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铸造用煤粉的特性及其质量要求

 一兵个人图书馆 2019-04-29


李传栻

粘土湿型砂的主要特点是便于造型,经震击和压实即可制成所需的形状,而且所用的原材料,如硅砂、粘土和煤粉等添加剂都价格低廉、资源丰富。因此,在各种铸造工艺蓬勃发展的今天,粘土湿砂造型工艺在铸造行业中仍占有绝对优势。

粘土湿型砂的基本组成成分是硅砂、膨润土和水。制造铸铁件用的粘土湿型砂中,煤粉是不可或缺的添加剂,对改善铸件的表面质量和尺寸稳定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煤粉的质量不佳、选用不当或加入量不合适,都会导致铸件的表面缺陷(如粘砂、气孔、膨胀缺陷等)增多,不仅使废品率提高,而且会增大铸件清整的工作量。

近30年来,在寻求煤粉的代用材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迄今为止煤粉仍是应用最广的添加剂,也还是性价比最佳的添加剂。

一.煤的矿藏

煤是远古植物堆积成层、并埋没在水底或水分充足的条件下,经漫长的地质年代煤化作用而成的产物。由于煤化作用的程度不同,可分为泥煤、褐煤、烟煤和无烟煤4类。由于形成条件不同,各种煤所含的总碳量可在49~97%之间。矿化历时最长的是无烟煤,铸造用煤粉则是由烟煤制成的。

烟煤是煤化程度较深的煤,呈灰黑色到黑色,粉碎后则呈棕色到黑色。按挥发分和胶质体含量的不同,烟煤又可分为长焰煤、气煤、肥煤、焦煤和瘦煤等品种。

挥发分含量高的长焰煤和气煤,受热后先形成很多不稳定的低沸点液相,很快又分解为气体逸出,残留的液相不足以使残留的颗粒粘结(不能焦化)。挥发分含量低的瘦煤,热分解时虽能形成沸点较高的液相,但其量不多,也不足以发生焦化。肥煤和焦煤,挥发分含量适中,受热可形成较多的液相,易于使残留的颗粒粘结(焦化)。铸造用煤粉主要是由肥煤和焦煤制成的。

二.烟煤加热时发生的各种变化

烟煤受热时,首先是脱除水分,然后发生分解、析出挥发分。烟煤的分解大体上可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0℃以下,脱除水分并释放少量CO2,此阶段反应的速率低。

第二阶段  200~350℃,除继续释放水蒸汽和CO2外,开始释放CO,并有微量焦油析出,可认为是热解开始阶段。

第三阶段  350~550℃,分解反应的速率增高,分解产物主要是低分子量烃类和其他有机化合物,焦油基本上都在这一阶段析出。烟煤还要经历软化-熔融-固化的过程,和体积收缩-膨胀-再收缩的过程。

大约在350~390℃之间,烟煤逐渐软化,并伴随着体积收缩。此后开始熔融,液相逐渐增多,形成固、液、气三相混合的胶质体。初期,由于析出的气体不断增多,胶质体体积迅速膨胀,气体析出到一定程度后,析出量锐减,胶质体的体积也随之收缩。最后,胶质体固化成为多孔性固体,称为半焦。总体上,烟煤在这一阶段中的体积变化见图1。

图1  烟煤加热过程中的体积变化

C-初期的体积收缩;

S-随后发生的体积膨胀;

D-总的体积膨胀

第四阶段550℃以上,继续析出各种气体,包括水蒸汽、CO2、CO、H2、甲烷、乙炔和氨,并由半焦转变为焦炭。

第三、四两阶段产生的气体可能在灼热的固体表面上凝聚,形成含碳量高石墨状薄膜,通常称之为光亮碳。各种烃类物质中,芳香烃最易于热解而生成光亮碳。

三.钢、铁铸件表面粘砂的形成

金属液注入铸型后,在金属-铸型界面上,金属、造型材料和型内气氛之间要发生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和物理化学的作用。粘砂就是这许多作用的综合结果之一。其中,FeO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FeO的熔点约为1370℃,高于一般铸铁的熔点,但FeO与硅砂接触后,即易于生成熔点为1205℃的铁橄榄石(Fe2SiO4),铁橄榄石又能与SiO2或FeO生成两种熔点约为1130℃的共晶体。如砂粒表面上有粘土或其他碱性氧化物,还可能形成熔点更低的硅酸盐。

由于金属液本身原来就含有一定的氧,出铁(钢)和浇注过程中液流会被大气中的氧所氧化,进入型腔的初期还会被型内气氛氧化,金属液进入铸型后,金属-铸型界面存在着FeO。在金属静压头作用下,FeO会紧贴于砂粒表面,与砂粒和粘土等形成低熔点的硅酸盐,砂粒表面就会被熔蚀。在金属尚未凝固的情况下,界面附近的低熔点硅酸盐被挤向砂型的深处。由于砂粒之间的间隙扩大了,砂粒表面又有易被金属液润湿的硅酸盐,金属液就可以渗入砂粒间的空隙,包住尚未被熔蚀的砂粒,形成粘砂。这一过程,大致如图2所示。

 图2   铸件粘砂形成过程示意图

a)金属液与铸型表面接触,金属表面被氧化;

b)FeO与硅砂和粘土接触形成易熔硅酸盐;

c)易熔硅酸盐被挤向铸型深处,金属液包住砂粒

四.粘土湿型砂中煤粉的作用

粘土湿型砂中加入煤粉,其在铸件成形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4个方面。

1.抑制FeO的形成

铁液注入砂型后,使型砂中的煤粉受热分解,所释放的还原性气体在型腔中能防止铁液氧化,抑制FeO形成。这对于防止粘砂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在铸型表面形成光亮碳层

铁液注满型腔后,型内气氛为还原性气氛,在这种条件下,煤粉析出的烃类气体,会凝聚于铸型表面,形成光亮碳膜,能防止粘砂并使铸件轮廓清晰。

3.防止膨胀缺陷

靠近金属-铸型界面处,型砂中的煤粉受热而发生焦化反应时,先软化并发生体积收缩,后再膨胀。煤粉的软化温度与石英的相变膨胀温度大致相同,可以容让砂粒的膨胀。因而可防止铸件上出现夹砂、鼠尾之类的膨胀缺陷,并改善铸件尺寸的稳定性。

4.填塞铸型表面层砂粒间的空隙

煤粉焦化时发生体积膨胀,能填塞铸型表面层砂粒间的空隙,使铁液及产生的易熔硅酸盐难以渗入,从而改善铸件的表面质量。同时,离开铸型表面一定距离处仍然能保持应有的透气性。

五.选用煤粉时的考虑

市场上供应的煤粉种类繁多,其品质可能有很大的差异。为得到最佳的效果,应该通过对样品的检测和生产试验,选定适合企业具体条件的煤粉。

选用煤粉应就以下各项质量指标加以研究分析。

1.煤粉的粒度

多年来,我国相关标准对铸造用煤粉的粒度要求都是:“应有95%以上的颗粒通过0.106mm的筛孔(即140目筛)”。这样的煤粉大体上相当于外国的超细煤粉。不作具体分析地普遍采用超细煤粉实在很不合适,这方面是亟待改革的,详见另文“正确认识对铸造用煤粉的粒度要求”。

一般说来,粘土湿型砂中所用的煤粉,粒度应略细于原砂,但又不宜过细。采用粒度较粗的煤粉,在储、运及应用方面都有其优点,而且循环使用的型砂每次混砂时所需补加的煤粉较少,每次浇注所造成的灰分增量也较少,型砂的可复用性改善。

果生产小型铸铁件,而且对铸件表面质量要求很高,应采用细粒原砂和超细煤粉。随着铸件尺寸的增大,就以相应地采用较粗的煤粉为宜。铸造用煤粉的粒度应在40目和200目之间,以不同的粒度级配适应不同铸造企业的具体条件。

采用高压造型工艺时,无论是垂直分型或水平分型,型砂中都应配用粗粒煤粉。这对于减少煤粉中挥发分的析出,改善型砂的可复用性至关重要,而且还有助于适当提高铸型的透气能力。

煤粉颗粒尺寸的上限值也应严格控制。使用超过1mm的煤粉,铸件就易于产生气孔缺陷。

2.挥发分

挥发分是铸造用煤粉重要的质量指标之一,一般应不低于30%。我国专业标准JB/T  9222-1999中按挥发分含量将煤粉分为3级,即>35%、>30~35% 和≥25~30%。

但是,单是挥发分高并不意味着煤粉是理想的铸造用煤粉,还应考虑其他因素。

3.灰分

粘土湿型砂循环使用时,煤粉受热分解所产生的灰分会使型砂中的含泥量增加,影响铸型的透气能力。灰分对型砂的性能显然是有害的。

英国优质煤粉对灰分含量的要求是≤4%,其他工业国家供应厂商为铸造行业提供的煤粉,灰分含量一般也低于6%。

我国专业标准JB/T 9222-1999“湿型铸造用煤粉”中,规定灰分含量不大于10%,这是按我国可供煤粉的情况规定的。实际上,我国铸造企业所用煤粉的灰分往往远高于此值。看来,真要提高我们的水平,在许多方面都要苦下功夫。

4.硫含量

为保证铸件质量,粘土湿型砂中的硫含量应不超过0.12%。对于循环使用的湿型砂,由于不断补加煤粉,其中的硫含量会逐渐积累于型砂中。因此,必须限定煤粉中的硫含量。

我国专业标准JB/T 9222-1999中规定硫含量不大于2%。其他工业国家铸造用煤粉中的硫含量一般不大于1%。

5.水分

象膨润土一样,煤粉中的水分也有两种形态,一是自由水,二是内在的固有水。煤粉烘干时,主要是脱除自由水,不能脱除固有水。如果脱除了固有水,则煤粉冷却后仍然会再次吸收水分,而且在储存过程中易于自燃。

如果煤粉中自由水含量太高,则流动性差,影响混砂作业。一般要求水分不大于4%,每次验收来料时都应检测。

6.焦渣特征

焦渣是测定挥发分时冷却后残留于坩埚内的焦化产物,焦渣特征反映煤在干馏过程中软化、熔融、析出气体和膨胀的特性。适当的焦渣特征对于控制铸型的型壁运动,防止膨胀缺陷有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专业标准JB/T 9222-1999中对此未作规定,但铸造企业应该予以控制,一般以弱粘结、微膨胀熔融粘结为好。

英国对煤粉的焦化特性也规定了类似的测定方法,用膨胀指数来量化这一特性。

7.光亮碳析出量

高温下由烃类气体凝聚而形成的光亮碳膜,对改善铸件的表面质量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JB/T 9222-1999标准未对光亮碳析出量作具体规定,但在附录中列出了测定方法。有条件的企业,选择煤粉时可对此项目加以考核,正常生产中则作为抽查项目。铸造用煤粉的光亮碳析出量,在8~12%之间即可视为正常。

8.氯化物含量

电解质会影响膨润土的膨胀性能。如果煤粉中含有较多的氯化物,就可能影响膨润土在型砂系统中的效能,使型砂的湿抗拉强度显著降低。国外优质煤粉中氯化物含量不超过0.15%,选择煤粉时,可将其作为参考项目。

六.检测煤粉质量的常规方法

对煤粉质量的评定,有组成成分的测定和使用性能的测定两方面。

检测煤的组成成分有两种方法,即全分析和实用分析。铸造企业对煤粉质量的考核,通常都只作实用分析,即对煤粉的化学性质作简要的测定。常规的测定项目有水分、灰分、挥发分和硫含量,并可由水分、灰分和挥发分的测定值推算固定碳含量。目前,以实用分析结果评定煤粉的质量已得到普遍的认同。必要时,还要不定期测定煤粉中的氯化物含量。

为使煤粉加入型砂后能切实起到提高铸件表面质量的作用,还需要从铸造工艺的角度,测定煤粉的使用性能,常规的检测项目主要有焦渣特征、光亮碳析出量和粒度组成。其中,焦渣特征对每批来料都需检测,光亮碳析出量和粒度组成可不定期抽查。

般铸造企业对煤粉进行检测的项目主要有:

1.测定水分

称取煤粉样品1.00g,置瓷皿中,在105~110℃的烘干箱内烘干至恒重。放入干燥器内冷却到室温,然后称重,并计算水分。

2.测定灰分

将测定水分后的样品连同原来的瓷皿,放入温度不超过100℃的马弗炉中,炉门不关严,留15mm左右的缝隙,以保证炉内的氧化性气氛。缓慢升温至500℃(不少于30min),保温30min。继续升温至815±10℃,灼烧1h,然后取出瓷皿在空气中冷却5min左右,再放入干燥器中冷却到室温。称取灼烧残留物的重量,除以样品原重量(1.00g),即得到样品的灰分。

3.测定挥发分

称取煤粉样品1.00g,置于带盖的瓷坩埚中,轻轻振动使样品铺平。然后盖严坩埚,放入已预热至920℃左右的马弗炉中,并注意将坩埚置于炉中的恒温区。再关严炉门,准确记时,加热7min,而且必须在3min内使炉温恢复到900±10℃。到7min后,取出坩埚,置空气中冷却5min左右,移入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

挥发分V=(G1/G)×100-W

式中V——煤粉样品的挥发分(%);

G1——煤粉样品加热后的重量损失(g);

G——煤粉样品重量(1.00g);

W——煤粉样品的水分(%)。

4.计算固定碳量

需要时,可由以上求得的数值计算煤粉样品的固定碳量。

固定碳量C=100-(W+A+V)

式中C——煤粉样品的固定碳量(%);

W——煤粉样品的水分(%);

A——煤粉样品的灰分(%);

V——煤粉样品的挥发分(%)。

5.焦渣特征的评定

测定挥发分时,用残留于坩埚内的焦渣评定焦渣特征,通常分为8种:

(1)全部为粉状——无互相粘结的颗粒;

(2)稍有粘着——用手指轻碰即成粉状;

(3)弱粘结——用手指轻压即碎成小块;

(4)不熔融粘结——手指用力压才碎成小

块,焦渣上表面无光泽,下表面有银白色光

泽;

(5)不膨胀熔融粘结——焦渣呈扁平饼状,

煤粒界限不易分清,上表面有明显银白色金属光泽,下表面银白色光泽更明显;

(6)微膨胀熔融粘结——用手指压不碎,

焦渣的上、下表面均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上表面有较小的膨胀气泡;

(7)膨胀熔融粘结——焦渣的上、下表面

均有银白色金属光泽,有明显的膨胀,但高度不超过15mm;

(8)强膨胀熔融粘结——上、下表面均有银白色金属光泽,膨胀高度大于15mm。

6.测定光亮碳析出量

测定光亮碳析出量的装置见图3。

3  测定光亮碳析出量的装置

1-石英管;2-石英丝填料;3-石英坩埚;4-托架

测定时,先将煤粉样品于105℃烘干,称取一定重量(W)的样品置于坩埚3中。称取样品的重量因样品种类而异,煤粉为0.1~0.3g,型砂则为1~2g。

将石英管1连同填料在875±5℃加热至恒重,置干燥器中冷却后称其重量(G)。

然后,将石英管置于托架上,放入875±5℃的马弗炉中加热。温度恒定后,将坩埚3的上部插入石英管1右侧的接口中,再在炉中保持3~4min。

自炉中取出石英管,置干燥器中冷却后称其重量(G1)。

光亮碳析出量=『(G1-G)/ W』×100  (%)

7.测定煤粉的粒度

煤粉的粒度可用测定原砂粒度用的标准筛、比照测定原砂粒度的方法测定。(2006年发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