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邢台历史上的6位一流谋士

 鸿雁书香 2019-04-28

一、三国谋士一田丰

邢台历史上的6位一流谋士

辅佐主人:袁绍

籍贯:巨鹿(治所平乡)

谋略特点:

1、献计与曹操打持久战、游击战、运动战。(袁绍不采纳)

2、献计袁绍占许县、迎立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不采纳)

3、献计策消灭公孙瓒,平定河北,(袁绍采纳,成功成为河北霸主)

4、献计策趁曹操与刘备大战之时,出兵袭击曹操后方(袁绍不采纳)

5、和沮授一起劝袁绍暂时不要进攻曹操。

6、能算成败,能算生死、算无遗策。

评价:

苏图元:“张宾、崔浩,曾施神国之谋。荀彧、田丰,亦运制胜之策。”

罗贯中:“

巨鹿田元皓,天姿迈等伦。

周朝齐八士,殷室配三仁。

直谏干袁绍,忠心救兆民。

堪嗟牢内死,黄土盖麒麟。”

昨朝沮授军中失,今日田丰狱内亡。

河北栋梁皆折断,本初焉不丧家邦!

弃韩就袁

田丰自幼天姿聪慧,少年时丧亲守丧,守丧的时间虽然已过,但他仍笑不露齿,因此为乡邻所器重。而且田丰博学多才,在冀州很有名望,最初被太尉府征辟,推荐为茂才,后来被选为侍御史,因愤恨宦官当道、贤臣被害,于是弃官归家。不久,成为冀州牧韩馥的部下,因为正直而不得志。

初平二年(191年),袁绍以反客为主之计智取冀州,成为冀州牧,听说田丰威名,带着贵重礼物,非常谦卑地招揽田丰,任命其为别驾,对他很是信任和器重。

计权合变

初平三年(192年),田丰随袁绍出战公孙瓒,从事期间参与界桥之战。公孙瓒军逼近袁绍,包围袁绍数重,射来的箭像下雨一样。田丰扶着袁绍,让他退入一堵矮墙里里面。袁绍摘下头盔扔到地上,说:“大丈夫应当上前战死,怎么反而逃进墙裹面呢?”催促箭手竞相射箭,射伤公孙瓒的不少骑兵。公孙瓒的部众不知道是袁绍,不少人渐渐退走了。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迁往许都,从此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每次接到诏书,总担心对自己不利,于是想要天子搬迁靠近自己,派人对曹操说许县低洼潮湿,洛阳又残缺被毁,应当将都城迁到甄城,以便靠近完整丰足的地区。曹操不答应。田丰对袁绍说:“迁都的计策,既然不被采纳,最好早点儿谋取许县,接来天子,动辄假托天子韶令,向全国发号施令,这是最好的办法。不这样做,最终将受制于他人,那时即使后悔也不起作用了。”袁绍没有采纳。

后来袁绍采用田丰的谋略,消灭公孙瓒,平定河北,虎据四州。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前夕,刘备袭杀徐州刺史车胄,占领了沛县背叛曹操。曹操亲自率兵征讨刘备。田丰对袁绍说:“同您争夺天下的是曹操,曹操现在去束边攻打刘备,双方交战不可能很快结束,现在调动全部兵力袭击曹操的后方,一去就可以平定。军队根据时机出动,造就是时候。”袁绍推辞说儿子生病,田丰的计策没得到施行。田丰举着拐杖敲击地面说:“咳,大事完了!好不容易赶上这样的时机,竟然因为小孩子生病丧失机会,可惜呵!”袁绍听到以后很恼怒,从此就疏远了田丰。

持久战术

曹操害怕袁绍渡过黄河,就加紧攻打刘备,不到一个月将刘备打败。刘备投奔袁绍,袁绍这才进兵攻打许县。田丰认为既然失去前面的时机,眼下不宜出兵,就劝阻袁绍说:“曹操已经打败了刘备,许都就不再空虚丁。而且曹操擅长用兵,变化无常,人数虽少,不可轻视。现在不如长期坚守。将军凭藉山岭黄河的坚固,拥有四个州的人马,外面联合英雄豪杰,内部实行农耕用以备战。然后挑选精锐部队,分为奇兵,趁敌人空虚轮番出战,用来骚扰黄河南面。敌人援救右边,我就攻其左边;敌人援救左边,我就攻其右边,使敌人疲于奔命,人民不能安于本业,我们还没有疲劳但对方已经困乏,用不了三年,安坐就可战胜敌人。现在不用庙堂上稳操胜券的计策而想通过一次战争去决定成败,万一不能如愿以偿,后悔就来不及了。”袁绍不听。田丰极力劝阻,得罪了袁绍,袁绍认为他败坏军心,就将田丰关了起来。于是先发布檄文,大举南下。

直犯覆亡

曹操听闻田丰不在军中,喜道:“袁绍必败。”后袁绍败走,曹操叹道:“假使袁绍用田丰之计,胜败尚未可知也。”

到袁绍军队返回时,一路土崩瓦解,众军士都捶胸而哭:“如果田丰在这里,不至于到这个地步。”有人对田丰说:“您下定会受到重用。”田丰说:“袁公表面宽厚但内心猜忌,不相信我的忠诚,而且我多次因为说真话冒犯他。如果他得胜,一高兴,一定能赦免我;打了败仗,心中怨恨,内心的猜忌就会发作。要是出师得胜,我将得到保全,现在既然打败了,我不指望活命了。”袁绍回来后,说:“我没有采纳田丰的意见,果然被他耻笑。”逢纪乘机进谗言:“田丰听说将军败退,拍手大笑,正为他预言正确而欢喜呢!”袁绍于是杀了田丰。

二、东晋十六国第一谋士、后赵右侯、濮阳侯张宾

邢台历史上的6位一流谋士

辅佐人:石勒

籍贯:邢台南和县张相村,或邢台内丘县铁顶墓村

谋略:

1、命将四出,授以奇略,推亡固存,兼弱攻昧,群凶可除,王业可图

2、计除王弥;临危献计,拯救石勒,并定都襄国,指挥襄国保卫战;攻灭王浚。

评价:

自评:吾自言智算鉴识不后子房(张良);

房玄龄:机不虚发,算无遗策,成勒之基业,皆宾之勋也。”

苏图元:“张宾、崔浩,曾施神国之谋。荀彧、田丰,亦运制胜之策。”

相关典故:谦虚谨慎

张宾(?—322年),字孟孙,十六国时期后赵赵郡南和(今邢台南和)张相人(乾隆十四年《南和县志》),一说邢台内丘人。十六国时期后赵大臣、著名谋士和政治家。

张宾胸怀大志,谋略过人,辅助石勒建立后赵,并订立各种国家制度,被石勒任命为大执法,专总朝政,位冠僚首。张宾为官清廉,谦虚谨慎,任人唯贤,礼贤下士。深受石勒和群臣的尊重。

他死后,后赵追封为“散骑常侍,右光禄大夫,仪同三司”,配享丞相同等待遇。史载其“算无遗策、机无虚发”,为五胡十六国第一流的谋士。

早年经历

张宾的父亲张瑶是中山太守。张宾从小好学,阅读了很多经史。年轻时就雄心大志,对兄弟说:“我自认为智谋不逊色于张良,只是没遇到汉高祖而已。”后来他担任中丘王帐下都督,不得志,因病免官。

投奔石勒

永嘉之乱后,中原大乱。当时的石勒是汉国主刘渊手下的一员将领。张宾慧眼识人,对他的亲属说:“我见到的将领很多,只有胡将军(注:石勒是胡人,故张宾称其为胡将军)可以跟他一起成就大事。”随后,他投奔石勒帐下做谋士

唐初功臣房玄龄曾赞美张宾:“机不虚发,算无遗策,成勒之基业,皆宾之勋也。”

张宾在以后石勒的军事策略中,一直起着总参谋的作用。特别在几次大的决策上,张宾就像先知一样,总能洞其先机,提前预判。比如:

一、计斩王弥。

当时王弥和石勒是前赵在中原地区的两支实力最强的队伍。石勒为了除掉王弥,采用张宾的麻痹之计,先取得王弥信任,然后大摆“鸿门宴”,席间斩杀王弥,兼并其众。此为成功版“鸿门宴”,弥补了当年楚霸王项羽的遗憾。

二、放弃江汉。

避开和东晋的直接对抗,在襄国建立根据地。此计就像当年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三分天下之计——隆中对。

三、智败鲜卑。

段部鲜卑围攻石勒老巢襄国,众将都认为应该避其锋芒,据城固守。唯有张宾和孔苌(十八骑之一)认为:应采用诈败计,伏击对方主力,然后反攻,给予敌方致命一击。结果果如所料。

四、铲除王浚。

采用骄兵之计,让王浚放松警惕,然后奇袭王浚,一战而灭之。

功勋卓著

太兴二年(319年),张宾与石虎等人见时机已成熟,便一起请石勒正式称帝。十一月,石勒接受了这个建议,即位称赵王,建立后赵。张宾被加封为大执法,掌管朝政。石勒称其为右侯,从不直呼其名,足可见石勒对张宾信用之深。

永昌元年(322年),张宾去世,石勒追赠张宾为散骑常侍、右光禄大夫、仪同三司,谥曰景。下葬时,石勒流着泪对左右说:“是老天不让我的大事成功吗?为什么要让右侯这么快离开我啊?”

张宾死后,石勒与其他谋臣如徐光、程遐议事时有所不合,石勒叹道:“右侯舍我而去,让我和这些人共谋大事,这不是太残酷了吗?”

三、南北朝第一谋士、北魏司徒一崔浩

邢台历史上的6位一流谋士

辅佐人:北魏太祖、太宗、世祖

谋略功绩:

破赫连昌

▪ 征讨柔然 ▪ 攻灭北凉

评价:

1)拓跋嗣:“崔浩博闻强识,精于天人之会。”

2)拓跋焘:“卿才智渊博,事朕祖考,忠著三世,朕故延卿自近。其思尽规谏,匡予弼予,勿有隐怀。”

3)魏收:“崔浩才艺通博,究览天人,政事筹策,时莫之二,此其所以自比于子房也。属太宗为政之秋,值世祖经营之日,言听计从,宁廓区夏。遇既隆也,勤亦茂哉。谋虽盖世,威未震主,末途邂逅,遂不自全。岂鸟尽弓藏,民恶其上?将器盈必概,阴害贻祸?何斯人而遭斯酷,悲夫!”

4)《魏书》:“浩织妍洁白,如美妇人。而性敏达,长于谋计。常自比张良,谓已稽古过之。”

5)朱敬则:“至若陈平、荀彧、贾诩、荀攸、程昱、郭嘉、田丰、沮授、崔浩、张宾等,可谓天下之菁英。帷幄之至妙,中权合变,因败为功,爰自秦汉,讫於周隋。”

6)苏图元:“张宾崔浩,曾施神国之谋。荀彧田丰,亦运制胜之策。”

7)杜牧:“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於内,功后成於外。”

8)徐钧:“智谋断国灼蓍龟,自比留侯果是非。一死人言缘史事,谁知谋泄为南归。”

9)陈亮:“夫崔浩之佐魏,料敌制胜,变化无穷,此其智之不可敌,虽子房无以逺过也,而其料柔然尤为竒中。”

康熙帝:崔浩研精经术,练习政事,洵魏臣之杰出者。其不信佛法,尤度越时俗,卓然高蹈,何乃师受道士之术而崇奉尊礼之?且上其书以蛊惑君心,得罪名教不浅。

崔浩作为军事谋略家,深为道武帝、明元帝和太武帝所器重。作为统一战争的谋主,崔浩参与了北魏王朝三代帝王重大的军事决策,多谋善断,算无遗策,屡建功勋,在北魏统一中国北方的一系列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此外,崔浩才艺通博,除了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成就外,在天文、历法、法律、饮食、宗教等方面。

崔浩,北魏司徒、著作家、书法家,字伯渊,《北史》称伯深,北魏清河(今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人,白马公玄伯之长子。少好文学,博览经史,天文阴阳,诸子百家之书,无不精研义理,时人莫及。擅长书法,弱冠仕魏。太祖拓跋珪晚年严厉苛暴,臣下多因微过获罪,浩独肃敬勤恪,公平正直而听任运气,不为贫贱显贵而改变气节。太宗拓跋嗣初即位,拜浩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浩常授太宗经书。每至举行郊祀,浩与父并乘驷马高车参加大典,时人荣之。明元帝泰常元年(公元416年),东晋将领刘裕率领水军溯河西伐后秦后主姚泓,向魏借道,群臣反对,浩谓卞庄刺虎,势在两得。太宗听从众议,发兵拒之,结果死伤甚多,悔恨不用浩计。浩父病重,浩在庭中仰祷北斗星和北极星,祈求保全性命,愿以自身替代,叩头流血,举丧尽礼,时人称赞。袭爵白马公。朝廷礼仪,奖状策诏,军国纪要,尽出浩手。崔浩留心制度、律令、经术,不信佛、道。世祖拓跋焘即位,侍臣忌恨崔浩正直,齐力排斥、诽谤,世祖虽知崔浩贤能,但难塞众议,让浩保留爵位回家。始光年间,崔浩东山再起,进爵东郡公,拜太常卿,升司徒。太平真君11年,因在《国记》中披露“国恶”,被诛,灭族。崔浩参与军国机谋,多所胜算,善用天文阴阳解析社会现象。史官认为才略可比张良,冤死是由“阴害贻祸”。著有《诗经注》、《尚书注》、《春秋注》、《礼记注》、《周易注》、《历术》、《律历志》、《急就章》、《汉书音义》、《婚仪祭议》、《晋书后》、《赋集》86卷。《魏书》、《北史》皆有传。

四、记忆超群、黑暗中写字、北齐司空一陈元康

邢台历史上的6位一流谋士

辅佐人:北齐高祖、世宗

籍贯:广宗

评价:

北齐世宗:元康识超往哲,才极时英,千仞莫窥,万顷难测。综核戎政,弥纶霸道,草昧邵陵之谋,翼赞河阳之会,运筹定策,尽力尽心,进忠补过,亡家徇国,扫平逋寇,廓清荆楚,申、甫之在隆周,子房之处盛汉,旷世同规,殊年共美。

三崔二张,不如一康。

陈元康,字长猷,广宗人。元康广涉文史,机敏有才干。魏正光五年(524),跟随尚书令李崇北伐,凭军功受赐临清县男爵位。高欢的丞相主薄孙搴醉死,陈元康受高季式推荐,并夸赞说:“他能暗夜中写字,为人又机敏谨慎。”

当高欢第一次见到陈元康时,被他渊博的知识和儒雅的风度所大为折服,当场就授给他大丞相功曹的职务,掌管所有机密大事。高祖知道后就把他征召了去。慢慢地受到重用,让他做相府功曹参军,便掌管了机密。

高祖谋划国家大业,所以军务繁剧,元康承受高祖的意旨后,理事又快又好。元康性情柔顺谨慎,通晓世事,才能卓越,无论工作多忙事物多繁重,他都对朝廷的大事小情掌握的一清二楚无所不知,简直就是高欢身边的活电脑。高欢每次行军都让陈元康跟在自己身后,军情紧急要随时发出命令,有时候一天就发出上百条指令,陈元康从来都不用写在纸上,单凭自己的记忆就能将高欢的每条命令实施的妥妥当当。对此,高欢甚为满意,常对旁人夸耀说:“我能得到如此世间少有的人才,真是老天爷对我的帮助啊!”

世宗入朝辅政,崔暹、崔季舒、崔昂等同受信任,虽然张亮、张徽纂等得到高祖礼遇,但其职位都在元康之下。朝野中人们都说:“三崔二张,不如一康。”

如此,陈元康的军政见解之高深可见一斑。陈元康在工作上的表现真的是无人能及。

魏尚书仆射范陽卢道虔之女是右卫将军郭琼儿子的媳妇,琼因死罪没官,高祖启奏朝廷,请将其儿媳赐给元康为妻,元康便休掉了发妻李氏,对此人们议论纷纷。元康逢迎谄媚善事人,而且会看脸色、能揣摸心思,举荐之人很多,但他不能平心待物,喜好财货,收受的金钱绸缎,数量难以计数,所以受到了清议的讽讥。

邙山之战,东魏获胜,陈元康力主追击,没有被高祖采纳,错失了击溃西魏的大好时机。到高祖病重时,对世宗说:“邙山之战,我没采纳元康的建言,才给你留下现在的祸患,我也为此深感悔恨,死不瞑目。”世宗继位理事,元康又受任用高待。

高欢死后,侯景叛乱,陈元康推荐慕容绍宗率军平叛。东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八月,高澄召集重要幕僚密谋篡夺皇位事宜,家奴兰京突然发难,陈元康为保护高澄负重伤,在手书绝笔信与母亲,口述若干重要事宜后于当晚逝世。时年四十有三。赠使持节,都督冀、定、瀛、殷、沧五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司空公,冀州刺史,追封给武邑县一千户,旧封全部保存,谥号文穆。赙物一千二百段。大鸿胪卿监护丧事。凶礼所需要支出的钱财物品,一律从国库开支。

五、唐代郑国公一魏征

邢台历史上的6位一流谋士

辅佐人:太子李建成、太宗李世民

籍贯:巨鹿铜马镇(今巨鹿县铜马村)

评价:

王珪: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徵。

李世民评:

①魏徵、王珪,昔在东宫,尽心所事,当时诚亦可恶。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为无愧古人。

②贞观之后,尽心於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③为政者岂待尧、舜之君,龙益之佐,自我驱使魏徵,天下乂安,边境无事,时和岁稔,其忠益如此。

④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长孙皇后评:

①尝闻陛下敬重魏徵,殊未知其故,而今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王之情,真社稷臣矣。

②愿公常保此心,莫移今日。喜闻公言,故令将物相赏。公有事即道,勿为形迹也。

常衮评:

武德贞观之间,有若魏徵、王珪、李靖、李勣、房玄龄、杜如晦等,扶翼大运,勤劳王家,尊主庇人,匪躬致命,咸有一德,格於皇天,缅然长怀,风烈犹在。

权德舆评:

我太宗文皇帝之有天下也,魏徵、王珪等危言正词,上裨大化,无疆之祚,实兆于斯。

独孤及评:

魏徵以王道佐时近“文”,爱君忘身近“贞”,二者并优,废一莫可,故曰文贞。

刘素评:

魏徵有大志,不耻小节,博通群书,颇明王霸之术。

赵顼评:

唐李世民必得魏徵,刘备必得诸葛亮,然后可以有为,二子诚不世出之人也。

康熙帝评:

每阅唐李世民、魏徵之事,叹君臣遇合之际,千古为难,魏徵对李世民之言‘臣愿为良臣,毋为忠臣’,尝思忠良原无二理,唯在仁君善处之,以成其始终耳。

赵翼评:

贞观中直谏者,首推魏徵。

魏征(580-643)字玄成,生于巨鹿县铜马镇(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铜马村)。

魏征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次年,魏征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劝嵛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被俘。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

贞观元年(627),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贞观二年(628),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贞观七年(633),魏征代王珪为侍中。贞观十年(636),魏征奉命主持编写的《隋书》、《周书》、《梁书》、《陕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历时七年,至此完稿。其中《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和《齐书》的总论都是魏征所撰,时称良史。同年六月,魏征因患眼疾,请求解除侍中之职。唐太宗虽将其任为特进这一散职,但仍让其主管门下省事务,其俸禄、赏赐等一切待遇都与侍中完全相同。

贞观十二年(638),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他还向太宗上了「十思」,即「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拥蔽则思延纳,疾谗邪则思正己,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

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留有《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六、元代太保、太傅、太师、赵国公、常山王一刘秉忠

邢台历史上的6位一流谋士

辅佐人:忽必烈

籍贯:邢台静庵村(今邢台东静庵村)

评价:

王鹗:

秉忠久侍籓邸,积有岁年,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忠勤劳绩,宜被褒崇。

忽必烈:

秉忠事朕三十余年,小心慎密,不避险艰,事有可否,言无隐情。又其阴阳术数之精,占事知来,若合符契,惟朕知之,他人不得与闻也。

阎复《藏春集序》:

当云霾草昧之世,天开地辟,赞成文明之治……至于裁云镂月之章,阳春白雪之曲,在公乃为余事。

宋濂:

①秉忠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淡然,不异平昔。自号藏春散人。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

②贤者在世,视时诎信。挂瓢武安,绝世离群。扇然而起,拏风跃云。乃垒乃城,乃阙乃庭。乃建滦京,滦京之封。龙冈欝冲,王气所钟。伊刘公是,庸作皇邑。土中敷文,教万邦驰。车书来同,维公之功。

姚广孝:

良骥色同群,至人迹混俗;知己苟不遇,终身不怨……一朝风云会,君臣自心腹;大计业已成,勋名照简牍。

孙承恩:

脱迹空门,致身台铉。大计密谋,忠勤不倦。滦京崇崇,王气所钟。定鼎宅中,召公之功。

朱轼:

秉忠当出处之际,踪迹甚奇。方其栖心方外、放浪山泽间,宁自知遭时遇主,出素蕴以纲维一世、垂之无穷哉?昔范蠡泛舟,观兵强吴;李泌衡山之逸客,再定两京,光复唐室。秉忠岂其流亚耶?

柯劭忞:

刘秉忠、张文谦、窦默、姚枢,皆世祖潜邸宾僚,赞帷幄之谋,以成大业。

查洪德:

刘秉忠诗文词曲兼擅。.......可以肯定地说,在元代诗史和词史上,其成就是不可忽视的,并且具有他自己的个性特色。他的散曲还不具备元散曲的典型风格,但写得也不错,所以才赢得后人的注目。在元好问、耶律楚材之后,郝经、姚燧、卢挚、刘因之前,因为有刘秉忠的创作,北方文坛便不寂寥。

刘秉忠(1216年—1274年),初名刘侃、子聪,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

,元代政治家、文学家。

刘秉忠是一位很具特色的人物,在元初政坛,他对一代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他又是一位诗文词曲兼擅的文学家。刘秉忠逝世后,元世祖赠太傅、赵国公,谥号文贞。元成宗时赠太师,谥文正。元仁宗时,又进封常山王。刘秉忠是元朝国都元大都的规划设计者,奠定了北京市最初的城市雏形。

人生经历

刘秉忠自幼聪颖,八岁入学就能日诵文数百言。十三岁在帅府做人质,十七岁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便于就近奉养其亲。刘秉忠为令史时常郁郁不乐,一日感叹道:“我家世代为官,难道我宁愿沦为书记小吏吗?大丈夫生不逢时,只有隐退以待时而起。”便弃官隐居于武安山中。若干年后,被天宁寺虚照禅师收为徒弟。后又云游云中,留居南堂寺。

元世祖即位之前,海云禅师奉召,路过云中时听闻刘秉忠博学多才,邀与同行。刘秉忠拜见元世祖后,元世祖甚为称赞,多次垂询。刘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其深入研究《易经》及宋邵雍《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占卜无不精通,天下事了如指掌。元世祖甚是宠爱,留其身边供职。后数年因父亲去世奔丧回家,元世祖赐金百两为治葬之用,且遣使送至邢州。服丧期满,便召还至和林。刘秉忠至和林后上书数千百言。

元世祖对他的这番议论,甚为赞赏,均加采纳。刘秉忠又上言道:“邢州户口原有万余,自兴兵以来都不满数百,若派真定的张耕、洺水的刘肃这样的良吏去治理,必定能恢复旧日盛况。”于是朝廷派张耕为邢州安抚使,刘肃为副使。不久流民复业,升邢州为顺德府。

从旁建言

元宪宗三年(1253年)、元宪宗四年(1254年)和元宪宗九年(1259年),刘秉忠随元世祖两次征伐大理和伐宋时,力劝元世祖勿滥杀,所以每克一城都没有妄戮一人,所至人民全活者不可胜计。

中统元年(1260年),元世祖即位,采纳刘秉忠的建议,下诏建元纪年,设立中书省和宣抚司。朝廷旧臣、山林隐士都被录用。刘秉忠虽居于皇帝左右,但仍着旧服,当时人称他为“聪书记”。

诏命还俗

至元元年(1264年),翰林学士承旨王鹗奏言:“刘秉忠早在陛下即位前就参与军国大事,有劳有功。今陛下即位,万象更新,而刘秉忠仍着旧装,我等于心不安。应正其衣冠,给以厚爵。”元世祖采纳,拜刘秉忠为光禄大夫,位至太保,参与领导中书省政事,并诏令以翰林侍读学士窦默之女为刘秉忠的妻子,赐奉先坊作为刘秉忠府第。

功勋卓著

刘秉忠受命后以天下为己任,凡国家大小事务,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深得皇帝宠信。所推荐和提拔的人,后都为名臣。

至元三年(1266年),刘秉忠又受命在原燕京城东北设计建造一座新的都城。新城规模宏伟,工程浩大,在刘秉忠和张柔、段桢等主持下,进展很快。

至元六年(1269年),刘秉忠订立朝仪,制定官制,朝见皇帝礼节、百官的服饰及俸禄等。

至元八年(1271年),刘秉忠建议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蒙古更名为“大元”,忽必烈采纳了,这就是元王朝命名所由来。

刘秉忠还主持了元朝首都大都和陪都上都的营建。至元十一年(1274年)正月,大都宫阙建成。

无疾而卒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八月,刘秉忠忽然无病而逝,享年五十九岁。元世祖闻耗惊悼,对群臣说:“秉忠为朕尽忠三十余年,小心谨慎,不避艰险,言无隐情,其学问之深,惟朕知之。”下令出内府钱将其安葬于大都。

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世祖追赠刘秉忠为太傅、赵国公,谥号“文贞”。元成宗时,赠太师,谥文正。元仁宗时,又进封常山王。有元一代,汉人位封三公的,仅有刘秉忠一人而已。

六位一流谋士总结:

1、田丰一三国时期河北第一谋士。

2、张宾一东晋十六国第一谋士、后赵右侯、濮阳侯。

3、崔浩一南北朝第一谋士、北魏司徒。

4、陈元康一记忆超群、黑暗中写字、三崔二张不如一康、北齐司空、北齐第一谋士。

5、魏徵一唐代第一谏臣、郑国公。

6、刘秉忠一元代太保、太傅、太师、赵国公、常山王。

邢台历史上的6位一流谋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