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重宝“水运浑天仪”毁于战火,这位科学家费尽力气才复制成功

 历史解密坊 2019-04-28

我们都知道,中国有“四大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但其实还有一个被学界所公认的“第五发明”,那就是“水运浑天仪”。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900多年后的今天,科学家们历经数十年,才成功的复制出来,那“水运浑天仪”究竟是什么呢?科学家们为何难以复制成功的呢?今天小编就来给您揭秘,看看这段历史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在北宋元祐元年,即公元1089年,皇帝宋哲宗下令在全国招募能工巧匠,准备制造一台可以计时的仪器,而任务的主要负责人就是当时著名的天文学家苏颂。历经七年世间,苏颂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终于成功的制作一台巨大(12米高)的水力计时器,即水运浑天仪。

但可惜的是,在公元1126年,金兵南下发生“靖康之乱”,水运浑天仪也难逃厄运被金兵破坏的命运。自此之后,水运浑天仪不仅成了历史,而且还是后世科学家们难以企及的一个“神”器,有读者会问了,水运浑天仪究竟有什么“厉害”之处呢?
在《新仪象法要》中记载,水运浑天仪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最上面的是浑天仪,用于观测天象,中间是浑象,用于模拟天体的运动轨迹,最下层就是核心部件——使浑仪,用于计时。而它的原理其实也并不复杂,就是浑象随天体运动而转动,然后带动使浑仪转动计时,同时在浑仪上按照子、丑、寅、卯等十二时辰划分刻度,并且每一刻钟(15分钟),就有小木人击鼓一次,每1个小时,就有小木人打铃一次。

苏颂为了让小木人准确报时,便在使浑仪中安装了一个巧妙的设置,也就是现在钟表的核心系统——擒纵装置,利用旋转水车的原理,为小木人提供动力,使得整个装置保持匀速转动,每天的误差不超过10秒。
关于水运浑天仪的制造和原理,其实在古代文献中都有详细的记载和说明,但是在苏颂之后,却没有一人能将其复原,比如南宋的袁惟几,曾是苏颂的助手,还有苏颂之子苏携,大儒朱熹等等,全都以失败告终。

时间一转眼,就到了近代,随着国际科学交流的不断增多,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也开始尝试复制水运浑天仪,比如著名的英国科技历史学家李约瑟教授,日本的精工表公司等,他们花了将近10年时间才复制出水运浑天仪,但最后的结果却不算成功,因为都不能正常运转。
难道水运浑天仪难度太高,就不能被复原吗?究竟是古定胜今,还是今定胜古?科学家们的回答是后者。
因此成功复制水运浑天仪的重担,也就落到了我国科学的肩膀上。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就开始对复制工作,展开了孜孜不倦的研究和尝试。

首先科学家们研究了文献史料,根据《四库全书》,《新仪像法要》中记载,复原了当年苏颂制造水运浑天仪的全部图纸,而且还包括其中最关键的部件——擒纵装置(擒纵机构是一种机械能量传递的开关装置,这个开关受计时基准的控制,以一定的频率开关的主传动链 )是如何起到精准的作用的,有了更充分的认识。我国的科学家绘制完图纸之后,就开始借助计算机建立数学模型,对水运浑天仪的全部部件进行逐个分析。
这套水运浑天仪的99%的部件的工作原理,都被搞明白之后,就到了最关键的擒纵装置。

科学家们进行反复的实验测算,同时还复制出浑天仪所用的擒纵装置,让其一边运行,一边调整,最终就克服了枢轮控制系统卡壳或者是不均匀的难题。接下来就是对全部部件的组合安装,经过近万次的实验模拟,水运浑天仪的最后成型,已经到了水到渠成的阶段。
最后担任复制任务的科学家,在国家天文台专家的协助之下,根基天体运动的知识和原理,最终在2015年,成功复制出了可以准确运行的水运浑天仪。

水运浑天仪,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尤其是擒纵装置,如果没有苏颂的发明,世界上或许就不会有如此纷繁多样的钟表,因为钟表的核心系统就是擒纵装置,而水运浑天仪也可以称作是世界机械钟表的始祖。
现代科技虽然高超,但古代先民们的智慧,也是不容忽视的,否则在如今科技发达的社会,为什么复制一个几百年前的水运浑天仪,要耗费几代人几十年的时间呢?华夏真的是一个睿智的民族,而我们应该为祖先的探索精神,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