上帝视角,手工模型制作本身就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对结构重新认识和感知的过程。

  • 缺失的人文关怀

那几年,中国建筑正以一种野蛮的姿态疯狂生长。这种“大而粗犷”的建筑背后,是被上一代建筑人集体选择性忽视的人文关怀,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一味关注建筑的外在形式,最典型的就是十分讨甲方欢心的鸟瞰图(那个角度,别说人,鸟都不一定看得到)。

说到这,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拿着作品集,去国外建筑工作室面试时的场景:

老板:“这个建筑项目有多大?”

我:“大概几万平吧。”

老板:???

随后,老板拿出了自己最引以为傲的作品——一座20层左右的旧住宅单元楼改造。因为对他们来说,最常能接触到的就是小项目,也正是这些小项目背后的精细化设计,让我能够明白建筑理应是一个由内到外的过程,让我有机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空间、尺度、人性化等方面,重新思考建筑与人之间的关系

BIM,在中国走得下去吗?

BIM,在中国走得下去吗?

三亚国旅海棠湾国际购物中心 图源:谷德设计网

BIM,在中国走得下去吗?

BIM,在中国走得下去吗?

成都ICON云端 / PES-Architects 图源:谷德设计网

2 在国内,BIM沦为CAD的替代品

到现在,BIM已叫嚣了很多年。但由于国内建筑教育的滞后性,至今很多人对它的态度,依然两级分化——有人将它捧到天上,也有人对它完全嗤之以鼻。但在我看来,这更多的是因为对BIM的不了解。

  • BIM是什么?

BIM全称为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很多人对BIM的印象是一个省时省力的绘图软件,但确切的说,BIM是一个项目管理的系统,软件只是实际操作中的一部分

拿国外举例,面对一个待开发的项目,当甲方投资人进场后,他首先要找的不是设计院,而是一家成熟的BIM项目管理公司,作为甲方代表去跟设计院沟通,同时,跟施工方敲定合同细节等。换句话说,BIM的项目管理公司,在其中承担着连接设计院和甲方中间人的角色,相当于一个专业经理人,从而避免了甲方与设计者的直接矛盾。

  • BIM在当下国内的应用

以上国外的例子,在国内可以说基本没有,因为国内目前对BIM的应用主要停留在软件层面:

一方面,是由于BIM软件在水暖通等方面的应用上,仍存在一定不足,导致模型数据无法在整个设计环节内流通起来;

另一方面,国内从甲方→设计师→施工方→工厂预制这个链条也并未完全打通,这套标准目前远没有达到国际化通用的程度。

不过,单从软件角度来说,BIM确实是一个能为设计师节省大量时间的操作软件。毕竟只需画平面图,立面、剖面就直接出来了,即便改动也只需调整平面即可,加上一些智能化的应用,配合当下国内所推行的装配式建筑,常常会替代CAD做一些三维模型的拆解以及装配构建等等。

特别是一些高层、商业类建筑,BIM的加入相当于直接将施工方、设计师、甲方连接了起来,你这边一更新,工厂那边立刻就更新了,这种更新立马能得到第三方反馈,大大提升了沟通效率,当然,享受这种便利之余,建筑师也要承受来自甲方和施工方等多维度的局限与枷锁。

  • 理性看待BIM,避免盲目

目前,国内很多设计院都开设了BIM中心,但硬性要求更多体现在对BIM熟不熟悉,能否用BIM翻模等层面。加上国内的BIM正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培训机构依仗着国内外信息的不对称浑水摸鱼、漫天要价,但实际上,BIM在国外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几乎是多数国外院校都会开设的必修课程,同时,国外也已经有了一整套成熟的教学以及应用体系。

BIM,在中国走得下去吗?

BIM,在中国走得下去吗?

3 建筑,从来不是只有“光鲜”的行业

随着房地产热的退却,中国的建筑行业正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冷静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我看过很多建筑人不同的命运——有人在设计院身居高位,却对什么是设计一知半解;有人故步自封,不想被淘汰也不愿被改变;也有新人满怀期待进入,最终失望而归;但总有一些人,还在坚持。

比如,当下很多冒头的独立建筑工作室,在和设计院分工合作之余,保持着更高的设计自由度,我相信这在未来会成为常态,因为只有源源不断地新人、新的概念、新的思想,才能让建筑这个行业活起来。

最后,作为一名有着十多年从业经历的建筑师,我想告诉同学们的是,建筑从来不是一个只有光鲜的行业,你所看到的大多只是当年经济飞速发展下的一个缩影,它让一些人热血膨胀,但它并不是真实的建筑世界。相反,建筑师是一个终身行业,它需要你们持续性地保持创新思维,以及随时适应时代变化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会凭空而降,不会在日复一日地画图中有所增长。相反,也许你最需要做的,是跳出来,然后,继续走下去。

BIM,在中国走得下去吗?

BIM,在中国走得下去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