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两个软件不仅可以帮你建立阅读习惯,还能够……

 等哥 2019-04-27

既然点进来看了,说明您对阅读这件事肯定是感兴趣的。那么请回忆一下,您是否跟我一样曾有过以下这些想法,

1、看着别人一年几十本,上百本的晒,也想知道自己一年读了多少本书?

2、想知道自己一共拥有多少本书,分别是哪些类型,其中哪些读过,哪些自打买来就开始吃灰?

3、想知道自己一天到底有多长时间用来读书,平时看一本书得花多长时间才能读完?

如果您曾经有过类似的想法,那么请继续。如果1条都没有的话,请马上关闭本页,节约您的注意力。

图片来源网络

一、明确需求

2018年8月的某一天,不知为什么突然我就想对自己的读书进行统计和记录,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量化读书,看看自己的读书效率如何。整理后大致需求如下:

1、把家里所有的藏书分类统计,新书录入必须能通过扫码实现(收集);

2、能记录自己每天读了哪本书,每月、每年分别读了多少本书(记录);

3、能记录每本书的阅读进度和花费时间(分析);


二、筛选工具

确定需求后试用了“藏书馆”、“晒书房”、“飞芒书房”、“书迹”等所有能找到的软件,经过对比筛选最终留下了一款原本为儿童阅读设计的读书软件---“小花生”

小花生app

1、满足收集需求

进入软件后页面下方五个栏目,对我来说最常用的就是其中“我的”这个栏目,通过扫码、书名搜索和手动录入用来收集图书并显示总藏书量。

“我的”页面:录入书籍

2、满足记录需求

还有“阅读”这个栏目用来添加每日阅读日记,查看每月、每年的统计数据。

“阅读”页面:添加记录,统计分析

3、满足分析需求

美中不足的是“小花生”无法记录读书消耗的具体时间,不过好在之间几年研究GTD使用过不少时间记录软件,根据阅读的具体需求我最终选择搭配使用Swipetimes来统计每本书的阅读时间和每天的阅读时间(应用商店显示英文,实际下载为中文)。

最适合我的时间记录软件之一

三、摸索尝试

一切就绪就开始把家里所有的藏书(包括一些电子版图书)收集进“小花生”,最后统计结果显示截止到2018年8月之前,近几年平均每年的读书量大约在17本左右。这个数字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

读书其实是一件很主观的事,评价别人的读书数量和质量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你不是他。所以读书这事只能是自己跟自己比,自己来评价自己。那量化之后,我对自己的评价结果其实是不满意的,原因如下:

第一,读书的数量太少,每天花费太多的时间上网、玩手机、打游戏;

第二,读过的书有些能践行(GTD原则、反思日记等),有些却没什么印象,或者往好听了说叫“潜移默化的影响了自己的生活”。

所以在确定“小花生”和“Swipetimes”这两款软件后,我就开始了自己的阅读记录工作。

第1步:收集

首先在“Swipetimes”的“项目和任务”里创建一个“阅读书籍”分类(因为我还用这款软件记录其他的时间消耗)。不管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只要开始阅读,就在“阅读书籍”这个项目下以书名新建任务,并根据分类设定不同标签便于后期统计分析。

项目和任务

第2步:记录

每天阅读时点击“开始中心”下这本书的名字就开始计时,中间可以暂停,可以停止。也可以添加、修改和删除记录。

开始中心

第3步:分析

在统计栏目下看到每天、每周、每月分别花了多长时间阅读。

统计分析:累计花费时间

还可以看到每本书阅读分别花了多长时间

统计分析:每本书花费时间

在“开始中心”页面内也有一个“统计”标签,在这里显示的是每天、每周的目标完成情况,也就是今天设定的目标完成了多少,本周截至现在累计完成了多少时间,以及和上周相比的完成情况如何。

统计分析:日目标、周目标达成情况

四、效果反馈

从开始摸索进行阅读记录以来,4个月一共看了将近40本书,相当于2个月就看了之前一年的数量,效果显著,总结原因如下:

1、量化自己的读书数量

不为跟别人比较,只为了让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所有用来读书的时间都是之前玩手机、上网和打游戏浪费的时间,所以哪怕多读了一页书,对自己来说也是一场注意力争夺的胜利。

2、了解自己的读书速度

通过记录可以统计出不同类型书籍的读书速度,了解了自己的现状水平,后期可以有针对性进行速读练习。而且随着一个主题的书越读越多,就会发现读书速度开始提升,对自己的信心也是一个积累。

3、激励自己完成目标

每天、每周设定读书的目标时间,这样在纠结到底是看书还是打游戏时,一看软件显示今天还差20分的书没读,天平稍稍一倾斜,最终的结果可能就会不同。

我们的人生,其实就是由每一个细微的选择构成的。

阅读书籍届的“圣经”

五、持续改进

对我来说之前基本不怎么读书,所以第一步先养成读书的习惯,然后再去提升读书的质量。如果一开始就严格按照《如何阅读一本书》(莫提默·J. 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里介绍的4个层次来读书,那估计我一本都读不下去。因为

缺少了流畅阅读的快感,读书习惯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而且对我来说时间要么用来玩手机上网浪费掉,要么用来看书,所以总觉得

不管多低效的读书,也好过高效的玩手机、上网和打游戏。

虽然给自己的低效阅读找足了借口,但提升阅读质量却是自己一直都很希望改进的地方。计划如下:

1、争取做到每本书都写一份读书笔记,哪怕只有一句话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奥野宣之)里曾提到过读书笔记可以从一句话开始(请忽略我洒脱随意的字)。

一句话的读书笔记

2、每月总结自己的读书成果

采用公开打卡的方式倒逼自己放慢速度深读,总不好意思每本书都只介绍一句“这本书写的真好”吧?

3、调整读书笔记方法,争取做到深度阅读

目前采用了看到喜欢的内容就划线折页标记的方法,期待看完之后能根据折页内容再整理读书笔记。但实际上每次都是看完这一本又迫不及待的拿起下一本,很难克制自己去把看过的书整理成笔记而不去读新书。

而且好好整理一本书所花费的时间精力跟阅读一本书基本差不多。这可能也是迟迟不愿整理的原因,所以下一步想尽量电子化阅读,尝试在surface(设备采购中)上边阅读边记录,遇到喜欢的内容直接截图到OneNote里加上自己的批注和感想,这样一本书阅读完了,电子版的读书笔记也就完成了。

六、写在最后

“小花生”和“Swipetimes”这两款软件不仅帮我了解自己的阅读状态,培养阅读习惯,还让我慢慢明白了吴军老师在《态度》里写的一句话“最好是更好的敌人”。

最好是更好的敌人

正因为量化了自己的阅读时间和数量,才真实的感受到阅读每一本书的每一分钟,原本都是要挥霍掉的,也才让自己坦然降低了看书的要求,有了一个不那么完美开端。

古典老师曾在《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里写过一段话,“如果你没有一个好的开始,不妨试试看一个坏的开始吧。因为一个坏的开始,总比没有开始强。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坏的开始至少等于成功的三分之一”

从现在起,放下手机,拿起手边喜欢的书,从每天5分钟、10分钟,到每天20分钟,再到每天一个小时,当你进入书的世界,你会慢慢爱上那种停不下来的感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