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夏战争——东方的百年战争

 昵称535749 2019-04-29

淮南东路安抚使

历史爱好者,宋明清制度与文化爱好者1小时前

公元1337年 - 1453年,英法以及后来的勃艮第之间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116年,被认为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史称“百年战争”。

实际上,在此之前三百五十年的东方,发生了持续时间更久,规模大的多的“百年战争”——北宋和西夏之间持续近130年的战争。

北宋进入稳定期后,由于种种原因,一直面临着北方的辽和西夏两大强敌,而在对外战争中的表现又基本是败多胜少,甚至无奈以岁币换和平。说起两宋对外的疲软,大家都知道是由于“重文轻武”、“内众外轻”、“朝廷软弱”、“党争内斗”之类的原因,实际上远不止这几个浮于字面的原因可以解释。

两宋时期局势的复杂程度要远比我们今人想象的要高,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用今天的信息获取效率和生产力去审视当时的操作,很难不出现偏差。

500北宋时期的东亚国际形势图

在我们的印象中,辽一直是北宋的头号强敌,熟悉杨家将等演绎的朋友们会觉得北宋总是在跟辽有理不清的官司,实际上宋辽之间的大规模冲突在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澶渊之盟》后就结束了,此后百年宋辽双方基本没有爆发过大规模冲突,双方主要冲突仅仅持续二三十年。

但北宋与“小国”西夏以及西夏建国以前之间战争则从雍熙二年(公元985年)一直持续到宋徽宗宣和年间(北宋末期),前后断断续续130年左右,可以说北宋大部分时间在跟西夏作战。

如此漫长的时间内,究竟发生了些什么重要事件,宋夏战争是怎样的格局,最终又是什么结果,本文把宋夏关系分为六个阶段来进行介绍。

一、撤藩除镇、党项反宋

西夏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政权,历经十帝,享国一百八十九年。

西夏的建立者党项人是原本居住在四川松潘高原的一支羌族,唐朝时期迁居陕北,因为平叛有功被封为夏州节度使(即定难军节度使),唐亡后,陆续臣服于五代以及北宋在内的各个中原政权。

党项羌……汉西羌之别种也。魏、晋之后,西墙微弱,或臣中国,或窜山野。自周氏灭宕昌、邓至后,党项始强。——《旧唐书》

但是随着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北宋一步步回收兵权,到了宋太宗赵光义时期,撤藩并镇,“节度使”也就成了虚职,宋朝希望夏州节度使李氏一族都迁到京城,准备根除西北这一大盘盘踞势力,夏州节度使李继捧的弟弟李继迁(李姓为唐朝赐姓,李家原是拓拔氏)看破了宋朝的目的,认识到一旦离开老巢进入京城,无异于自剪羽翼,前途将任人摆布。于是带领子弟们遁入大漠,开始了长期与宋抗衡的局面。

500党项人的金戈铁马

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李继迁诱杀宋将曹光实,占据银州(银川),攻破会州(甘肃靖远),彻底与宋闹翻,同时向辽称臣。

李继迁坚持和宋朝军队打游击,让宋朝驻军疲于奔命。并在辽国的协助下趁机攻破绥州,而这时的宋朝已经两次伐辽战役中元气大伤,无力西顾,对于党项叛军也只能采取守势。公元1002年(北宋咸平五年、辽统和二十年)三月,李继迁破灵州,改名西平府。

宋太宗时期几次派兵进攻党项,结果多是败北。宋太宗崩后,宋真宗即位,鉴于两年受敌的恶劣局势,决定承认党项政权对夏、绥、银、宥、静等州的控制,并封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事实上承认了李继迁的独立地位。

二、西夏立国、仁宗鏖战

公元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宋辽双方签订著名的“澶渊之盟”,宋朝结束了长达二十年的对辽战争,急需一个和平的环境来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因而西夏问题也暂时被搁置下来,宋朝统治者需要一个长远的战略来指导未来对两大强敌的政策运行。

但这时候西夏没有闲着,在宋辽签订合约的这一年,李继迁在征吐蕃部落的过程中被吐蕃人暗伤去世。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继承李继迁的遗志,急需西征,以扩大党项人的地盘,延长战略纵深,他采取“依辽附宋”的政策,两边投注。

500日本电影《敦煌》镜头下的党项领袖李元昊

李德明先后攻取凉州,平定甘州回鹘,占领沙洲,攻克归义军(敦煌),使得党项政权的领域一路到达西域,彻底控制了河西走廊,隔断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拥有了数千公里的战略纵深。

500西夏文字很值得研究

500在宋休养生息的时候,党项人在不断往西拓展

公元1038年(宋仁宗景祐五年),李德明的继任者李元昊膨胀了,他脱宋自立,正式建立“夏”政权,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开始和宋平起平坐,并且希望宋朝承认这一事实。

宋朝朝野震惊,宋仁宗当即下诏革去曾经赐予李氏的各种职位头衔。准备集结大军讨伐西夏,持续三年时间的宋夏战争爆发。

500以仁著称的宋仁宗

在仁宗朝的对夏战争中,一批宋代名臣的名字出现了,范仲淹、韩琦等后来的宰辅在这场战争中运筹帷幄,为未来步入中枢积累了经验。

500“庆历新政”发起者——范文正公范仲淹朝服像

但是宋朝在战场上的表现却是一如既往的令人失望。

一败三串口,二败好水川,虽然并没有让西夏夺取土地,但是宋军损兵折将,多次因为冒进被西夏伏击或是因补给问题溃败。直到定川寨之战后,宋军歼灭西夏袭击关中的奇兵,才算稳定住局势。

500好水川之败,宋军再次被夏军穿插截断后路

在这次战争中,范仲淹、韩琦分别担任陕西路经略安抚副使,两人因为攻守策略产生了分歧,又因为用人失当,间接导致好水川大败,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北宋文人统兵的巨大缺陷,武将们只有战术层面的决定权,战略战役层面仗怎么打,却是由文官设计的,这不禁令人唏嘘,重文轻武有利有弊。

之后,范、韩分别被贬官。

500出将入相,三朝宰相韩琦

宋夏双方经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大战役。宋朝方面宋军在战场上损失惨重,加上辽在宋夏战争期间蠢蠢欲动,宋朝两年被敌的局面有可能重现,因而这仗很难再打下去了。

西夏方面,虽然给了宋军主力有力杀伤,但也没有达到战略目的,且西夏国力毕竟远不如宋,经不起持续大战消耗,由于没有能够攻入宋境,西夏获得甚少。加上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宋夏双方都认识到辽的威胁。

因而双方都有了罢兵修和的欲望,直接导致了著名的“庆历和议”的达成。

公元1044年(宋仁宗庆历四年),双方正式达成协议,协议规定:

西夏向宋称臣并取消帝号,元昊接受宋的封号,称夏国主;宋夏战争中双方所掳掠的将校、士兵、民户不再归还对方;从此以后,如双方边境的人逃往对方领土,都不能派兵追击,双方互相归还逃人;宋夏战争中西夏所占领的宋朝领土以及其他边境蕃汉居住地全部归属宋朝,双方可在自己疆土上自建城堡;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另外,每年还要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万两,绢2.3万匹,茶1万斤。

“庆历和议”达成后,宋夏双方开始了正常交往,双方互设榷场,宋朝通往西域的上路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通过互市,宋朝也能够获得一部分河西良马,西夏也得以休养生息,建设政权。双方相安无事的局面持续了二十余年,直到宋仁宗去世。

三、英宗继位,夏人掠边

公元1063年(宋仁宗嘉祐八年),因为仁宗无嗣,仁宗养子赵曙被宰相韩琦强行推上皇位,是为宋英宗。历史上新旧交替总能引起朝政风波,比如此时的北宋朝廷发生了著名的“濮议”

事件,更能引起外部势力的觊觎,比如这时候的西夏。

500宋英宗赵曙

公元1064年(宋英宗治平元年),趁着北宋朝堂忙于权力斗争之际,西夏毅宗率军攻略庆州,在大顺城被宋军击败,夏毅宗李谅祚受伤,一年多后去世,西夏之后逐渐处于守势。

由于宋英宗在位时间较短,这一时期没有发生较大规模的战事。

历史记载,宋英宗由于早年的种种原因导致有一定的精神疾病,喜怒无常,这让推他上位的韩琦欧阳修等人头疼不已,宋英宗英年早逝,好在他对国家大政方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且希望有所作为,值得高兴的是他还有一个血气方刚,愿意干一番事业的儿子——宋神宗。

此时的北宋不愿意跟辽夏任何一方再起战端,原因很简单,打不起了,北宋立国至此刚好百年,常年战争和募兵政策导致军队规模庞大,内耗和土地兼并等原因又导致官僚规模庞大,这一切导致了我们熟知的“冗兵”、“冗官”,进而导致更严重的“冗费”。宋朝财政压力越来越大,任何一场战争都可能导致财政崩溃,更遑论经略西北和幽云失地。因而,重担落在了继任者宋神宗赵顼和他的团队肩上。有情宋神宗和他的好帮手王安石。

500“养马之地”暗指河西走廊

500“可守之城”暗指幽云十六州

四、熙河开边、五路伐夏

宋神宗继承的是祖宗们前一百年经年累月给他留下的烂摊子,国用不足则什么事也干不成。这时候,王安石登场了。

宋神宗熙宁年间,由宰相王安石指导,进行了从财税、考官到军事的全方位改革,使得北宋出现了一段时间的中兴,虽然变法如同庆历新政一样收到了守旧派的重重阻挠,但是在少年天子的支持下,变法还是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执行,最根本的改变是,国家确实有钱了,军队确实精干了,那么接下来,就有能力去继续先辈未完成的战略。

这个战略就包括继续攻略西夏,在攻略西夏前,宋朝做了一件准备工作。

1.熙河开边(又称河湟开边)

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宁元年),王韶向刚刚即位的宋神宗上呈了一份全面阐述对西夏战略的计划——《平戎策》,王韶为宋朝在西北的百年顽疾开出一剂猛药。他提出,想要打败西夏,就必须先占领附近的河湟地区,威胁西夏的右厢,只有征服了当地的吐蕃部落,才能切断西夏的侧翼。

河湟地区为青唐吐蕃所控制,历来执行联宋抗夏的政策,是北宋对夏的重要盟友,这时候神宗准备以自己人取代“皇协军”,以期直接打击西夏右厢。

作为对王安石变法的支持,攻略青唐成为了一粒猛药,宋神宗认命王韶为秦凤路经略安抚使,实际主持对河湟地区的攻略。

经过一番拉锯战,北宋收复了历来由中原王超控制的地区,成立了熙河路,并乘胜夺取洮州、岷州、宕州、叠州,拓地两千余里,开始慢慢形成对西夏的战略主动。

500控制青唐,构建熙河,北宋从两面对西夏构成威胁

500熙河路、泾原路、环庆路、廊延路都是宋朝为了作战临时设立的战区性质的路

有了战略上的主动,更有了相对充足的财税和精简完成的军队,宋神宗这位少年天子似乎可以甩开膀子干了。

早在1067年(宋英宗治平四年),一场前哨战就打响了,北宋名将知青涧城种谔率兵逼降西夏绥州嵬名山部,从而占领边境重要据点绥州。

500名将经略种谔

熙宁四年 ( 1071) ,韩绛统兵建抚宁、啰兀城以期尽城横山,实现进攻西夏的战略构想,但在西夏人的攻击下,西北诸路军马没有形成联动,互不驰援,导致两城先后被攻破,战役构想没有达成,类似的小规模冲突双方持续不停,直到有一天,大战来临了。

2.五路伐夏

前文我们说到,朝政不稳权力更迭,总能引起外部势力的觊觎,这回轮到北宋觊觎西夏了。

公元1081年(宋神宗元丰四年),西夏梁太后囚禁夏惠宗秉常导致国内政乱。宋神宗认为机会来了,因此趁此发动五路伐夏大战。

宋朝的具体部署是这样的:

李宪(宦官,后面还会提到)部出熙河路,种谔部出鄜延路,高遵裕部出环庆路,刘昌祚部出泾原路,王中正部出河东路,欲一举攻克西夏兴、灵二州。

按作战计划,泾原、环庆两路合取灵州,河东、鄜延两路先会师夏州,再攻怀州,最后四路合攻兴州。宋廷还请吐蕃出兵渡黄河攻取凉州,以牵制西夏右厢兵力。

500三十万大军五路伐夏

500战时西北各“军区”

机会成熟,兵精粮足,看起来宋神宗对此战志在必得,西夏已是囊中之物,但实际呢?可能想的有点多了。

我们来看宋夏双方的具体操作。

五路大军中,熙河路行动迅速,很快攻克西夏南部兰州。

种谔部作为战斗力相对突出的一部,一开始势如破竹,通过一系列间接攻城战略的运用,先后攻取了西夏的米脂寨、石州、夏州、银州等地。但很快就因为后勤和天气等问题,导致兵员物资损失惨重,所获甚微,对占领地无法有效控制。

泾原路刘昌祚部同样作战勇猛,乘胜直抵灵州城下,但同样因为物资后勤等问题,导致宋军围城数日不克,遭来西夏的“气象武器”,西夏引河水淹宋军无数,导致该路攻势以失败告终。

此战宋军只占领了银、石、夏、宥诸州和横山北侧一些军事要点,使西夏在横山沿边地带不敢耕者二百余里。但相比于消灭西夏的初衷,战果确实一般。

500横山即西夏与宋接壤的地形有利于西夏一方的农耕区域

由于宋军后勤和协同等各方面的问题,五路伐夏不能算成功。但宋神宗还并不打算收手。

后又经历永乐城大败,损失惨重,宋神宗才开始厌兵,认为这仗很难打下去了,再加上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守旧派上台,战争更难再持续下去,至此宋夏双方再次休兵,但宋朝采取了另一个狠招,导致西夏一度濒临亡国。

五、广筑缓进、宋夏易势

宋神宗去世后,宋哲宗赵煦继位,改元元祐。宋哲宗孩童当国,朝政主要由太皇太后高氏和旧臣司马光把持,司马光废除王安石变法大部分策略,对于西夏,同样也放弃了主动进攻,但是重拾了庆历年间范仲淹提出的“筑城缓进”的策略,以守代攻,但不是被动防守。

宋朝边境各路充分发扬了中原政权出色的土工作业能力,在边境广泛修筑城寨,进驻甲兵,美攻略一出新地,马上抓紧时间修筑堡寨,再以此为基础步步蚕食西夏边境,这一策略的优点是稳扎稳打,堡寨连成片,明面上是处于守势,但由于密布堡寨,西夏很难啃的动,宋朝方面却可以以此稳步往西夏境内推进,缓进则是说每一次进取都不会深入敌境过多,这也是吸取以往多次失败的经验,一切求稳;缺点是,耗费甚巨,时间弥久,好在综合国力上宋胜于西夏,耗得起。

就在宋步步蚕食西夏的时候,西夏坐不住了,宋蚕食的都是西夏占据的农耕区域,是西夏主要的财政来源,被宋吃完了他们就得回到草原上放羊去了,真不能忍,于是,西夏倾尽国力破坏宋朝的全盘计划。

1.洪德城之战

西夏集全国之兵决定先击破宋朝环庆路,宋军严阵以待,以寡击众,众的问题在庆历年间还没有完全解决。宋军不但未失一地,更在宋夏战争中唯一一次击破西夏的中军,是宋军争回宋夏战争主动权的一个里程碑。

500宋哲宗赵煦

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七年),著名经略章楶先后上奏讨论边防战略。章楶对历代对付游牧民族入侵所采取的“坚壁清野”策略做出了指正分析,认为频繁的“坚壁清野”不但使得敌军很难得到收货,同样也导致本方军队难以补给,更可怕的是边境地区得不到开发生产。对于农耕政权来说损失更大。

章楶提出了以筑城结合机动防御的策略应对西夏的进攻,边境百姓不用后撤太远,以方便随时恢复生产。在具体的防御策略上,章楶主张在保证堡寨驻军的基础上,留足机动部队,随时应对各个方向的敌军,这样,使得西夏军不能以足够的兵力优势对各个堡寨形成持久而猛烈的打击。

十一将兵尽在城内,蕃众掳掠三百里以上,如行无人之境。
大抵战兵在外,则守兵乃敢坚壁。

2.平夏城决战

在章楶这一策略的指导下,宋军取得了两次平夏城大战的胜利,击败了西夏梁太后亲自指挥的两次倾尽国力的进攻。平夏城就是宋朝筑城缓进策略下的产物,有平定西夏的寓意,相信西夏人两败平夏城,对其心理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宋军在固守堡寨群的同时,以骑兵短促出击,给予后方空虚的西夏横山背后以致命打击,西夏全盘处于溃乱的局势之下。宋军经过多年经略,全面占领横山地区,将西夏势力驱入大漠。

这时候西夏想到了再次请出辽介入宋夏争端,但是此时辽已不复往日强盛,无力介入,宋朝方面,宰相章淳力排众议,决定继续对西夏进行蚕食。

西夏这一轮堪称“赌国运”的倾尽国力对宋主动进攻持续了近十年,之所以如此急迫,原因很简单,北宋看似“猥琐”的“广筑缓进”策略步步紧逼,一点点蚕食西夏的“钱袋子”,算是踩住了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北宋用几十年的数次失败总结出的这一略显无奈的策略,总算让西夏开始彻底处于劣势,实际上这一策略也许在五十年前的庆历年间就可以执行,奈何天命弄人,北宋一而再再而三的权力更迭,策略反复,误事岂止这一方面?

言归正传,两次平夏城决战,使得西夏最后的赌注也输光了,那么接下来似乎就到了宋朝收割的时候了,但上天还给北宋机会吗?

欢迎宋徽宗、童贯上线。

六、宦官经略、终克横山

公元1114年(宋徽宗政和四年),宋军在枢密使童贯、种师道(水浒传里鲁智深效力的种氏经略府)的率领下,在古骨龙大败西夏军,宣和元年,攻克西夏横山之地,西夏失去天险而向宋朝表示臣服。

指的一提的是,前文提到的五路伐夏之一路的宦官李宪,正是童贯的老师,五路伐夏虽然失败,但是李宪总结了经验,主张按照四十年前范仲淹提出的筑城缓进策略步步蚕食夏土,童贯也正式继承了他的理论。

500宦官童贯掌枢密

同时宋军进军河湟,收复青海道,在吐蕃和回鹘地区设立了陇右都护府,北宋第一次直接和西域打通联系,这也是北宋灭亡前的一次“辉煌”,用今天的角度看,这似乎是一种“回光返照”。

500拓熙河,收陇右

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女真政权金败盟南下,北宋被金朝所灭,令人唏嘘的是,宋朝在这一阶段,先后用攻略西夏的久战之兵——西军在各地充当救火队,先后平交趾、攻辽,甚至被辽哀兵击败,最后一支能打的部队也被击碎了美梦。

而就在宋朝忙于联金灭辽之机,西夏却获得了宝贵的时间得以喘息,继续蚕食宋朝西北领土,北宋亡于金之后,西夏竟然又恢复了往日的疆域。

北宋经略西北,对夏用兵前后百年,从屡战屡败,聚力再战,到最终稳扎稳打西夏灭国就在眼前的时候,北宋灭国了,这不能不让人感叹造化弄人,也许也是上天对北宋统治者虚度光阴,忙于朝堂斗争,浪费机会的一种惩罚吧!

也许,北宋正是由于在西夏方面倾注太多精力,以至于在靖康之变到来的时候,毫无余力应对新的巨变,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