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见光亮的黑暗隧道 两伊战争(1984—1987)

 老黄牛的书馆 2019-04-29

作者:陈振中 转载于《世界军事》杂志 2003.9

伊拉克为改变两年间一直被动挨打的局面,从1984年4月起,从海上、空中、地面发动了一系列攻势,以迫使伊朗罢战言和。伊朗也毫不示弱,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企图以长期消耗战拖垮伊拉克。战争进入了一条不见光亮的黑暗隧道。

      “袭船战”和“袭岛战”

     萨达姆被两伊前线的“拉锯战”消耗战搞得焦躁不安,遂决定扬长避短,对伊朗发动一场“特种战争”。其具体打算是:通过袭击驶往伊朗的邮轮,促使伊朗做出极端反应,从而把战火扩大到整个波斯湾和霍尔木兹海峡,把西方石油消费国特别是美国拉进战争,以加大对伊朗的军事压力,迫使它坐到谈判桌旁。

     1984年3月27日,伊拉克首次使用“超级军旗”飞机,空袭哈尔克岛。一枚“飞鱼”导弹击中了紧靠哈尔克岛外海上的一艘巴拿马邮轮。紧接着,伊拉克宣布该岛周围32公里半径的海域为战争禁区。作为报复,伊朗于第二天袭击了靠近巴林的一艘科威特邮轮。从此,凡是进出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港口的邮轮,以及在国际航道上航行的阿拉伯邮轮,都成了伊朗的袭击目标。

      双方轮番袭击,遭到空袭的邮轮数量不断上升。5月25日,伊拉克飞机一天就袭击了伊朗6艘船只。到1985年2月,共有108艘船只被两伊的炮火击中,其中伊拉克击中84艘,伊朗击中24艘。比较起来,伊拉克的“超级军旗”飞机技高一筹,占据了空中优势,伊朗的美制飞机则因零件短缺,影响了战斗力。另外,伊拉克的石油大多通过陆上输油管道出口,而伊朗则主要靠海上邮轮运输,因此,第一轮“袭船战”中,伊朗损失较大,伊拉克占了上风。

     从1985年3月开始,两伊双方的袭船行动趋于减少,在地面战场上,也没有大规模的功防作战,双方都把大部分力量用于加强防御设施。伊朗的意图是用消耗战拖垮伊拉克。而伊拉克经过几年的战争实践也认识到,依靠国际调节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不可能使伊朗坐下来谈判。要使伊朗走到谈判桌前,只有彻底摧毁其经济命脉—石油出口。于是,萨达姆打出了最后一张牌—摧毁哈尔克岛。

     哈尔克岛是中东最大的原油出口港,日装油能力最高可达700万桶,伊朗90%的原油都是由该岛装船出口的。1984年—1985年伊朗预定的石油收入为235亿美元,该岛就占了200亿左右。1985年8月15日,9架伊拉克的“幻影”F1战斗轰炸机。贴着波斯湾的水面超低空飞行,避开了哈尔克岛上的雷达和防空火力系统,突然飞临该岛上空。没等岛上守军反应过来,伊拉克的导弹、炸弹已经呼啸而下,霎时,火光冲天,浓烟四起。10艘正在装油的油轮被炸起火,停泊25万吨级油轮的东码头和输油设备遭到严重破坏。从8月15日到10月7日,伊拉克连续23次空袭该岛,朝这个35平方公里的小岛倾泻了50多吨炸药。9月19日,伊拉克炸毁了哈尔克岛停泊50万吨级油轮的西码头。有人甚至把这两次重大而成功的偷袭行动比做海湾的“珍珠港行动”。哈尔克岛虽未被完全炸毁,但外国油轮谁也不敢再冒险到哈尔克岛装油了。伊朗的石油出口猛将到60—70万桶,只相当于正常出口量的三分之一。

     伊拉克的行动惹恼了伊朗,9月4日,伊朗总统哈梅内伊发布命令:伊朗将以血还血,以牙还牙,对伊拉克的石油目标进行攻击。9月6日,伊朗空军出动战斗轰炸机,深入伊拉克境内250公里,摧毁了伊拉克腹地一处石油设施,并炸毁了一个雷达站。3天后,伊朗轰炸机再次成功袭击了伊拉克北部迪亚奈地区的直升机中心。与此同时,伊朗调集防空部队加强了哈尔克岛的对空防御。9—12月,伊拉克对哈尔克岛又实施了约60余次空袭,但在伊朗人的“霍克”、“轻剑”式地空导弹的威胁下,伊拉克飞行员轻易不敢做低空飞行,投弹的命中率大大降低。萨达姆于是放弃了彻底摧毁哈尔克岛的计划。

          法奥半岛功防战

    1986年2月9日,时值伊朗伊斯兰革命7周年前夕,经过长期精心准备,伊朗以5个正规师和3个革命卫队师10万人的兵力,对伊拉克巴士拉以南地区发动了代号“曙光8号”的行动。

    进攻分南北两路进行。北路军在巴士拉东南约40公里左右的正面发起进攻,占领了乌姆拉萨斯岛,这一路佯攻,以吸引巴士拉地区守军的注意力。南路军利用雨天和夜晚强渡阿拉伯河,在法奥岛港北、东、东南三个方向登陆,向法奥发起猛烈进攻,并于10日占领了法奥港。次日,伊朗军队从法奥出击,向北面和西北面扩大战果。到13日,伊朗先头部队已向北、向西各推进了20公里。

     萨达姆见势不妙,急调两位副总参谋长赴前线,分别担任南北两路纵队司令官,全力反扑。当时,正值雨季,道路泥泞,临时抽调的部队还没有摆脱长途跋涉的疲惫,便与风头正建的伊朗军队交手。伊拉克军队故伎重演,首先用大炮和飞机向伊朗军队进行猛烈的化学袭击,然后趁伊朗军队大批人员中毒、一片混乱之际发起冲击,一举夺回了乌姆拉萨斯岛。当在法奥半岛,由于大量芥子气液滴使地面严重污染,伊拉克军队投鼠忌器,也不敢实施大规模的行动。最终,伊拉克放弃了反攻,整个法奥近800平方公里的区域被伊朗占领。

     2月24日,伊朗又在伊拉克北部库尔德人居住的马力万山区发动了代号“曙光9号”的攻势,伊朗军队前锋推进到距苏莱曼尼亚省首府仅25公里的地区,严重威胁着战时伊拉克唯一可以维持正常生产的基尔库克油田。伊拉克军队情急之下使用了毒气弹,终于阻遏了伊朗军队的攻势。

     伊拉克军队在法奥地区的失利使萨达姆感到非常难堪。为了挽回面子,伊拉克第4军团在两伊边界中部发动攻势,于5月上旬攻占伊朗境内270平方公里的土地,5月17日又攻占了伊朗边境重镇梅赫兰,并企图以此同法奥半岛做交换。伊朗军队气焰正盛,乃于6月初发动代号“卡尔巴拉1号”的攻势,夺回了梅赫兰。这一胜利使伊朗领导人信心更强,伊朗领导集团开始策划对伊拉克的“最后打击”。

                  巴士拉大血拼

     1987年1月9日凌晨,两伊战争以来最大最残酷的一次攻势—“卡尔巴拉5号”行动—在伊朗的首先发难下展开了。伊朗正规军和革命卫队的1个师约20万人在巴士拉以东鱼湖地区发起排山倒海般的进攻,从两伊边境地带沙勒谢赫一带发起总攻。经过4天多的厮杀,伊朗军队突破了伊拉克的防线,直逼巴士拉。在中部战线,伊朗在付出惨重的伤亡代价后,占领了100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并先后攻占了阿拉伯河的布瓦里安岛、博瓦岛等4个岛屿,强渡贾西姆河,抢占了巴士拉城以东9公里的杜艾吉地区,还控制了沙勒谢赫—巴士拉公路的主要地段。

     此时,伊朗已经占领了巴士拉的门户法奥半岛,对巴士拉形成包围。若丢失了巴士拉,伊拉克就失去了通往海湾的出口,成了内陆国,伊拉克最大的石油基地也将受到威胁。萨达姆意识到,巴士拉能否守住关乎他的存亡。于是他亲临前线,在巴士拉地区集结了两个军团共10万余人,在巴士拉至巴格达公路以东地区修筑了一条长60—80公里、高约4.5米的反坦克墙,周围密布地雷、碉堡、坦克和火炮掩体,并引来阿拉伯河水淹没了大片沼泽地带,最深处达6米,形成了一条天然防线。当时,巴士拉城每分钟都有炮弹落下,100万市民成了惊弓之鸟,纷纷逃离。巴士拉的城郊,死尸重重叠叠地铺满整个战场,土也被染成了殷红色。

    经过50天的血战,伊拉克共有5万多人被打死打伤,损失战斗机50多架,数名旅级军官被俘;同样,伊朗伤亡近10万人,仅运回的阵亡将士尸体便有4万具。到2月26日,伊朗结束长达6周的“卡尔巴拉5号”攻势时,部队仅仅向前推进了几百米。  

    从2月28日至4月下旬,伊朗又先后发起“卡尔巴拉7号”、“卡尔巴拉8号”、“卡尔巴拉9号—10号”攻势,虽然历时3个月,但仍未攻占巴士拉。

                海湾变成魔鬼水域

    进入1986年,伊朗试图改变以往应付伊拉克“袭船战”中的被动局面,加大了海上袭击的规模和程度。伊朗海军除出动大批军舰在海湾巡逻外,还在霍尔木兹海峡的北岸建造了两个导弹基地,部署了多枚岸对舰导弹,同时在海峡水域布设了大量水雷。伊朗议长拉夫桑贾尼一再宣称,伊朗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摧毁伊拉克的战争机器,为伊朗的最后胜利开辟道路。 

    萨达姆自然不会束手待毙。他宣布将哈尔克岛周围32公里的禁区扩大到113公里,并下令袭击伊朗新的石油中转站锡里岛。伊拉克空军掌握了空中加油技术以后,“超级军旗”或“幻影”F1式战斗机对进出伊朗港口的船只造成的威胁越来越大。从此,整个海湾更成了“谁也不能肯定哪里才安全的魔鬼水域”。1986年,遭到袭击的船只达106艘,其中有28艘进出科威特港口的船只遭到袭击。

     由于伊朗使用导弹袭击科威特并威胁海湾其他国家的石油输出,美、苏、英、法等国自1987年7月起先后出动80多艘军舰在海湾为邮轮护航。美海军曾多次同伊朗发生冲突,战火由两伊边境蔓延到海湾地区。

     7月22日,悬挂美国国旗的科威特油轮“布里奇特”号和阿联酋油轮“石油王子”号在美国军舰护航下进入波斯湾,这是美国海军第一次护航行动。当行至海湾法尔西岛以西18海里时,“布里奇特”号触雷受伤。8月10日,美国超级油轮“德士古—加勒比”号在波斯湾以外的阿曼湾触雷爆炸。8月15日,为油轮和军舰提供补给的巴林供应舰“阿尼塔”号又触雷沉没。

    为扭转被动局面,美国在派出扫雷舰的同时,决定袭击伊朗的布雷船。1987年9月21日,美国海军的直升机袭击了正在海湾国际水域布雷的伊朗“阿杰尔”号登陆艇,缴获了大量水雷。伊朗声称要让美国付出代价。10月16日,悬挂美国国旗的“海岛城”号油轮刚刚从科威特港口起锚,伊朗就射来一枚导弹,“海岛城”号成了一条火船。这是伊朗第一次直接攻击受到美舰保护的油轮。

     10月19日上午,美国4艘驱逐舰对伊朗的两座海上石油钻井平台进行了1个半小时的袭击,共发射了1000发炮弹,摧毁了这两座平台。美国总统里根称,这是美国对伊朗攻击油轮的一种“谨慎和克制的反应”。进入1988年,美伊在波斯湾的冲突再次升级。4月14日,美国护卫舰“塞廖尔.罗伯茨”号撞上水雷,10名水兵受伤。18日,美国出动4艘军舰,袭击了伊朗在海湾的两个平台,并击沉伊朗轻型护卫舰两艘,击伤3艘,打死伊朗水兵15人,打伤29人。美国损失一架直升机和两名飞行员。4月22日,美国宣布扩大护航范围,为中立国商船提供保护。24日,伊朗外长韦拉亚提说,伊朗将以决定性的方式回答美国对伊朗军队的攻击。这一次,伊朗是嘴硬手软,一直没有主动攻击美国的护航舰队。而美国也不想扩大事态,双方的冲突并未升级。

        “袭城战”

     在“袭船战”如火如荼进行之际,两伊之间还打了一场“袭城战”。1985年3月初,伊拉克出动上百架战斗轰炸机,对伊朗的大约30个城镇发动了大规模空袭,其中包括德黑兰、大不里士、伊斯法罕等大城市,造成平民的重大伤亡。“袭城战”的序幕从此揭开。伊朗出动轰炸机袭击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并使用“飞毛腿B”导弹对巴格达进行攻击。

    1987年1月,为报复伊朗对巴士拉的炮击,伊拉克迅速将袭城战升级。1月9—20日,伊拉克空军出动飞机4000架多次,对伊朗首都德黑兰、大不里士和库姆等10多个城市进行了狂轰滥炸,其中库姆是伊拉克空军重点轰炸目标,霍梅尼的住宅更被炸成一片废墟。伊朗也不甘示弱。伊朗地对地导弹部队把目标锁定在巴格达的复兴党总部、总统府及萨达姆的私人宅邸。同时,利用夜色的掩护,向伊拉克城市发射了舰对岸导弹。这场“袭城战”是两伊战争爆发以来最猛烈的一次。由于双方打击的目标都是居民区,所以造成了极大的平民伤亡。到1987年2月,仅伊朗死于“袭城战”的平民已经达到4.5万人。

    1987年2月18日,伊拉克宣布从2月19日起暂停对伊朗城镇的空袭。接着,伊朗也宣布:只要伊拉克停止对伊朗的空袭,伊朗也停止报复性袭击。在此后半年左右的时间里,双方基本上停止了对对方城市的袭击。

    为时4年的“袭城战”夺走了数万无辜百姓的生命,使100多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大批建筑物被毁坏。昔日鲜花盛开、人称“亚洲的荷兰”的德黑兰,变得弹坑累累、满目疮痍。同样,在古老的阿拉伯童话《天方夜谭》中被描写得如同仙境的巴格达,也是千疮百孔、元气大伤。伊朗、伊拉克被无边的黑暗笼罩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