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人说“在别人落难时千万不要帮”,为什么?

 mstrlee 2019-04-28

01

为什么说“在别人落难时千万不要帮”?

因为,升米恩、斗米仇。

总有人,不明白平等交换。

歌手丛飞,为了资助那些因为贫困无法继续读书的孩子,把自己演出的费用全部捐出。

他一共资助了183名贫困儿童,捐款累计达到300多万 。

自己和妻女却挤在五十多平米的出租屋里。

2005年,丛飞患了胃癌。

那些受他的资助、过上好生活的人,没有一个出现在他身边。

有人来信催捐助款,丛飞解释称自己患胃癌,暂时没钱寄过去。

讽刺的是,那个孩子的家长竟然辱骂:

“说好了资助到大学的,你这不是坑人吗?”[1]

演员孙俪也曾资助过一名高中生。

到了大学后,他隐瞒学校的补助金,并不断地索取更多。

孙俪便断了对他的资助。

要挟不成,他在网上洋洋洒洒写了六千字的讨伐文。

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说:

“成功基因的一个突出特性就是其无情的自私性。

这种基因/的自私性通常会导致个体行为的自私性。”[2]

人生而自私。

有的人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有的人却把别人的好当做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02

心理学家Adam在Ted的舞台上,分享了关于索取者和给予者的研究。[3]

索取者更常思考“你能为我做什么”;给予者则相反,思考的是“我能为你做什么”。

调查了三万多人,他发现在组织中,存在的更多的是适应者。

适应者不会一味地给予或者索取,

他们总是投桃报李,等价交换。

那么,三种人,谁的工作业绩最差呢?

不是适应者,也不是索取者。

而是给予者。

给予者们秉信“助人为乐”。

同事们的请求,他们无法拒绝;

平时她人挺友好的,要不我再帮一次吧;

拒绝了,他很失望怎么办;

我害怕被对方说小气;

不想因此被指责不合群……

种种原因,给予者们成了“老好人”。

然而,一味的给予帮助,给予者们失去了对自己时间的掌控。

等到有一天下定决心拒绝时,对方并不会记得你过去的好,照样是谩骂和指责。

讲者还跟踪了三种人的收入表现:

我们可以看到,收入最高的人群也充斥着较多的给予者。

所以,不是说我们不能帮助别人;

而是要帮助等价交换的适应者,远离那些贪得无厌的索取者。

03

人际关系中,互利互惠最稳定。

不要做“老好人”;并不是给予就会收获感谢。

面对一味的索取者,做坏人也挺好的。

知恩图报的,去给他更多;

白眼狼们,那就把他仅有的也拿走。

帮助等价交换的适应者,远离那些贪得无厌的索取者。

参考资料:

[1]中国青年报

[2]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

[3]Ted:你是索取者还是给予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