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技”“道”“想象力”“创造力”­——谈书法专业研究生教学

 率我真 2019-04-28

­——谈书法专业研究生教学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晓华

专业书法教育的职能,应该在培养全面高素质的书法专业人才。这里面应该既包含优秀的创作人才,也包含优秀的研究人才。如果说本科阶段是全面打基础,那么在研究生阶段的书法教学,按照现代教育的分工,属于学术型的(接近于国际上的MA,Master of Art),应该偏重于学术研究,而创作实践型的(即MFA,Master of Fine Art),国内称“艺术硕士”则偏重于创作。

但是在我国这两者很难分开。因为在中国传统社会,“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君子不器”。“道”和“技”不能截然分开。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使中国艺术无论音乐、戏曲、绘画、书法,都形成了也许是中国特有的“技”、“道”并重,从业者必须“技”、“道”兼修的艺术形态和模式。“技”和“道”必须兼修,这不仅是我们固有的文化传统观念的要求,也是中国各艺术门类自身的“生态”存在形式要求。因为中国这些艺术,就是在那样一种文化土壤、阳光、气候环境下培育、发育生长起来的,“技”是“道”的展现形式,“道”是“技”的精神内核。“技”一旦离开“道”,即可能沦为“匠”——失去鲜活生动生命内在特质支撑,成为游离于文化边缘的匠人,由此而很可能被永远排斥在历史的聚光灯之外。

所以,从艺术形态自身来说,它要求修业者以“道”御“技”,“技”、“道”交相引领、推动、促进,从历史的寻踪开始,跨越万水千山,最终实现历史超越的梦想。因此我们研究生的专业教学,立足于中国艺术的本土文化基础和历史一贯思维,必须淡化“创作型”和“学术型”的畛域,按照中国艺术自身固有的规律,设计教学。这也许是我们书法人的宿命,它是无可选择的。

基于“技”、“道”并重的融通式教学,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上,必须有几大基座。

一是本科阶段初步涉猎中国文化史课程,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这个范围很大,穷其一生也不一定能够研究深入,领悟真谛。我的设想是鼓励学生阅读一些传统名著,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这些原典,内容博大精深,深入进去,当然也是穷其一生而感觉必然感觉还很不足的。那怎么办呢?我的设想是通过泛览,了解基本思想,通过局部精读、关注部分重点篇章,了解和中国文化价值观关系密切的内容。这一功课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作为文化人的民族文化观念,知道自己祖先想什么,怎么说的,你应该怎么做,才配得上做一个中国文化人。书法家是最“中国”的文化职业之一,这一基座应该是不能少的。

第二基座是传统审美理论文献。这里包括文论、诗论、书论、画论、乐论等。实际上中国各艺术门类核心精神都是相通的。无论是视觉的书法、绘画、还是听觉的音乐,它们都是中华民族先民生于斯长于斯漫漫数千年长期积累发展而形成的中华审美理想在不同艺术载体的外化和延伸。阅读这些文献,有助于学生建立起一个认知,心印中华审美文化理想的观念体系,从而使他在书法形式层面展开的思维,有源源不断的文化乳液;他未来在书法形式方面所作探索,不离开民族审美核心价值观所规定的轨道。他的创作、探索,能和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精神相吻合;由此而获得它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的历史合法性。

第三基座是书法史文献阅读研习。这是了解历史,了解本门艺术的过去。本科阶段应该已有较深厚的铺垫,研究生阶段应在此基础上有更深入涉入。人物、事件、作品,你所见越宽,心中的历史储存越丰富,当然未来可资藉利用的武器越多,将来“挥戈上阵”的空间前景也自然越大。

这三大基座,可能都属于“道”的范围,有了“道”的支撑,“技”方得以立身存业。实际的教学是综合推进。三年的研究生在校攻读期,最后一年集中写论文和做毕业创作,所以前两年必须同时进行“施工”,“技”、“道”同时进行。

在“技”的训练层面,我觉得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认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世界艺术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评估一个时代的艺术发展成就,在盘点这个时代历史,看有多少人,在多大程度上超越了历史以往的建树,为历史提供了新的思想、观念、技术,包括材料、介质的改进,新艺术样式的形成,等等。从法国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到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历史无不证明这一点。书法既为艺术,当然也不能例外。中国书法史的发展事实,也和国际艺术行业的游戏规则相印证。唐代超越晋人,宋人超越唐人,继而明清超宋元,都在这个时代有一批人,他们在书法的艺术观念、形式语言创造、技术、法度等等方面有独特创造,从而构成中国书法史连绵起伏的历史发展链环,峰峰相连,延绵向上,伸向无际的历史发展高空,为后代万世所敬仰。

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要超越前人,对于我们生活在当下的生命个体来说是很困难的,但是对于时代整体来说是必然的。共和国时代的巅峰书法家,肯定不能是和前代一样的。基本精神气脉是千年一贯的,但是形式语言、样式应该是原创的,和当下我们的时代风尚相匹配,和古人拉开一定距离。唯其如此,他才有资格代表我们这个时代。

时代的超越需要积淀,我们都生活在历史进程中。为了推进超越的时代尽早到来,我们都需要朝这个方向努力。教育是培养人的,因而更富有“筑基”之责。不能想象一个时代高等书法教育,以“模仿”为教学圭臬,倾力培育学生的模仿能力,这个时代能培育出具有原创精神、能大跨度超越历史的艺术大师。

所以我觉得,大学的书法教育,在“技术训练”层面,应该厘清两个概念:一是临摹,二是创作。临摹是基础教学,是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工具,它的目的在培养学生对艺术真理的“认知力”,获得艺术创作的基本技术,掌握本门艺术的那些基本“门道”。二“创作”才是专业教学的核心,这一阶段,要注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育和塑造。学生通过基础阶段的诸多课程“拼合”,拥有了大料历史资料,也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经验。熟悉了的历史资料,熟悉了的历史规律,掌握了的基本技术,需要通过“创作”训练,促成其完成专业人士必须拥有的“知识整合”、“形式语言整合”、“技术融合”等能力,从而形成作为一个专业书法家应该具有的自由驾驭书法艺术语言和技术进行创作的能力。在原创理想和艺术想象力的引导下,他应该能够调动所有思想、艺术、文献、视觉资源,进行合乎艺术规律的自由创造,创作既具有鲜明个性、同时又符合艺术规律、具有较强审美共同性的艺术样式和作品,从而实现书法作为艺术的最高本源---以书法服务心灵,“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孙过庭语)(2013年6月12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