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子兵法》 认输也是有智慧的,随便就认输的人很难再站起来

 茶香飘万里 2019-04-29

 文 | 艺轩

古代战争中,两军对垒时,如果敌我双方的实力相差太大,是应该选择投降认输呢还是要奋力一战?当然了,这还得根据将领当时的实际考虑和自身性格来。如果将领是一个胆小怕事的,那么多半会选择投降认输,也有些有血性的将领会选择背水一战。但是这些都不算是最合适的答案,因为投降认输会是我们失去气节,也可能使我们丧失性命,想想项羽坑杀的那40万秦兵的结果就知道了。但选择背水一战,虽说气节保留了,但是也是九死一生。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要“认输”,但并不是那种缴械投降的认输,要知道,认输是有智慧的,随便认输的人是很难再站起来的。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有智慧的认输呢?我们来看看孙子怎么说!

孙子像

孙子说:

“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所谓“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意思是说,如果敌我双方势均力敌,兵力相当,那么就有能力打上一仗。但是如果自身兵力比敌人的少,那么就不能盲目出战,而是要深沟高壑,避免战端。或者要“逃匿兵形”,让敌人无法分辨我军虚实,等敌人蒙圈之后,再率领着部队逃跑。

而“不若则能避之”,就是说如果势力、援兵都不如敌军,那么就要速速逃走,千万不能有所迟延,倘若敌军一旦守住我军的要害,那么想跑也跑不了了。

古代战争

所以我们也能看到,实际上孙子本人还是一个谨慎保守的人,他所强调的是不战,而非不惜一切代价的与敌人死拼。只要自己的部队没有敌人的多,那么就不要和他打,能走则走。但是这也跟我们现在所接受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差别,我们所津津乐道的是那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而不是这种只有在自己部队实力大于敌军人数才打的战役。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能记住一些所谓的名将,而不知道历史上一些真正善战者的原因。

名将之所以叫名将,是因为他们总是有那么一场战役让他们名扬天下,而忽略了他们整体的战役质量。他们总是被赋予“百战百胜”的光环,受到世人的热烈追捧。但实际上,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一个将领真的是做到百战百胜的话,那么只能说明他每次打的战役质量都不高,因为打了这么多次仍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这样的人又怎么能称为名将呢?他们即便光环大,名声响,但是也不能算作是真正的善战者。

而真正的善战者,他们往往都是沉默的。那么这沉默的证据有什么呢?首先就是那些“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的将领,他们都沉默,都不吱声。当然了,逃跑也没有什么好宣扬的,但是这样的人也绝对是属于聪明人。因为他们不会贸然的进攻,从而能避免那些不必要的伤亡。

韩信——剧照

张硕也注解说:“彼众我寡,则逃之”。当敌众我寡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逃跑。但是他还说:“若我治彼乱,我备彼怠,则敌虽然众,亦可战”。也就是说,若我军规制完整,而敌军散乱不堪,我军精力备足,敌军懈怠,那么即便是敌众我寡,也可以战。所以一定要考虑实际情况,盲目就认输也会得不偿失。其实对于这样的战例,在古代历史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我们就拿韩信的背水一战来举个例子。

古代战争像

韩信率领着三万人的军队,去攻打赵国的二十万大军,双方实力悬殊很大。但是韩信并没有选择退兵,为何呢?并不是韩信不懂得“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的道理,而是他看见了赵军的懈怠和骄傲,所以他才能孤注一掷,最后终于以三万军队战胜了赵国的二十万大军。当然了,韩信的成功还因为他懂得分兵策略。

除此之外还有汉朝名将李陵,汉武帝让他给李广利运送粮草,但是他耻于做后勤大队长,亲自向汉武帝请战,率五千步卒直捣匈奴老巢,结果却被十万匈奴兵包围,最后兵败投降。汉武帝就杀了他的全家,还害的为他说好话的司马迁被处宫刑。

古代战争——攻城战

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人性特点就是要赢,但是现实却很可能会输。但是即便是要输,也要输的有价值,而不是盲目的输。当然了,在认输的同时一定要找机会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