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1-20章)白话版

 江山携手 2019-04-27

《中庸》白话版

【提要】

《中庸》一书,原为《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为曾子的学生子思(孔子的孙子)所作。宋朝学者朱熹将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并成四书。

朱熹解释中庸说:中,就是不偏不倚,把握天下正道;庸,就是永远不变更,坚持信守的定理。他认为,中庸是儒家学者进行自我修养的基本课程。

中庸一书首先从进行自我道德修养谈起,中间广泛地谈到世上万事万物演化的道理,最后又归结到自我修养上来。它反复、深入地阐扬了儒家学派的修身观点

程颐先生说:不执意偏向就叫做中,不更改常理就叫做庸中的意思,就是天下的正确道理,庸的意思,就是天下的固定原理。这本《中庸》是孔子传授后人的思想方法,子思恐怕它相传久远而出现差错,所以整理成这本书,并用来传授给孟子。这本书开始从一个道理讲起,中间分散讲述各种事情,结尾又回来综合成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放开就可以充满整个世界,收起来就可以深藏到微小的心中。它的内涵无穷无尽,但都是由实在的学问组成。善于读书的人只要认真反复地研究是可以有很多收获的,那一生一世运用它,将受益无穷

上天所赋予人的一切就叫做本性,依照自己本性去做这就叫做正道,理解并发扬正道就叫做教化

道,是一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随意离开,那就不是正道了。因此君子特别要注意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也检点自己,特别要注意在别人听不见的时候也怀着警惧之心。世上没有什么事不能被发现、没有什么地方不能被公开,所以君子对自己单独处事时特别慎重。

心中的喜、怒、哀、乐在没有表现出来时,可以称作中;发出来而又都符合礼仪分寸,这就叫做和。中这个东西,是天下的最大根本;和这个东西,是天下的共通大道。如果能够做到中与和,天地的位置就端正不偏了,世上万物就发育生长了。

以上是第一章,这是子思根据孔子的意思所创立的理论。它首先阐明道的本源是出于天意而不能够改变的,它的实质本体存在在人的身上却又不可以分离,其次说明“存心、养性、自省、明察”的主要意义,最后谈到圣贤人物的精神感应和功用变化的最高境界。这都是想要读书人在这本书上,反省自己而悟出道理来,并用来去掉外界私念的诱惑,从而充实培养自己本来的天然本性,这就是杨先生所说的这部书的主体纲要。这以下的十章,是子思应用孔子的话,来阐明这一章的意义。

【提要】子思以道为主体,论述人的本性天理大道和社会教化的关系

孔子说:“君子一言一行都按中庸的准则,小人的行为却违反中庸准则,君子所以能够做到中庸,是因为君子做事时时处置恰当。小人所以(违反)中庸,是因为小人从来也没有什么顾忌和畏惧啊!”以上是第二章。

【提要】子思应用孔子的话,说明君子能中庸只是顺应常理处事,小人反中庸是逆背情理的

孔子说:“中庸要算是最高道德了吧!可是人民长久以来都很少做到它了!”以上是第三章。

【提要】孔子感叹世风日下,人民不再追求中庸美德了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广泛推行,我是知道这个原因的:聪明的人超过了它的界线,愚蠢的人又不能达到它的要求。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普遍让人明白,我也知道这个原因了:有道德的人理解过高,没有道德的人却又理解太低。人没有不吃不喝的,但很少人能够辨别出食物的滋味。”以上是第四章。

【提要】孔子认为,人们所不理解、不实行中庸之道的原因是,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不能自察

孔子感叹地说:“中庸之道恐怕难以实行了啊?”以上是第五章

【提要】孔子感叹中庸之道难行于世

孔子说:“舜可要算是个极为明智的圣人吧!舜非常乐意向人请教并且爱好推敲浅近的语言,他能容忍别人的缺点而宣扬人家的优点,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运用具体事物的中庸之道给人民做榜样,这就是他所以成为舜的原因吧!”以上是第六章

【提要】孔子认为,舜之所以成为舜,就在于他能完善地把握中庸之道

孔子说:“人们都爱说:我是明智的。(但因为不懂中庸之道,)被驱赶掉进绳网木笼陷阱里,还不知道要躲避。人们都爱说:我是明智的。让他按中庸之道行事,却连一个月都坚持不了。”以上是第七章

【提要】孔子讽刺那种自作聪明的人,启发人效法舜地方法去实行中庸之道

孔子说:“颜回在做人处世上,选择了中庸之道。只要懂得了一个好道理,就要牢牢地记在心中,而不肯失去它。”以上是第八章

【提要】孔子赞许颜回择道的明智和守道的恒心

孔子说:“天下国家是可以平定治理的,爵位俸禄也是可以辞去的,锋利的刀刃是可以去踩的,要完全做到中庸之道却是非常困难的。”以上是第九章

【提要】孔子认为,智慧、道义、勇敢都是不难做到的,唯有中庸之道难做得完善

子路向孔子请教什么叫刚强。孔子说:“你是问南方人的刚强呢?还是北方人的刚强呢?或者是你这样的刚强呢?用宽厚温和的态度去教化人民,人家无理也不加报复,这是南方人的刚强,有道德的君子属于这种。时刻准备打仗,死了也不悔恨,这是北方人的刚强,那些生性强悍的人属于这种。所以君子虽然随和但不轻易迁就,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啊!坚持中庸之道而不偏私,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国家政治修明时,不改变穷困时的信念,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国家政治混乱,到死也不改变自己的操守,这才是真正的刚强!”以上是第十章

【提要】孔子认为,符合中庸的刚强,才算得真正的刚强,并规诫子路不要好勇斗狠

孔子说:“搜寻隐奥的理论做些怪诞的行为,(这种人,)后代虽然也有人称赞,我是不愿做这样事的。君子办事都按照正道去做,虽然有人半途而废,但我却决不会停下来。君子始终遵循中庸之道,即使避开世人不被别人了解也不后悔,但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啊!”以上是第十一章

【提要】孔子对思想、行为过于偏激和有欠缺的都不赞成,从而进一步阐发中庸之道的完善

君子所奉行的中庸之道,作用虽然很广大,但实体却很细微。普通的男人女人虽愚昧,但是可以叫他们懂得道理。至于那些深奥的道理,即使是圣人也会有不懂得的地方。普通的男人女人虽然没有修养,但是也可以帮助他们做成一些事,至于完全做到中庸之道,即使是圣人也会有些做不到的地方。所以君子的中庸之道从大的方面来讲,天下虽大也难以承载,从小的方面来讲,世上谁也难以彻底明了。《诗经》上说:“老鹰高高地飞上天空,鱼儿深深地游在潭中。”是说中庸之道能上下明白贯通啊。君子奉行的中庸之道,是从普通男女的凡事中开始的,发展到它的最高境界时,它就可以明了天地间一切事物。以上是第十二章,是子思的话,是用来阐明第一章“中庸之道不可以离开”的含意的。这以下的八章,穿插引用孔子的话对它们加以说明

【提要】子思强调中庸之道发端于平凡之中,与人们极相切近,具有一刻也不可离的意义

孔子说:“中庸之道并不远离人们,可是有人在实行中庸之道时故弄玄虚使它远离人们,这就不能认为是中庸之道了。《诗经》上说:砍斧柄啊砍斧柄,样子就在你眼前。拿着旧斧柄照样子来砍斧柄,一边看一边砍,还是觉得不太像。所以善于运用人本身的道理去教育人,直到他们改变为止。如果做到忠诚和宽容那离中道也就不远了。强加于自己不愿接受的东西,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君子的中庸之道有四项,可惜我孔丘没有做到一项。中庸之道要求做儿子的以孝顺来侍奉父亲,我没有能做到;要求做臣子的用忠诚来侍奉君主,我没有能做到;要求做弟弟的用恭敬来侍奉兄长,我没有能做到;要求人们在交朋友时自己首先要讲信义,我也没有能做到。虽然在平常德行上努力去做,在平常言语上注重严谨,但仍有许多不够的地方,我不敢不尽力做到,也有做得好的地方,可不敢把话说过头。讲话考虑到行动,行动考虑到讲话,像这样君子还有什么地方不真实笃厚的呢!”以上是第十三章

【提要】孔子再次论述“道不远人”的道理,他认为,只要人能够严于责己,就能实践中庸之道

君子根据自己所处的地位来办事做人,不羡慕自己本身以外的东西。处在富贵时,行事就按富贵时的情况;处在贫贱时,行事就按贫贱时的情况;处在边远地方,行事就按边远地方的情况;处在患难之中,行事就按患难之中的情况;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地位都会感到愉快。处在上面的地位,不欺凌下面的人。处在下面的地位,不攀附上面的人。只求端正自己而不去乞求别人,这样就没有什么怨恨,对上不抱怨命运,对下不责备他人。所以君子居心平正坦荡等待上天的使命,小人则想以冒险求得偶然的幸运。孔子说:“射箭的道理有些像君子做人的道理,如果你射不中靶子,应该反过来寻找自己身上的原因。”以上是第十四章。

【提要】子思说明君子能随时做到中庸,阐明“道不可离”的道理

学习君子的中庸之道,就好像是走远路,一定要近处开始;好像攀登高山一样,一定要从低处开始。《诗经》上说:“夫妻情投意合,就像弹奏瑟琴。兄弟之间又融洽,和睦快乐更舒畅。关怀你的家庭,妻子儿女多快乐。”孔子赞美说:“能这样,父母的心情就舒畅了!”

以上是第十五章

【提要】子思穿插引用孔子的话,说明求道要讲究程序,首先应从自己家庭做起

孔子说:“天地变化所形成的功德,是多么的伟大啊!看又不能看见;听又不能听见;人们从天地创造的事物中了解它,并且将它忘记。如果普天下的人们,斋戒沐浴穿戴整齐,去参加祭天的仪式,那时,浩浩荡荡的天地好象在人们的头上,又好象在人们的左右。《诗经》上说:鬼神的降临,是不可以预测的,怎么可以怠慢不敬呢?那天地鬼神既隐密又明显,诚实的心是不会被掩盖的,就象这样!”以上是第十六章。

【提要】子思引用孔子讨论天地鬼神的功德的话,进一步阐明“道不可离”的道理

孔子说:“舜可以称得上最大的孝顺人吧!他具有圣人的品德,达到天子的地位,拥有四海之内的一切财富,祖宗的庙堂祭祀他,子子孙孙永远地保持这种祭祀。所以伟大品德的人,一定会得到崇高的地位,一定会得到丰厚的俸禄,一定会得到美好的名声,一定会得到难得的高寿。所以上天生养了万物,必然按照他们自身的材质而分别对待,能够培植的就培植它,要倾倒的也只好让它倾倒。《诗经》上说正直而快乐的周成王,品德高尚心地光明。能用贤臣能安人民,接受了上天的福禄。应该扶助和保护他,因为这是上天交给他的使命。所以具有最高德性的人一定会接受天命成为君王。”以上是第十七章

【提要】孔子认为,能守道修德就可以获得上天赐予的幸福,从而勉励人们追求中庸之道

孔子说:“没有忧愁的人,恐怕只有周文王吧!他有王季这样的父亲,有周武王这样的儿子,父亲为他创下了基业,儿子又能继承他的遗志,周武王继承太王、王季、文王的事业,歼灭庞大的殷朝从而获得天下,(他以下伐上)并没有失去显耀天下的名声,还得到了天子的尊贵地位,拥有四海之内的一切财富,祖宗的庙堂祭祀他,子子孙孙永远纪念他。周武王晚年才接受天命,(还有许多未竟之业,)周公旦继续完成了文王、武王的德业,追尊太王、王季的王号,创制了用天子礼仪祭祀祖先的礼法。这些礼法,通行于诸侯,大夫,以及士臣和平民百姓。父亲当大夫,儿子当士臣,安葬采用士的礼仪,祭祀采用大夫的礼仪。一年制的丧礼,适用于大夫;三年制的葬礼,只用于天子;父亲母亲的丧礼,没有贵贱之分,(天子和庶人)都一样。”以上是第十八章

【提要】子思引用孔子的话,认为周文王、武王能行中庸之道,所以获得天下。并杂议周代礼制

孔子说:“周武王周公旦要算是最孝顺的人了吧!孝顺的意思,就是善于继承前人的遗愿;妥善地续成前人的事业。每逢春秋祭祀,修整好祖先的庙宇,将祖先传下的祭祀器皿陈列出来,将祖先穿过的裙裳衣服摆好,供奉应时的果品,以表纪念。祖宗庙宇的礼仪是用来排列长幼先后秩序的;排列爵位等级,是用来区别地位高低的;排列各种职事,是用来分辨百官的才能的;祝酒时晚辈应为长辈举杯,这样可以让地位低下的人得到安慰;酒会上按头发颜色定坐,用来表示尊重老人。在祖先的神位面前,躬行祭祀礼节,演奏祭祀的音乐;恭敬祖先所尊重的,爱恤组祖先所亲近的,侍奉死去的先人就像侍奉活着的一样,侍奉亡故的先人就像侍奉生存的一样,这就是孝道的最高标准。祭天地的礼仪,是用来事奉上天圣帝的;祭宗庙的礼仪,是用来供奉祖先的。懂得了南郊祭天、北郊祭地的礼仪和四时祭祀的意义,那么治理国家的道理也就象放在手掌上的东西那样清楚了吧!”以上是第十九章

【提要】子思引用孔子的话,极力称赞周文王、武王、周公的孝道,说明仁孝治天下符合中庸

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治国的道理。孔子说:“周朝文王、武王的政治事迹,记录在图书典籍上。当他们活着的时候,他们的政治能实行;当这些人死后,他们的政治就消失了。用道义治理人民有利政治,按道理管理土地有利树木。国家政事就象种蒲苇一样,(得到好土地就很快成长高)。所以治理国政在于获得人才,获得人才要求君主提高自身修养,修养自身要用道德,修养道德要用仁爱。仁的意思,就是爱众人,以亲近亲人作为核心。义的意思,就是适宜,以尊重贤能作为核心。亲近亲人也分亲疏,尊重贤能也依级别,这是礼仪所产生的根源。处在下级位置的人如果不能获得上级信任,就不能治理好人民。所以君子不能不重视品德修养;想要修养好品德,不能不侍奉好亲人;想要侍奉好亲人,不能不尊重贤能的人;想要尊重贤能的人,不可以不懂得自然规律。天下所通行的道义有五种,用来实行它们的美德有三种。这就是: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兄弟之道;交友之道。这五种就是天下所共同遵奉的道义。智慧、仁爱、勇敢,这三种东西,就是天下公认的美德。用来实行这些道义和美德的方法唯有忠诚专一。有的人生来就懂得道理,有的人通过学习后才懂得道理,有的人是遇到困难再学习后才懂得道理,但等到他们都懂得了道理,这就是一样的了。有的人自自然然地按这些道理去做,有的人是因为有利可图才按这道理去做,有的人是克服了困难经过努力才做到这些道理的,但等他们做成功了都是一样的。”孔子说:“爱好学习的人就接近于智慧了,努力做好事的人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的人就接近与勇敢了。懂得这三件事,就懂得怎样修养品德;懂得怎样修养品德,就懂得怎样治理民众;懂得治理民众,就懂得怎样治理天下国家了。大凡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法则,就是:修养品德;尊重贤能;亲近亲人;恭敬大臣;体恤百官;爱抚平民;招集各业工匠;安抚边远地区的人;恩慰各国诸侯。修养品德可以使中庸之道确立;尊重贤能就能不被坏人迷惑;亲爱亲人,家庭的叔伯兄弟就不会怨恨;恭敬大臣,遇事就不会无主张;体恤百官,那么下级小臣回报的恩礼更多;爱抚平民,百姓就会相互鼓励为善;招集各业工人,财富用支就会充足;安抚边远地区的人,四面八方的人就回来归顺;恩慰各国诸侯,天下的人都会钦敬畏服。心境光明,服饰面貌庄重,凡不合礼仪的事不做,这就是用以修养品德的办法;摒弃谗言,远离女色,看轻财物而重视品德,这是用来鼓励贤能的办法;尊崇他们的地位,加高他们的俸禄,同情他们的爱好和憎恶,这是用来勉励人们爱自己亲人的办法;多设办事的小官依凭使唤,这是用来鼓励大臣的办法;真心地信任他们并多给薪俸,这是用来奖励士臣的办法;役使百姓适当,同时减轻赋税,这是用来鼓励百姓的办法;每天检查情况,每月考核办事效率,按工作成绩赐给钱粮,这是用来鼓励各业工人的办法;对边远的客人要热情迎接,奖励那些做过好事的,同情关怀能力薄弱的,这是用来安抚边远地区人的办法;延续那些断了代的诸侯后裔,帮助亡废的诸侯国复兴,治理混乱,扶持危难,让诸侯按时来朝见,送给他们厚礼,但贡礼却不多要。这是用来恩慰各国诸侯的办法。大凡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法则,但用来实行它们的只一个方法,即专诚如一。大凡做一件事情有准备就成功,没有准备就失败。说话之前考虑好,就不会讲错话;办事之前准备好,就不会遇困难;行动之前有准备,就不会懊悔;讲求道理之前有准备,就不会理屈词穷。处在下级地位而不能获得上级信任,人民就不可能服从你的管理;要获得上级的信任有办法,如果不能取得朋友的信任,就不能获得上级的信任;取得朋友的信任有办法,如果不能孝顺父母亲,就不能获得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亲有办法,反过来检查自己是不是诚心,否则,就不能孝顺父母亲了;做到身心诚实有办法,如果不能认识本性的善良,就不能使身心诚实了。诚,是上天赋予人的道理;要做到这个诚字,则是人们的目标。天生诚恳的人,不需要勉强就可以做到诚,不苦思就可以做的恰当,从从容容就可以符合中庸之道,这属于圣人。能够做到诚恳的人,往往是选择了善道而坚持不渝地实行它的人。还要广泛地学习知识,详尽地探讨事物的原因,慎重地思考得失,明确地辨别是非,并且切实地去做。不学习便罢,学了东西还不懂的话,就决不放手;不问便罢,提出疑问还不能理解就决不停止;不思考便罢,考虑之后还不能有所收获就决不放松;不分析辨别便罢,分析辨别后还不明白就决不歇手;不动手去做便罢,做了之后还不完全成功就决不止步。人家一次能做到的,我做一百遍总可以做好;人家十遍能做到的,我做一千遍总可以做好。果真能按这个道理去做了,那他就算是蠢人也一定会变得聪明,就算是软弱的人也一定会变的刚强。”以上是第二十章。

【提要】子思引用孔子的话,纵论治理天下国家的基本原则,最后归结到一个诚字上。他认为,君主的英明与否是国家兴衰的标志,君主治国一定要有贤才辅助,而得到贤才地方法,全在于君主自身的修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