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身豪门的王熙凤,为什么那么贪财?

 江山携手 2019-04-29

王熙凤出身豪门,虽然娘家缺乏贾府的文化底蕴,但“把太太和我的嫁妆细看看,比一比你们的,那一样是配不上你们的?”“把我王家的地缝子扫一扫,就够你们过一辈子呢。”看来王家之富,尚在贾家之上。

于是李纨就很奇怪,借着开玩笑提了出来:“亏他托生在诗书大宦名门之家做小姐,出了嫁又是这样,他还是这么着。若是生在贫寒小户人家,作个小子,还不知怎么下作,贫嘴恶舌的呢!天下人都被你算计了去!”袭人也奇怪:“难道他还短钱使?还没个足厌?何苦还操这心?”

这个疑问,在读者中也存在。凤姐最终被休,放高利贷显然是罪名之一。而干涉司法、造成金哥与守备之子的无辜死亡,也是起于贪图三千两银子的贿赂。她并不缺钱,无论是娘家、婆家、还是自己私房,都是世人难以想象的的丰厚富裕,她为什么还要操心、受累、甚至不惜犯罪地聚敛财富呢?

凤姐贪财,但目的似乎不并不止是为了钱财。一方面,她守着大锅开小灶,提前支了众人的月例,却推迟发放,利用这个时间差放高利贷。但是另一方面,在尤二姐葬礼时,凤姐不肯出钱,推托的理由就是没钱,“昨儿我把两个金项圈当了三百银子”。

如果说,凤姐这时说的当金项圈,是编出的理由来推搪贾琏的,这理由未免太信手拈来了,多半是已经有过当首饰的事,虽然未必是“昨儿”。而应付夏太监的勒索,派人去当了“一个金累丝攒珠的,那珠子都有莲子大小,一个点翠嵌宝石的”金项圈,却是实有其事。而且当得的钱,一半用作“办八月中秋的节”,也就是用在家常开支上,这也是无可置疑的。

一边利用管家的权力攒私房,一边典当自己的首饰贴补公用开支,王熙凤的作为颇有矛盾之处。除非她的贪财,目的并不是为了财。

王家女儿嫁到贾家,未免会有自惭形秽之感:在贾府四世公侯、深厚积淀之下,王家的有钱就形同暴发了。王夫人连鸳鸯的酒令都行不上来,“至王夫人,鸳鸯代说了个”,连刘姥姥的文化水平都比不上:“我们庄家人闲了,也常会几个人弄这个,但不如说的这么好听,少不得我也试一试”。以至于“着实响快会待人”的王家二小姐,变成了“和木头似的”王夫人。

但是王夫人在妯娌之中,还不至于太差,因为贾赦的原配早亡,续弦邢夫人比王夫人更差。而王熙凤嫁过来,有国子监祭酒的女儿李纨作妯娌,虽然“不十分令其读书”,也读了“《女四书》《烈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不是三四本书),并且从小“以纺绩井臼为要”,女红管家也有经验。王熙凤和她相比,先天并没有什么优势。

而要强好胜的王熙凤,显然不甘心屈居人下,她要展示她的才华。一个途径是“一味哄着老太太太太两个人喜欢”,也就是凤姐自己说的“那二十四孝上的斑衣戏彩”“引的老祖宗笑一笑”。在这方面,王熙凤是无人可比的。

另一个途径是管家。“恨不得把银子钱省下来,堆成山,好叫老太太太太说他会过日子”。这话是兴儿说的,他并非王熙凤心腹,只能看到“省钱”,大概看不到凤姐“赚钱”的本事。放高利贷,其实是把钱子钱堆成山的另一方面。

凤姐还喜欢排场,喜欢弄权,喜欢照顾小姑子小叔子以博美名。说穿了,这种种行动,不过是一个底气不足、下意识里怀着自卑心的年轻妇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罢了。她的婆婆邢夫人,连侄女和女儿的月钱都要克扣,那才是真的贪婪吝啬,和王熙凤志趣大不相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