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神话考(八)--神话中的地理观

 林响溪 2019-04-28

首先明确一下,神话地理并不等同于实际地理,受《山海经》等著述影响,不少人认为中国古代地理查勘和地图绘制技术一直落后于国外,其实是不正确的。至少在宋朝之前,中国地图测绘技术不落后于世界,甚至在本国地理测绘方面是领先世界的。

13.1甘肃放马滩纸质地图残片

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地图实物绘制于西汉初年,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西汉墓穴出土了7副地图(残片),比托勒密《地理学》一书中的地图早了将近五个世纪,为我国乃至世界的地图学史、科技史(纸张研究)提供了实物证据。

目前存世最久的中国石刻地图是《禹迹图》和《华夷图》,是宋朝人参考唐代的《海内华夷图》所绘制,和今天的全国地图已经非常接近,特别是长江、黄河等水系与实际情况几乎一致,令人惊叹不已,这种绘图成果源于中国古代的“地理实测法”。

13.2华夷图(石刻拓本印刷版)

西汉时期,中国就出现了功能、技术齐备的“钦天监”,专门负责天文观测、地理测绘、吉凶问卜等工作。当时的钦天监官员利用类似现在的勾股弦以及相似三角形来进行测绘工作,发明了“记里鼓车”和“计里画方”的地图测绘方法。

“记里鼓车”就是在车上放置一面鼓,两侧有两个木头人,车上装有指南针,在齿轮的作用下,车子每行驶一里路,木头人就会打一下鼓,每走十里路,就会敲一下镯(锣),随行官员根据车辆行走的距离来记录沿途山川地理特征和城隘之间的距离,以便绘制地图。

13.3古代“记里鼓车”复原模型

(古代车又称作“舆”,“堪舆”原指天道、地道,后来和风水学结合为“风水堪舆”之术,从这个词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最早、最准确的地理测绘方式就是“记里鼓车”。)

“计里画方”就是在图纸上画满相等面积的方格,每个方格设定一个尺数(比例尺),再将山川走势、地理特征、城市隘口等要素描绘在方格之上,以这种方式绘制出来的地图准确性还是比较高。

13.4古代“计里画方”绘图法

古人就是通过这种方法,靠官方测绘机关--钦天监一代代官员用脚步丈量着华夏大地,用实测的方法不断完善地图,保持了中国古代地图较高的准确性。

但是受中国古代宇宙观的影响,先民很早就形成了“天圆地方”的认识,没有地球球体的概念,自然无法形成经纬度划分法和投影绘图法,所以中国古代地图在越小的范围内越准确,一旦超出国家和陆地的范围,准确度就会大大下降,这种情况在航海图和世界地图绘制上表现得十分明显,所以在欧洲大航海时代开启后,中国的地图测绘技术就落后于西方国家了。

13.5地理大发现让世界地图准确性大大提升

不过本文讲述的神话地理观与实际地理有所不同,神话地理观更多的是体现古人对大地的认识和寄予其中的民族情怀和精神。远古先民脚踏坚实大地,遥望茫茫四野,回顾高山大河,对远方的地理发出无限猜想,于是产生了地理神话,形成了神话地理观。

神话地理观最早见于盘古神话中,“阴浊为地”、“地日厚一丈”、“地数极深”、“天去地九万里”,创世神盘古的身躯部分化育出四极、五岳、江河、田野、金石、珠玉等自然地理要素,才有了华夏之后土大地。

此后共公争权失败,怒撞不周山(天柱),天崩地陷、大雨磅礴,女娲炼石补天后仍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这是对我国西高东低的地理特征做出的神话解释,让我们一同来追忆古人大气磅礴的神话地理观。

13.6共工怒触不周山

一、空间方位与各方神灵

在神话宇宙观中有“天圆地方、大地环水、地载于水”的记录,先民们没有大地为球形且悬在宇宙中的概念,他们认为地是方形的,是浮在水面上(或被神人托起,或被神龟驮起),且被水环绕着。

先民们以太阳的运行轨迹形成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早期神话中四个方位归属于四位神仙统领--东方句芒、南方祝融、西方蓐收、北方禺强。

中心意识很强的先民以自我为中心,在四个方位中间又想象出一个神来,就是后土(或称句龙)。五方神仙统辖各方领地,下辖名山大川,山川又各自有神灵主宰,山神、河伯、水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最常见的基层神仙。

13.7河伯之图

大地之外有东南西北四海,四海各有主神,因版本太多无法统一,如东海之神有禺?、阿明等名称,北海之神有玄冥、禺强等名称,这里不做强行归并,可能因为名号太多记忆困难,所以在民间神话中逐渐演变成通俗易懂的四海龙王。

后来远古神话因统治阶层自身需要,在进行完善补充时,句芒、祝融、蓐收、禺强、句龙五位小神已不足以统辖华夏大地,更不能支撑远古神话庞大的结构,于是上古神话中请出了太暤、炎帝、黄帝、少暤、颛顼五位大神代言五方大帝,原来的五位小神降格为他们的辅助之神,还配以了五方神兽听用,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中有后土黄龙。(《礼记·曲礼》)

13.8四象神兽

五帝的管辖范围是神话想象中古老中国的疆域范围,其地之广阔已超出了现在亚洲的范围,东南西北四极界限分明。

东远至搏木(即扶桑),为太阳出升之地;南远至委火炎风之野,猜想为赤道附近;西远至危山,即西王母三青鸟住的地方,疑似里海一带(中国古代以昆仑山为地理中心),甚至到达黑海、地中海一带;北远至冻土之地,至少到达了西伯利亚地区。

13.9空间方位与各方神灵图

四方大地的四极就是先民们认为的天边了,这种地理观是在当时的迁徙范围和商业往来的基础上想象的,其框出的范围是理想中的大中国,体现出先民宏大的世界观。这种神话地理观渗透着阴阳五行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后来中国很多地理描绘都按其方位定位。

二、禹量大地分九州

大禹时代,中国地理描绘开始摆脱神话色彩,逐渐回归现实。洪水平息后,禹命其手下两名大臣--大章和竖亥对大地的面积进行了丈量。(《山海经》、《淮南子》中均有记述)

这是古代中国最早的官方地理测绘活动,虽然还具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但大禹根据测绘结果认定大地是方形的,并将天下分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最早见于《尚书·禹贡》)

13.10禹贡九州山川图

九州之外还有“荒服”,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再外为环绕中国之四海,所以后世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说法。

九州是中国核心地区的分区,为世人所接受,为文化所认同,最后九州成了中国的代名词,其包含着政治地理与经济地理的概念。

先秦时期虽然已有较为准确的九州大陆概念,但是神话地理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先民们仍固执地认为昆仑山是中华大地的地理中心(心理坐标),其地位高于其他山,称为山中之首,是神话传说中的神山,既是天柱又是天梯,既是地首又是地之中心,是天帝的都城也是众神所在之地,是黄河长江之源。

13.11相传昆仑山可直达天庭

昆仑山之神与后来衍化出的东海之仙,一东一西将中华大地拱卫护佑其中,为华夏民族的发展提供了最好的空间。

三、《山海经》及“同心方”的政治地理观

前文已经介绍过了实际地理和神话地理的联系与区别,那么造成这种矛盾又统一的根源就是一部奇书--《山海经》。

《山海经》既是一部地理著作,也是一部神话著作,其成书于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作者不详。

13.12地理 神话巨著《山海经》

《山海经》全书约31,000字,记载了四百四十余座名山及其地理位置,二百五十余条河流及其发源地、流向,四十多个方国的名称及远方异民的习俗人情,一百多个历史神话人物,一百余种药用动植物,四百余种神怪异兽,并保存了大量著名的远古神话传说。可谓描尽变幻无穷的名山大川、功用奇效的林木花草、兴风作浪的精物神灵、骇世惊听的奇鸟异兽、稀闻少见的异鱼怪蛇、蕴藏丰富的物产资源,无愧于地理神话著作之名称。

《山海经》全书分为五,大部分共18号卷:五藏山经5卷、海外四经4卷、海内四经4卷、大荒四经4卷、海内经1卷。

关于《山海经》中所涉及的地理范围,学界众说纷纭,有云南圈、中国圈、亚洲圈、两河流域圈、世界圈等多种说法。不过这些地理外延研究都局限于地理地貌的对号研究,其中多数都是假说和推测。

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宗教学家、方志学家、科学史家、民族学家、民俗学家、文学批评家、乃至思想史家和哲学家均不能忽视《山海经》的存在,也无法将它破译清晰。

《山海经》中的地理观是建立在“中国中心”的地理观上,本文不打算展开其中内容来讲,有兴趣可以查阅《山海经》相关解析书籍(多如牛毛)。

《山海经》的层带构思所体现的“大世界观”是一种“同心方”的空间模型。在模型中中国处于中心位置,是文明的中心,在中国外围的所有国家都是中华文明播撒(影响)的地方。这种以中国为中心展开的层次结构,反映着中央王国的自我中心意识所投射出来的辐射性的空间区域分布。

13.13华夏文明长盛不衰

可以说《山海经》的政治地理图式是“华夏文化中心观”的典型表现,这种空间价值观反映出华夏民族“以我为中心”的文化心理,是一种政治地理观的表现。

华夏文化中心观是中华民族内外关系秩序化、体系化的核心内容是,是华与夷、内与外、天下与四海的政治结构的主要观念形态,这种形态、体系、观念引导中华民族创造出几千年璀璨的文明史。

(文中图片均取自网络,如果侵权立即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