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制造了牛津街上的“马路之王”?

 alayavijnana 2019-04-28

当1831年英国人沃尔特·汉考克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以蒸汽为动力的双层大巴时,他一定不会想到,有朝一日,伦敦街头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的公交车。

这些公交车来自中国的“比亚迪”等品牌,从口碑来看,这些以新能源汽车已经征服了固守传统的伦敦驾驶员和挑剔的欧洲乘客。

“比起之前的汽车,大家现在都更喜欢开比亚迪的纯电动公交车,因为它可以让你成为牛津街上的马路之王。”

在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带一路”纪录片《共筑未来》摄制组采访时,英国公交车司机达姆说。

这是中国车企“出海”战略的一个缩影。经过几十年发展,中国汽车制造商已经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革新和改进产品力,完成了自己的厚积薄发。

而“一带一路”战略也提供了新的机会。比如,与世界顶尖企业同台竞技的机会。

  01 

对于中国车企来说,产品是一切的基础。也唯有亮眼的产品,才会真正赢得尊重和市场。

前几天,央视1套播出了“一带一路”纪录片《共筑未来》。被选入纪录片第三集并大篇幅讲述的,居然是数百辆奔跑在伦敦街头的新能源公交车。

英国人向来以刻板和传统著称,在他们最引以为豪的领域更是如此,足球算一例,街头的公交车也算一例。

1831年 ,英国人率先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公交车,此后的时间里,伦敦街头的红色双层巴士和红色电话亭就成了这个国家的文化符号和传统之一,被固执地保留,被广泛地传播。

作为最重视公共交通的国度,伦敦对于公交车的需求量很大,每天都有600万人次通过红色巴士出行。

不过,时间进入新世纪以来,伦敦街头传统巴士的尾气排放和各种不良影响一直遭人诟病,谁都不想伦敦再次成为真正的“雾都”。

于是,伦敦市政府和伦敦交通管理局在进行巴士更新换代时,优先考虑的就是新能源车。

为此,他们曾多次测试本土制造商生产的纯电动大巴,但结果却一直不尽如人意。

比亚迪顶着压力进行毛遂自荐,英国人看着前来接洽的比亚迪英国分公司国家经理弗兰克·索普,脸上满是质疑。

“纯电动大巴在全球都是新事物,伦敦的大巴标准很高,从驾驶位方向、内饰,到外饰、颜色、车身外观都有详细严格的规定,一家中国企业能做到吗?”

慎重起见,伦敦交通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来到比亚迪总装厂和电池工厂进行考察,考察结束后,英国人做出了决定。

“比亚迪展示出了技术的专业性和先进性,尤其是车载电池、电动发动机和电控核心技术,这都是我在欧洲厂商那里没有看到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位参访人员说。

2013年12月18日,比亚迪为伦敦特别定制的红色纯电动单层公交大巴投入服务,至今,这些“中国制造”已经经受住了时间和用户的考验。

从迟疑,到好评如潮,再到习惯成自然,中国车企在海外落地生根,用了还不到10年。

  02

作为后起之秀。中国车企的战略是出海,战术是“弯道超车”。市场证明,这条路很难,但前途光明。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汽车制造业都处于尴尬境遇。不要说海外销售,就算在国内,合资品牌的销量也大大超过自主品牌。

一些行业分析师干脆“认命”:汽车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集大成者,我们还处于成长期。

如今看来,这句话似已过时。

2018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年度汽车出口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汽车出口89.1万辆,同比增长25.8%,在经历4年连续下滑后,中国汽车出口量开始回升。

此后的几个月,这个数据稳步增长。

增长的原因有很多,主要的有这么几个:“一带一路”政策在2017年实现重大突破,各国的优惠政策和市场对中国车企开放,一带一路国家成为中国汽车制造的增长点;

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大增,而这正是试图“弯道超车”的中国车企一直在准备的;技术进步明显,提振了市场和消费者的信心。

“目前,比亚迪已经占据英国纯电动大巴市场60%以上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在伦敦,这一数值更是超过80%。”

比亚迪的成绩,展示出中国车企在当今世界市场的竞争力,这个竞争力的形成,跟时运相济有关,也跟自我突破有关。

英国一家汽车经销商的负责人就说,中国汽车制造业在这几年取得的长足进步让人刮目相看。

“我所说的进步并不是指外形上的,而是技术和产品上的,从技术上来说,中国生产的纯电动车完全符合欧洲和美国的标准,把中国商品定义为廉价品的时代过去了。”

  03

中国制造的背后,是“中国智造”,自主研发的技术是核心竞争力,也是一家企业长成参天大树的护城河。

中国电动车的技术世界领先,这是多年研究和“弯道超车”的结果,但要把技术转变为市场认可的产品,中国车企付了外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尝试和妥协。

比如说,为了适应欧洲很多国家狭窄的街道和难以通过的路口,宇通客车将车长缩短了1/5;奇瑞汽车为了更符合当地的习惯,扩大了驾驶室,增加了舒适程度。

以比亚迪为例,为英国定制的K8S双层巴士经过试验后采用了全铝合金车身,轻量化幅度达到40%,车身抗扭刚度同时提高了20%。

电动车最重要的“三电系统”——电控、电池和电机,是比亚迪最自豪的完全自研核心技术,也是英国选择比亚迪的重要原因。

经过研究与实验,K8S采用了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这款电池具有超长循环使用寿命,而且零排放零油耗零污染,最能切中雾都伦敦的“污染恐惧”。

材料、技术总成、甚至小到每一颗螺丝,任何一处细节的改动,背后都是长久的调研,是大量的计算和无数次的实验。正是因为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中国车企才能渐渐变强。

当外界突然意识到来自中国车企的压力时,中国车企已经完成了从产能输出到产品输出的转变,并开始谋篇布局“中国品牌”。

  04

打造“中国品牌”,是中国车企的历史使命。在经历了学习、追赶、超越的几步走之后,“中国品牌”愈磨砺愈闪光。

“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指导原则,在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观基础上创造国际合作新模式,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合作机制。

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出海之路”恰好展示了这种新机制的力量。

这条出海之路分为几个阶段,一开始,中国汽车制造企业追求产能,谋求零部件的出口,甘心做国外汽车品牌的配套商。

后来,中国自主品牌试图整车出口,但目的地,通常定位在东南亚、南亚、非洲或者南美洲,饶是如此,中国汽车品牌还是不太受欢迎。

“一带一路”的提出和通过新能源汽车进行“弯道超车”的战略实现以后,“中国品牌”才真正在世界汽车界占有一席之地,出海的中国车企越来越多,带着资金,带着技术,也带着合作的真诚和环保的情怀。

吉利汽车欧洲研发中心从成立之初的10个员工,到现如今的2000名,逐渐成为当地15家规模最大企业之一;

华晨汽车集团与伊朗塞帕集团全面战略合作,由组装CKD模式迈向合资合作的阶段;东风在俄罗斯成立东风俄罗斯公司;一汽先后在伊朗、巴基斯坦、南非等国家组建海外KD组装工厂。

比亚迪瞄准的是细分市场,现在在欧洲纯电动大巴市场,比亚迪占有率超20%,排名第一。这得益于其在匈牙利的生产工厂。

上世纪80年代,匈牙利作为著名的客车生产地曾名噪一时,2000年以后,市场化后的客车产业逐步没落。

2016年,比亚迪欧洲工厂选址匈牙利,既是看中了当地优秀的工程师积累,也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技术,支持当地的产业升级,实现共赢。

这种合作共赢的模式,好处逐渐显现。中国汽车企业渐渐在海外,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中站稳脚跟,开始稳步获得利润;

当地的产业也得以复苏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渐渐提高;不同于过去的合作模式,新能源和高科技产业的扩散,没有带来污染,反而让一带一路国家的环保水平得以提升。

同时,布局海外市场也让中国车企反哺国内。

比亚迪在发达国家的成功,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出的责任感,都让比亚迪品牌的形象和价值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一些用户认可这些理念,开始购买比亚迪的产品。而一些认同比亚迪价值观的外国专家加入了比亚迪团队,给比亚迪带来了从技术到设计的全面提升。

从单一的产品贸易到技术、资本以及人才共同输出的海外产业布局,“中国制造”正在完成向“中国品牌”的转变。

  05

“中国品牌”不是终点,一带一路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中国企业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当站稳脚跟后,中国车企开始输出理念、巩固市场、团结盟友,也准备应对真正的挑战。

2017年,巴西白沙市购买了比亚迪130兆瓦的太阳能设施,彻底改善了当地的能源状况,这成了比亚迪“品牌出海”的重要一步。

现在,比亚迪电动卡车、电动叉车、电动出租车,以及轨道交通“云轨”等业务都在桑巴王国全面开花。

比亚迪将这项业务称之为“绿色大交通整体解决方案”,“中国品牌”因此响彻巴西高原,同时,比亚迪倡导的绿色环保理念也传递给了整个儿南美洲。

比亚迪完成从“产品输出”“技术输出”“品牌输出”后,也正在践行“理念输出”。这跟“一带一路”的合作供应模式一脉相承。

4月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对于包括比亚迪在内的中国汽车制造企业来说,这是另一个开始。

之后,就不光是要站稳脚跟了,还要靠包含了技术、产品、品牌和价值观在内的综合能力跟世界顶尖企业同台竞技。

最近几年,全球汽车市场持续保持景气,2017年销量一举突破9000万辆大关,其中,新能源汽车的比例大概是1%,也就是90万辆。

电动汽车的售价不一,低端产品不足10万元,高端产品接近百万。

以电动汽车平均售价为30万元计算,现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年销售额应该是2700亿元人民币左右。

随着用户环保意识的增强,电动车相关技术的进步,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将会大幅度上升。有机构认为,到2025年左右,全球汽车市场中,将会有超过4%的数量被电动汽车占有。

那就意味着,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年销售额将超过10000亿。

当然,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来自欧美的顶级车企,像奔驰、宝马、奥迪都会参与其中,这对于中国车企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不过,2019年的中国车企已经不畏挑战。

1934年,中国从英国进口了第一辆双层大巴,当它第一次行驶在法租界的道路上时,围观的人连马路都堵住了。

当时吃惊的中国人也不会想到,仅仅几十年后,中国已经能造出最先进的电动公交车,还将它卖回给了英国……

(完)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