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访杏花沟丨借问杏花何处有?牧童遥指吐尔根

 铭大大1300 2019-04-28


◆ 花雾迷离新源县,山岚迷茫杏花谷

古人常道:“九九尽,春已归。”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九”为极数,是为最大、最多、最长久。古时,由于棉花是一种外来物,到了明朝才在全国大范围流行,在那之前一般人都穿不上棉衣,御寒效果自然不尽人如意,因此冬季总显得尤为漫长,所以每到冬至,在最冷的时节里,人们便会把每九天分为一九,一日一日地数着,日日皆盼头,等数到九九八十一天的时候,春天便握在手里了。

冬有冬的曼妙,春有春的无限好,冬去春来,各种果花次第盛开,“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李次第开”,梅花傲寒开放之后,新源县吐尔根的杏花就漫山遍野的开了,山坡上、河谷边、雪山下、村庄里、小路旁,无不飘满了沁人心脾的芳香,吐尔根有一条长达300公里的野杏花景观长廊,4月初始,从那拉提草原开始自东向西到伊宁,伊犁河谷的南北两岸就变成了杏花的海洋。

杏花不仅有着曼妙的清香,而且会改变颜色,含苞待放时,杏花朵朵艳红,霎是娇艳,但是随着花瓣的伸展,色彩便由浓渐渐转淡,到谢落时就成雪白一片了,历来诗人和作家,都爱吟诵杏花,李商隐念:“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杜牧咏:“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站在杏花沟,一朵一朵的杏花都开了,杏花沟的男女老少齐声欢呼“好美啊!”跟杏花一比,我们每个人的容颜都仿佛失了色,真真是“画眉卢女娇无奈,龋齿孙娘笑不成”。今时今日的杏花,它的芳香,它的善良,带给欣赏它的、懂得它的人们以无限的喜悦与遐想,她夺目的色彩袅袅婷婷像一个妇人绯红的脸。

在《德伯家的苔丝》一书中,若当时的社会愿意给苔丝的灵魂以自由,不用道德绑架她,束缚她,恐怕她的一生也不会成为那个时代的挽歌。马克思说过,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而今天,看看两会上的女性代表委员,他们精彩的发言,靓丽的身影,无不书写着属于我们新时代女性的玫瑰芳华。

啊,滚滚而来的杏花啊,你花开有时,花落无期,是否也在感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这份不同,是今天的女性有了面包也有玫瑰,再也不需要二选一。

美丽的鲜花让人心情愉悦,从地到天,思绪翩跹。今天,人们在观赏某一种花卉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便是它的姿态是否美好,色彩是否鲜艳,气味是否清香,如此审美的眼光恐怕已经超越了功利。然而,多年以前,当人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时候,更加关注的是花的食用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花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由果到花、由实用到审美的过程。

这像极了发展中的我们,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记得梁实秋曾讲,旅行果然是一桩乐事吗?其中是否含着有多少苦恼的成分呢?出门要带行李,那一个几十斤重的五花大绑的铺盖卷儿便是旅行者的第一道难关。然而,时光如白驹过隙,如今我们出游再也不用带这么多行李了,宾馆、酒店应运而生,各地民宿也风生水起,旅客可以无牵无挂,不必像蜗牛似地顶着安身的家伙走路。

我相信,他头顶湛蓝的天空,脚踏翠绿的田野,悠然地行驶在蜿蜒的小路上,真的很愉快。记得上小学时,老师通知第二天要郊外踏青,我和同学们都好开心,让妈妈提前准备了午餐装进书包,一大早,我们在校园里集合,老师带队,上了校车后望着窗外的风景呼呼在眼前闪过,有同学牵了一只气球来,放在窗外,风刮气球走,红彤彤的气球像极了我们跳跃的心。归来时,我们仍坐校车回来,同学们在车里齐声唱歌,窗外暮色蔼蔼,我们悠然自得。有一年,我做梦回到当年的校车里,见同学们仍坐在校车里,可头发都已经梳成了大人模样。

杏花的树龄很长,可以活一百年以上,“落梅香断无消息,一树春风属杏花。”梅花落了以后,杏花就开了,春天的画布就有了杏花浓墨重彩的一笔。杏花开放的时侯,气温也在逐渐回升,如果说杏花顺应了时节,不如说是暖暖的春风吹开了杏花隐秘的心事。 住在杏花村,一出门就看到山上的杏花了,在陡峭的山峰处,斜坡上,一树一树的杏花都开了,我想起司马光在《杏解嘲》中说:“但余良干在,何必艳花繁。”强调的便是杏树身上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

田野是书房,自然是书籍。愿我们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作者:孙珍珍,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委宣传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