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明年将展出清明上河图,为何会有以驴为主的“动物世界”?

 笑谈人生iavo6h 2019-04-28
盛世画景里的动物世界,驴子首先郑重登场。
明年,故宫将《清明上河图》郑重展出,这意味着曾经被铁蹄掠走的繁华都市将以另一种方式“强势回归”,重新在浩荡的历史气魄中吞吐出强大的文化气魄。尽管一个时代被彻底收入这幅画轴,由此也让北宋得以千年不老,成了永不消散的精神盛宴。
图片
清明上河图
里面藏有无数个景象,而景象又包含着各种物象,从花鸟虫鱼,到酒肆醉客,从士卒贩卖,到达夫贵人,一幅《清明上河图》的每一个角落和细节,哪怕是微乎其微都能解读出不同的画面的意义。构成了画家笔下北宋东京汴梁城中的独特风景:它们或是行路的脚程,或是货运的先锋,或是耕耘的帮手,或是献祭的牺牲。动物对这座城市来说如此不可或缺。它们身上,承载着当时人的辛劳、欢愉与希望。 小憩的耕牛,活泼的马狗,致远的毛驴,《清明上河图》里东京沐梁城一派诗情画意,人与动物相处和谐无间。动物早已融入到汴染城里城外的生活中,成为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部分。近期本号将清明上河图的花鸟、酒肆已经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描写,今日将就里面的各式各样的动物进行分析。
驴子的主旋律成了坐骑背后的隐衷,表达了怎样的隐喻?
马,是重要的农耕文化主角,总会想到大唐长安城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潇洒,又或者“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的痛快。可展开《清明上河图》去追寻北宋东京汴梁城的盛景,却意外地发现,画中最多的动物并不是马,而是驴。城内城外,大街小巷,总能看到驴子的身影。相反,想要找到一匹马,却得细细搜寻上一番。
图片
北宋的马
驴多马少不仅是《清明上河图》的特征,更是北宋社会的真实写照。北宋时,最适宜马匹生长的天然牧场西北和北方的草原地区都不在疆域之内,政府只能依靠和辽、西夏的贸易以及西南藩族的进贡来获取良马。
北宋马少,对马的需求却非常大。国家骑兵要用马,官员富户同样爱骑马。本来有钱人家买马养马是寻常事,但在北宋却成了天大的事情。因为害怕私人买马出价太高导致政府买不到足够数量的战马,宋太宗郑重下诏:严禁富人和官员私自买马。不能买马又想骑马,于是租马业便在汴梁城里流行起来,除了不能买卖外,与今天的租车还有那么一点相似。
魏泰的《东轩笔录》里记载了一个关于租马的故事:孙良孺是宋仁宗时封府刑狱诉讼的官员,喜欢摆架子,每次出门一定要租马。租马之前,赶马人总会询问客人是单程还是往返,根据行程来定租金。有一次孙良孺负责押运犯人到法场行刑,又去租马。赶马人问他去哪里,他回答:“上法场。”赶马人又照例问了一句: '那您去了还回来吗?”惹得周围人都哈哈大笑。
图片
相关画面
养马对北宋政府来说也是一道难题。一开始,政府把马匹统一放牧,但耗费巨大,得不偿失。于是又想出一种新的养马方式:官马民养。即以免除赋税的优惠,来鼓励民户饲养官马。但如果马匹死去,民户也要承担相应责任。这一政策重新燃起了民间养马的热情,北宋马匹的数量因此有了一定增长。《清明上河图》开篇所画城郊那匹被人追赶的奔马,说不定就是当时汴梁民户所养的官马。北宋学者王得臣在《塵史》中说,宋神宗熙宁以前的汴梁城中租驴业发达,熟人见面都在驴背上打招呼,熙宁以后,人们就改为骑马了。说的是北宋官马民养后马匹增多的情形。然而北宋缺马的状况只是稍有缓解,并未根除。所以《清明上河图》上,骑驴人并不比骑马少。
图片
相关画面
当时几乎家家户户都养驴。时人说驴是宋人的吉祥物。传说在宋太祖赵匡胤未发迹之时,襄阳寺院有一位老僧人慧眼识英雄,将寺中唯一一头驴赠送给他, 使他得以骑驴前往北方投军,从此赵国胤对驴情有独钟。宋太宗赵光义也有这样的幸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御驾亲征攻打幽州城,不幸在城下遭到辽军的突袭,仓惶间和大部队失散。太宗身受箭伤又丢了战马,这时幸亏找到一辆驴车,让他摆脱了追兵,否则就成为契丹人的阶下囚了。以此可知,驴背上驮起了两代帝王,果然功劳非凡。
图片
驴在宋人眼中,不仅是可以和马匹相提并论的乘骑工具,更是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帮手。驴子性情温顺,既善于拉磨,又参与运输。洪迈的《夷坚志》里记载了一位叫许大郎的京城磨坊主,连开三间连锁磨坊,成了大财主。许大郎的成功,除了依靠他的经济头脑之外,最大功臣就是他买来役使的三四十头驴子。细看《清明上河图》中的驴子,有的组成运输的队伍,有的驮着沉重的口袋,有的拉着满载的串车……似乎每头驴身上都背负着汴梁城经济的希望。
农商客旅的伙伴,牛的地位在北宋也是杠杠滴,严禁杀害买卖。
除了马和驴,《清明上河图》里出现最多的动物就是老牛了。对宋人来说,牛最重要的用途无疑是耕地。宋人对耕牛非常保护:夏天天气炎热,要趁着日头没出来时牵牛耕种,以免热坏耕牛;冬天天气寒冷,又要给耕牛穿上厚厚的蒿草“牛衣”, 只有阳光明媚时才牵出来晒晒太阳。陆游在诗里面说“饭牛三更起,夜寐不敢熟”,虽然是南宋情景,也可以反映出整个宋代农家对耕牛的重视程度。
清明上河图局部
包拯在出任天长县知县时,曾遇到过一起离奇的“割牛舌”案件: 一位农户发现自家耕牛的舌头不知被谁给割掉了,他连忙报官,要求追查元凶。包拯听完案情,似乎很不耐烦:“牛没了舌头还有什么用,你回家把牛杀了卖掉就是,报案纯属浪费时间。”说罢,就匆匆退堂了。农户无可奈何,只能按照知县的要求,回家杀牛。当晚,就有人去包拯处告发农户私杀耕牛。包拯吩咐衙役们把告密者当场拿下,升堂审讯。原来此人正是割牛舌的元凶。他与农户早有私仇,想到私自杀牛在法律中是重罪,会被判以极刑,于是处心积虑割牛舌来诱使农户杀牛。
当时牛还是拉车的主力。因为马匹缺乏,而驴子又体形瘦小,负重致远的任务只好落在牛的身上。宋代牛车既有客车也有货车。北宋时女眷出行要乘坐一头牛拉的厢车,车顶有棕盖,前后又有构栏门和垂帘,将夫人小姐们和大街上的扰攘嘈杂分隔开来。而长途旅行或多人出行时,则可以选择由三头牛驾驶的厢车,这种车子的车厢比较大,几个人坐在一起也不觉得憋闷。还有一种双层车厢的三牛厢车,上层可以当作卧铺。拉货的牛车也很多,运送的都是大宗货物,像开封城中的酒店,就常用牛车来运送酒桶。说起来,牛和牛车实在是当时交通运输中最不可或缺的工具。
图片
包拯画像
如果说牛到现在仍是北方最常见的牲畜,
同样在《清明上河图》中占据一席之地的骆驼,对现代人可就有些陌生了。一看到骆驼,不免会想到西域风情。其实在宋代文献里一般被称作“橐驼”的骆驼,在北宋时的北方地区,尤其是汴梁城周边,算不得罕见。西域商人牵引骆驼来内陆行商古已有之,内陆人驯养骆驼来运输重货也成寻常。宋真宗时的宫廷画家冯清就是因为家住商旅云集的汴梁城南,有机会时常观察骆驼而成为画驼高手的。汴梁城中甚至还设置了驼坊,专门饲养骆驼供官府运送军需物资。
图片
清明上河图的骆驼
骆驼耐旱耐热,所以是夏天出行时运送行李的首选。《宋朝事实类苑》里记载,宋真宗天禧年间,一名武将在酷暑时节用十几头骆驼运送自己的行囊前往齐州赴任。行至中途,恰有一只老虎带着幼虎蹲踞路旁在觅食。骆驼一看到老虎,马上大声嘶叫起来,对着老虎又踢又踹。纵然是兽中之王也被吓得不轻,连自己的三只幼崽都顾不上,匆忙逃走了。或许体型庞大且具有攻击性,也是人们选择骆驼运输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肩负重任的黑猪,作用和地位一度非常“神圣”。
沿着《清明上河图》上驼队穿过城门行走的方向看去,会发现在不远处的十字街口沿河柳荫下,有几头黑猪正在觅食。旁边行人微微侧目,似乎有些好奇它们的存在,却又没有驱赶的意思。一提到猪,难免会想到吃。在宋代,最主要的肉食材料就是羊和猪了。但《清明上河图》中只有这几头猪而没有一只活羊,这又是为什么呢?
图片
北宋玉猪
记录北宋汴京市井生活的《东京梦华录》提到过市场上的猪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这些小贩叫卖的是已经切割处理好的猪肉和羊肉。在汴梁城内,人们是看不到宰杀活猪活羊场景的。原来早在北宋前期,政府就颁布诏令,不允许在城中宰杀牲畜,也不允许把生肉悬挂出来叫卖。这一政策能否达到政府教化人心的初衷不得而知,但有意无意间倒是为汴梁城内的卫生环境做了贡献。那张择端笔下这几头猪究竟有何来历,能够在城门附近大摇大摆地自由行走呢?其实,这几头猪并非官民百姓的口中餐,甚至连大宋官家也不可能尝到它们的滋味,因为它们是专门在祭天时使用的“神牲”。
图片
清明上河图的猪
文献记载,宋代献祭要用黑猪,而祀天神时的猪必须是大猪,这些大猪被称作‘神牲” ,受到特别保护。人见到神牲,必须恭恭敬敬,不能随便驱逐打杀。《清明上河图》中这几头猪身处闹市也悠闲自得,应该是正在享受献祭之前的幸福时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