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学校邀请,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于2019年4月26日下午三点做客我校榆中校区“萃英大讲坛”并为同学们带来“结构之美”科普报告。 施一公,1989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199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学会外籍会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2017年获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之“生命科学奖”。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西湖大学校长。 ▼ 严校长主持 严纯华校长作为今天报告的主持人完美过渡衔接了整场报告的各个环节,并且以亲切和蔼却又不失风趣幽默的态度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不仅在提问环节亲自为每位学生传递话筒,并且在开场主动与全体学生进行合照。 严校长说:“今天我们的教授受到同学们如明星般的欢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 演讲伊始,施一公教授身着白色衬衫,神采奕奕地步入会场,同学们响起热烈的掌声。紧接着严纯华校长略带风趣地向大家介绍施一公教授,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报告正式开始。 会场情况 此次报告的题目为“结构之美”,施教授分别从“人类文明进步之美”、“大尺度宏观之美”和“来自细胞和蛋白的微尺度之美”这三方面进行报告,在这其中同时包含着施教授对大世界观的理解。 演讲摘录 施一公先生自我介绍 施一公:今天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是我第一次来兰州,当然也是第一次来兰大。今天下午两点,西湖大学正式和兰大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所以兰大对于我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学校而是兄弟学校。 施一公先生与严纯华校长亲切交谈 一:人类文明进步之美 你身体里的每一个重原子都来自于历史上一个恒星的内核。它们在历史上某一个恒星里经过高温、高压的聚合最后才最终形成,这些原子聚合在一起形成了你,这本身就是不可思议的。 剪接体结构 来源 施一公实验室主页 我最佩服的物种便是恐龙…… 从“宇宙大爆炸”开始,我们的宇宙存在了将近138亿年,如果将整个宇宙的历史等比缩略为一个月,那么太阳系存在了十天,人类只存在了一分钟,人类文明(文字的出现)不过区区一秒钟,而恐龙却统治了地球8个小时。 “地出” 二:大尺度宏观之美 大家是否知道宇宙的广袤呢?我们直径九百三十亿光年(一光年=9.46×1012公里)的宇宙里有两千亿个与银河系差不多大小的星系,每一个星系里,我们大约有两千亿个恒星(太阳就是恒星之一)。按质量计算,地球的质量大约是太阳系的一百万分之三。如果上帝之手将地球从轨道中拿走,太阳系中的其他七大行星的运行基本不受其影响。我可以告诉大家,人类所处的星球只不过是宇宙已知物质的2000亿/1 之 2000亿/1 之 一百万分之三 ,所以没必要为生活中的琐事烦恼。 上帝之眼 现场学生认真聆听 三:来自细胞和蛋白的微尺度之美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元...... 大家有没有想过人是什么?每个人都应该想一想人从哪来到哪去。我曾经拿一张纸和一支笔仔细地计算,人由多少种元素组成:一个75kg的“施一公”大约由6.2×10^27的原子构成。从这个方面看,人就是化学。 施一公先生讲解人的认知 我们看到的结构是否真的眼见为实? 我们看到的红色其实只是你定义的红色,它到底是不是红色,这个是有待商榷的。 人类所有的认知来自于不同的感官,我们不过是通过视觉、嗅觉、听觉 味觉、触觉来感知世界。我们对新事物的认识90%来自于一种感官—视觉。而让视觉真正感知电磁波的只不过是区区几种蛋白质,这几种蛋白质便可以让你看到事物的颜色、感知事物的暗亮。所以这是人的主观而不是客观。 提问环节 ![]() 一位还在读小学的同学 演讲结束后,数名在场观众就演讲内容和自己关心的话题向施一公教授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一位还在读小学的同学结合上午施教授的研究生讲座内容,提出了“如何养成批判性思维?”这一问题。 施一公教授坦言,一位学生想成为一位好科学家必备的两个素质是:刻苦努力和批判性思维。“我小时候就有一种习惯:老师讲授知识,我会在心里问:为什么是这样的?平时要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学会多提问,多挑战老师的权威。 你们千万不要认为我讲的都是对的,我们讲的经常是“错”的。大家需要的就是不断挑战科学家的权威,对一些事情的持有怀疑态度。当然一个崇尚批判的文化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 ![]() 学生现场提问 一位来自生命科学学院的同学认为,科研总是遥遥无期,甚至没有结果。所以他希望施教授能向大家分享支持他做科研的动力是什么。 施教授表示,科研虽然总是遥遥无期,但是每一个小的成果都能给人类带来进步。 “牛顿三大定律是最基本的科学定律,但仅仅是这三大定律就可以推演出人造卫星的运行轨迹,就可以推动蒸汽机工业革命。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推动着无线通信的发展。所以说,不管是多么基础理论性研究,它都在推动着现代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从根本上说,来自基础科研。比如我们研发的药物,可以一定程度治愈淋巴癌。” 施教授还表示,自己对科研的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对科研的兴趣也是在博士期间一点一点培养出来的,并且一年深于一年。 ![]() 施一公先生回答提问 另一位同学就学术界论文“抢发”问题提出了尖锐的看法。 施教授坦言,科研一定是日积月累的,这个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前沿问题,这件事一定不是完美事件,但我反问你,如果没有科研的竞争,科学的发展一定是异常缓慢的,那这个世界还怎么进步。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也是一种资源的节省。 ![]() (以上演讲及问答内容根据录音整理) 学生感悟: 化学化工学院2018级白同学:第一次听说施一公教授是几年前看到西湖大学建校,看到中国人自己成立高精尖的民办高校。今天有幸在兰大校园听施一公教授讲座,最大的印象还是他谈及自己的过往——想要改变人类,从进入政界不成,到经商失败,最后到从事科研。明白基础科学研究才能更大范围的改变人类社会,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研发生物药品,一点点向命运挑战,破解生命的奥秘。 历史文化学院2017级吴同学:施一公教授通过风趣的打比方,在空间上,人类只是浩渺宇宙的沧海一粟,在时间上,从宇宙诞生来看,从宇宙形成不过是短短的几秒,两方面论证人类微不足道,告诫我们不要太在意日常生活中的那些所谓的烦恼,要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要有改变世界的决心和不必太过在乎身边的小事是我最深的感触! ![]() 全场座无虚席 知足常乐是创新的大敌。是施先生曾在央视《开讲啦》课堂上所说过的一句话,愿我们兰大学子可以不在前进中不断突破自我,路漫漫其修远兮,愿我们能铭记先生今天的教导,砥砺前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在兰大成就最好的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