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理论核心“顺极摄生”原理

 明月传说h 2019-04-28

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是原始农业状态,农耕生活的要求对于物候学规律的把握特别需求,由于天文历法学的逐渐完善,人们对物候学认识把握越来越准确,“顺极”制度也是逐渐建立起来的,根据《尚书虞书·尧典》记载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天文物候学系统“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尚书虞书·虞书·舜典》中已经有了“顺极”摄政制度的雏形“舜让于德,弗嗣。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辑五瑞。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 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归,格于艺祖,用特。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到《尚书虞书·大禹谟》记载时期“顺极”摄政制度已经提到政治层面,“禹曰:「于!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 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尚书虞书·皋陶谟 》中记载已经具备了“顺极”摄政制度,“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尚书虞书·虞书·益稷》记载“顺极”摄政制度已经达到了民众教化层层面,“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翼。予欲宣力四方,汝为。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钦四邻!庶顽谗说,若不在时,侯以明之,挞以记之,书用识哉,欲并生哉!工以纳言,时而颺之,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尚书夏书·禹贡》中记载“顺极”摄政制度已经成为行政区划的标准,“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由此得知。周代的“顺极”摄政制度是延续了之前的文化体系而来。

古代经典《尚书》图片来自网路

周代“顺极”摄政制度的设立,这一制度表面看起来只是根据历法制度设立的一种政治制度,而且显得非常简单粗放,但是如果仔细研究背后的机理,就会发现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背后隐藏着深层的生命机理。《逸周书.度训解》中讲“天生民而制其度,度小大以整,权轻重以极,明本末以立中。立中以补损,补损以知足。爵以明等极,极以正民,正中外以成命。”,意思是讲设立“顺极摄政”的原则是“天生民而制其度,度小大以整,权轻重以极,明本末以立中。”,目的在于“立中以补损,补损以知足。爵以明等极,极以正民,正中外以成命。”,,用现代科学分析就是根据物候学变化规律设立制度,让民众按照物候学规律生活,这样可以顺从生物圈演化规律生活就能达到养生的目的,也就是由“顺极摄政”的设立达到“顺极养生”的目的。

“顺极养生”者,也就是天人合一之道,因为古人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逐渐发展,人们的行为逐渐远离天人合一之道,就会导致人类物种远离天地演化生命的轨道,导致人类物种寿命逐渐缩短而逐渐退化,即《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讲“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而要想是人类物种进入正常的演化繁衍轨迹必须反其道而行之,“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最终达到“真人”的状态“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在周代之前是古代圣贤一直追求的目标,用现代医学看就是地球生物圈生命演化法则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故而古代的“顺极摄政”不单单是为了政治管理的需要,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民众的“顺极摄生”,也就是老子《道德经.第五十章》中所讲“摄生”内容“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兵甲,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老子图像 图片来演网络)

然而如何才能做到“顺极摄生”呢?《逸周书.常训解》中介绍其法为“丑明乃乐义”:

“天有常性,人有常顺,顺在可变,性在不改。不改可因,因在好恶,好恶生变,变习生常,常则生丑,丑命生德。明王于是生,政以正之。民生而有习有常,以习为常,以常为慎。民若生于中,习常为常。夫习民乃常,为自血气始。明王自血气耳目之习,以明之丑。丑明乃乐义,乐义乃至上,上贤而不穷。”。

“天有常性,人有常顺,顺在可变,性在不改”,意思是讲人类物种的诞生和繁衍是从天地变化的演变而来“天有常性,人有常顺”,人类生活行为方式也必须顺从天地的演化法则“顺在可变,性在不改”。也就是后世所讲天人合一最高法则。

“不改可因,因在好恶,好恶生变,变习生常,常则生丑,丑命生德。”。意思是讲天地演化生命的法则不能改变可以作为人类生活的根本基础“不改可因”;但是天地演化出的人类思维和行为却有好坏之分“因在好恶,好恶生变”;如果能够控制修改人类的不正思维和性为,就能回归天地演化生命的轨道“变习生常,常则生丑,丑命生德。”

“明王于是生,政以正之。民生而有习有常,以习为常,以常为慎。民若生于中,习常为常。”,意思是讲要想使民众回归“顺极摄生”的轨道,必须首先设立“顺极摄政”制度“明王于是生,政以正之”,然后才能实现“顺极摄生”的教化“民生而有习有常,以习为常,以常为慎。民若生于中,习常为常,”

“夫习民乃常,为自血气始。明王自血气耳目之习,以明之丑。”,意思是讲如果民中能够习惯性回归“天有常性”,机体气血就会发生变化“夫习民乃常,为自血气始”,机体气血发生变化就会自然由“顺极摄政”到达“顺极摄生”的目的“明王自血气耳目之习,以明之丑”。

“丑明乃乐义,乐义乃至上,上贤而不穷。”。意思是讲民众能够做到“顺极摄生”,就自然乐意遵守“顺极摄政”,即“丑明乃乐义,乐义乃至上”,;民众能够“丑明乃乐义”就自然出现圣贤之人“上贤而不穷”。故而“丑明乃乐义”也就是由“顺极摄生”实现“顺极摄政”目的。

当我们明白“顺极摄生”和“顺极摄政”法则时,就有一个问题出现,那就是“丑明乃乐义”中“丑”到底是什么含义?“丑明乃乐义”属于“顺极摄生”的范畴,“顺极摄生”后又要达到什么目的呢?《逸周书.命训解》中讲“天生民而成大命,命司德正之以祸扶。立明王以顺之,曰大命有常,小命日成,成则敬,有常则广,广以敬命则度至于极。”,意思是讲天地演化生命规律是大法则“天生民而成大命”,符合这一大法则就会趋吉避凶“命司德正之以祸扶”,“顺极摄政”的目的是“立明王以顺之,曰大命有常”,由“顺极摄政”就能完成“顺极摄生”的民众普及化“小命日成,成则敬,有常则广”,最后达到“广以敬命则度至于极”的最终目的,称之为“顺极摄命”,故而《逸周书.命训解》中讲“道天有极则不威,不威则不昭;正人无极则不信,不信则不行。明王昭天信人,以度功地以利之,使信人畏天,则度,至于极。”也就是所谓天命问题的解决。

然而什么是“天命”呢?人有“命”自古民众普遍认同,然而天怎么有“命”呢?这一问题让人十分费解,自古以来人们相信有“天命”,历史上诸多的解释却一直不能定论。从古器物发掘中所见到的甲骨卜辞,彝器铭文,受命于天”刻辞不只一次出现,说明早在殷周时期,天命观就已经在人们的头脑里扎根了。《易经》叫做“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对于这里的命,后人注释道:“命者,人所禀受,若贵贱夭寿之属也。”。《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左传·宣公三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史记·周本纪》:'秦破韩、魏,扑师武,北取赵蔺、离石者,皆白起也。是善用兵,又有天命。今又将兵出塞攻梁,梁破则周危矣。”,可见所谓的“天命”观一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流出,但对什么是“天命”却一直是模糊的概念,而且逐渐遭到后世人们的质疑,因为这种“天命观”的无限放大导致宗教泛神论观念的产生,战国时期出现“西门豹治邺”是反“天命观”的最为典型事件。反映在文学上也就出现了不少咒骂“天命论”的诗章,《诗经、小雅、节南山》:“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出话不然,为忧不远。”。《楚辞、天问》“天命反恻,何佑何罚。”。

为什么出现天命观的正反两派思想?这是因为中国古代一直是处于原始农业状态,原始农业的需求导致古代历法出现很早,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尧帝时期已经具有了完整的是历法制度,划分春夏秋冬四时和周年的历法,通过对天体运行的变化和地上物候变化的仔细观察,来确定时令。我们现在已很难想象这件事对人类进步文明的巨大价值和意义。这标志着人们有了比较深刻的时间迁移感,同时也初步有了空间方位感。时空意识的产生,导致了对时间流动的划分、确认和记录,对方位变化的辨认,在人们生存的层面上,时间和空间的确立有助于人们迁徙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商业贸易等物质生产活动,也有利于人们的生活:春种秋收,夏避洪水酷热,冬避严寒冰雪。在意义的层面上,时空感使人确认人自身在天地万物间的位置,体验人在天地间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尧帝制定历法的情况看,《尚书.虞书·尧典》:“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对自然现象的仔细观察和对自然变化规律的准确把握是第一位的。这个立足点带来的结果是对自然的重视、崇敬和顺从,把人的存在纳入自然的轨道,使人的生产、生活、思维合乎自然法则,因而最具有意义的生活,便是顺应自然的生活。我们的民族崇尚自然的传统,大概就始于尧的时代。崇尚自然的意识,囊中体现在“敬天”的观念上。“天”是万物的主宰,它既是神灵意志的体现,又是自然法则的体现;作为自然的一部分的人,必须敬重上天,服从上天。帝王是上天派到人间的代表,他以上天赋予的绝对权力来统治人世间,因此被称为“天子”。冒犯天子,就是冒犯天神、自然法则,罪该万死。小人真要冒犯天子起来造反,也要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这也是 把“天”、自然、神灵同权力、特权和专制结合起来,也算是民族传统之一,即把自然涂上权力意志的色彩,敬重、顺从自然,也就是敬重、顺从权力。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便在敬天、顺应自然、服从权力中消解了,由此出现“顺极摄政”思想的泛滥;但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改造自然的力量越来越大,人们不再满足“听天由命”的天条约束,于是《周书·泰誓》中就有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朕必往。”的思想,这种思想虽然没有完全摆脱天命观,但其中已经包含了对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角色的肯定。自然“人定胜天”观念诞生,到东周末年诸子百家的兴起实际是原始“顺极摄政”制度逐渐被瓦解的开始。

“顺极摄政”制度的瓦解并非代表原始“顺极”观念的错误,特别是“顺极摄生”和“顺极摄命”观念一直纵贯于中国古代历史过程中,这是因为最原始的“顺极摄政”不是根据后世政治需要为原则,而是以天文历法发展过程中物候学规律而设立,其中的核心目的是通过“顺极摄政”,教化民众“顺极摄生”,最后达到“顺极摄命”,换言之,目的就是让所有民众都称为圣贤的意思,这一核心自古至今是合理的,这也就是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本怀,《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逸周书.命训解》中讲“夫天道三,人道三。天有命、有祸、有福,人有丑、有绋絻、有斧钺。以人之丑、当天之命,以不存,极命则民堕,民堕则旷命,旷命以戒其上,则殆于乱。极福则民禄,民禄则干善,干善则不行,极祸则民鬼,民鬼则淫祭,淫祭则罢家。极丑则民叛,民叛则伤人,伤人则不义。极赏则民贾其上,贾其上则民无让,无让则不顺。极罚则民所诈,多诈则不忠,不忠则无报。凡此六者,政之殆也,明王是故昭命以命之,曰:大命世,小命身。”。意思是讲天道有三个方面,人道有三个方面:天道有命、祸、福,人道有羞辱、爵禄、刑法。以人道的羞辱对天道的命,以人道的爵禄对天道的福,以人道的刑法对天道的祸。六个方面三种办法,最终是要人行善。人不行善,就因为他不懂这个道理。

《逸周书》图片来源网络

“顺极摄生”本质是根据物候学规律进行治病养生的方法,《逸周书·武顺解》中讲“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地道尚右,水道东流。人道尚中,耳目役心。心有四佐,不和曰废。地有五行,不通曰恶。天有四时,不时曰凶。天道曰祥,地道曰义,人道曰礼。知祥则寿,知义则立,知礼则行。礼义顺祥曰吉。吉礼左还,顺天以利本。”。意思是讲上天的规律以左为上,所以日月向西移动;大地的规律是以右为上,所以河川向东流动;人事的规律是以中正为上,所以耳目受心役使。心内有肝、肺、脾、肾四佐,四佐不和叫废;地上有木、火、土、金、水五行,五行不相生胜叫恶;上天有春、夏、秋、冬四季,季节不合叫凶。上天的规律是象,大地的规律是宜,人事的规律是礼。知天象则长寿,知义则立身,知礼仪则事行。礼、义顺应天象叫吉祥。吉礼从左向右旋转,顺应天道以利国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