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看似平常的玻璃杯,竟然是”镇馆之宝“?

 天宇楼33 2019-04-29

在杭州博物馆里,游客们可以看到一个杯子。或许会有游客说:“跟我家的杯子差不多啊”“很多饭店都在用啊”“嗯,我昨天还用过这样的杯子”等等。要知道,这可不是普通的杯子,而是杭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战国水晶杯!咱们现在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01

文物特征

战国水晶杯高15.4cm、口径7.8cm、底径.5.4cm,敞口平唇,杯壁斜直呈喇叭状,底圆,圈足外撇,酷似现代的玻璃杯。杯身通体平素简洁,透明无纹饰,整体略带淡琥珀色,器表经抛光处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绵体状自然结晶。

02
制作技术

战国水晶杯主要运用的是弧面打磨工艺和抛光工艺,这对于玉器加工技术已进入鼎盛阶段的战国时期来说已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了。由于玉器加工的关键工具砣在材质上的改变,使玉器碾琢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战国时期的许多玉件线条干净利落,边角磨得锋利如刃。水晶在地质学上属石英,硬度为摩氏7度,虽然是宝玉石中硬度较高的品种,但使用金刚砂类的中间介质对其加工还是可行的。

结合当时的生产条件,战国水晶杯无论从原料还是工艺上来讲,都堪称出类拔萃!从工艺上看,它是由一整块水晶打磨而成,并经过了细致的抛光处理,是我国早期水晶器皿中个头最大的,当时工艺制作的难度可见一斑;而从原料上看,这么大的一整块高品质水晶也极为罕见。因此,战国水晶杯绝对算得上稀有珍品。

当然真正令人惊叹的,不仅仅是原料工艺,而是它和当今人们所用的玻璃杯极其接近的外形,这也许是历史的一种巧合,也可能是一种必然。

战国时期的古人在用一块巨大的水品磨制器皿时,限于制作水平而选择这样的线条轮廓来达到美观、实用,并且降低制作难度的目的。几干年后的今天,人们普遍使用玻璃杯,也一样有着经济耐用和美观的特点,虽然材质不同,制作手段也不同,但所达到的目的是相同的。

在出土后,这只水晶杯被送到当时考古界泰斗苏秉琦先生手里,他那双不知捧过多少国宝的手,在握住水晶杯时竟然激动得微微发抖,口中不断发出赞叹:“宝物、宝物,世界独一无二!”。

战国水晶杯在文物界享有如下评价:



一是材质上的稀有与奇特。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生活用具与礼器,早期是陶器后来是青铜再后来是瓷器。透明的材质无论是水晶还是玻璃,一直处于非主流的地位。透明出土文物制品稀有、奇特、少见。

二是形制上的稀有与奇特。可能应该是因水晶加工难度太大,导致无法予以时代性的花纹装饰,所以只能用简洁的圆滑造型,反倒与现代追求经济适用的民用玻璃杯风格吻合。

三是体型上的稀有与奇特。在战国同时期,晚后朝代,也有水晶制品,但无一例外地要小得多。原因很简单,大块、完整、均匀的天然水晶很难得。而要把水晶加工成这般模样,难度可比雕琢玉器还大得多。

 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将战国水晶杯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战国水晶杯不仅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器形最大的一件,就其工艺水平而论,也是无以伦比的珍品,为杭州博物馆“镇馆之宝”!


历史上的今天

1911年4月27日,黄花岗起义

1927年,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

1995年,我国新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建成下水

2001年,中国国际救援队诞生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公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