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得太多,你就输了

 格物方可致知 2019-04-29

Part 1

万物皆流,万事始于行动

老话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很多人,做一件事会思虑很久,一般而言,常常会有这样的想法:会遇到什么困难?如果失败了会怎么样?别人是怎么看我的?

然后和自己说:“要不就不去做,要做就一定做好。”等别人已经在路上时,自己在准备。等别人已经回来时,自己还没出发。

想到最后,安慰自己:让我再准备一段时间吧!

另外一类人的宗旨是我干起来,然后缺啥补啥,有什么不完美的地方再去填补。

其实,只要开始了、行动了,就已经抢先站在了起跑线上。光想不开始,等于没开始。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

很多年前,我听过一个故事:

有一穷一富的两个和尚,他们都想去南海朝圣。

富和尚很早就开始存钱,穷和尚却仅带一个钵盂就上路了。

过了一年,穷和尚从南海朝圣回来,富和尚的准备工作还没完成。

富和尚问:“你那么穷,是怎么去的南海?”穷和尚答:“我不去南海,就心里难受。每走一步,觉得距离南海就近一分,心里就安宁一点。你这个人个性稳重,不做没把握的事情,所以我回来了,你却还没有出发。”

富和尚的心里是准备好再出发,而穷和尚的想法是先出发了再说。

世上没有万事俱备的一刻,每个人没有完全预测一切的能力,万物皆流,没有哪一件事、哪一个人会在原地等你完全准备好,所以心动不如行动。

Part 2

知行合一,为者常成

生活中,可能经常会看到一些道理,看后觉得明白了,过几天就完全忘了。看到下一个道理,又恍然大悟,过几天又没反应了。

几乎是陷入“天天恍然大悟,一直原地踏步”的怪圈。

就像我在学习写作的时候,很认真地听老师讲课,也很用心地去做笔记,不停地列出任务清单,更新清单,但是很少去应用笔记上的内容。

所以,写作水平一直不见提升。归根结底,看似认真的我,其实浪费了太多时间,虽然把笔记做得漂漂亮亮,却忘了自己的目的——应用

后来才真正知道,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思考”,还有“体验”。“知”和“行”是两条腿,知行合一才会往前走。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最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我们完全相信某个理论,之后懒于查找相关资料深入理解,加上不知世事的稚嫩,又不谙社会的百态,从而陷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状态中。

只有把不懂的理论通过不断实践、不断摸索,抛开世俗的一切,正确地理解事物的本来,才能达到真正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每个人都应当拒绝清谈、不务虚功、不弃微末。

Part 3

没有最好,合适就好

感情也一样,不是等到你变得完美无缺的时候才可以追求心爱的人。

感情里,没有最好,合适就好。也许当你真正变得十分优秀的时候,那个原来你喜欢的人早已另寻新欢了。也许在你不敢表白的时候,你的竞争对手早已先下手为强了。

没有谁会一成不变,永远站在原地等你。

就像游坦之成了丐帮帮主,修习了《易筋经》,甚至为阿紫付出了眼睛,但阿紫宁可把眼睛还他也不要他。

再如黄裳想破尽天下武功,再出去找人报仇。等研究出一切武功的破法后,四十年过去了,敌人也死绝了。

很赞同一句话:“感情不是一块儿金枪鱼找另一块儿金枪鱼,而是金枪鱼找合适的醋板,是羊肉汤找合适的馍,是一杯葡萄酒找合适的奶酪,是一碗面找合适的肉臊子。”

只要合适了,就是最好的。但前提条件是,你要敢于迈出步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