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92)

 紫苏333 2019-04-29

感医疗之乱局,叹中医之没落,惜人命之枉丧!本公众号将长期致力于中医经典及传统中医理念的传播与普及工作,唯愿通过您的关注分享,以达抛砖引玉、正本清源之目的。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1)

篇名与要点

调,调理、调治的意思。经,指经脉。经脉为人体气血运行之通道,内连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骸,凡外邪犯人,可以通过经脉而外达肢节内传脏腑;脏腑肢体的病变,也可以波及经脉,故调治经脉能治肢节、脏腑虚实百病,所以篇名曰“调经论”。正如高士宗《素问直解》所云:“十二经脉,内通五脏六腑,外络三百六十五节,相并为实,相失为虚,寒热阴阳,血气虚实,随其病之所在而调之,是为调经论也。”

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调,调治;经,经脉。本篇主要说明外邪侵入人体引起阴阳失调之虚实病理机制,指出针刺补泻手法对调和气血的重要意义,故名。”

原文与译文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译文)黄帝问道:我听《刺法》上说,病属有余的用泻法,不足的用补法。但怎样是有余,怎样是不足呢?

(原文)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

(译文)岐伯回答说:病属有余的有五种,不足的也有五种,你要问的是哪一种呢?

(原文)帝曰:愿尽闻之。

(译文)黄帝说:我希望你能全部讲给我听。

(原文)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译文)岐伯说:神有有余,有不足;气有有余,有不足;血有有余,有不足;形有有余,有不足;志有有余,有不足。凡此十种,其气各不相等。

(原文)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译文)黄帝说: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而发生百病。但百病的发生,都有虚实的不同。现在先生说病属有余的有五种,病属不足的也有五种,是怎样发生的呢?

(原文)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遂,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译文)岐伯说:五种有余不足,都是生于五脏。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由五脏所藏之神、气、血、肉、志,组成了人的形体。但必须保持志意通达,内与骨髓联系,始能使身形与五脏成为一个整体。五脏相互联系的道路都是经脉,通过经脉以运行血气,人若血气不和,就会变化而发生各种疾病。所以诊断和治疗均以经脉为依据。

(原文)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

(译文)黄帝说:神有余和神不足会是什麽症状呢?

(原文)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译文)岐伯说:神有余的则喜笑不止,神不足的则悲哀。若病邪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还未见或笑或悲的现象,此时邪气仅客于形体之肤表,病人觉得寒栗起于毫毛,尚未侵入经络,乃属神病微邪,所以叫做“神之微”。

(原文)帝曰:补泻奈何?

(译文)黄帝说:怎样进行补泻呢?

(原文)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译文)岐伯说:神有余的应刺其小络使之出血,但不要向里深推其针,不要刺中大经,神气自会平复。神不足的其络必虚,应在其虚络处,先用手按摩,使气血实于虚络,再以针刺之,以疏利其气血,但不要使之出血,也不要使气外泄,只疏通其经,神气就可以平复。

(原文)帝曰:刺微奈何?

(译文)黄帝说:怎样刺微邪呢?

(原文)岐伯曰: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译文)岐伯说:按摩的时间要久一些,针刺时不要向里深推,使气移于不足之处,神气就可以平复。

(原文)帝曰:善。气有余不足奈何?

(译文)黄帝说:好。气有余和气不足会出现什麽症状呢?

(原文)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

(译文)岐伯说:气有余的则喘咳气上逆,气不足则呼吸虽然通利,但气息短少。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皮肤,而发生皮肤微病,使肺气微泄,病情尚轻,所以叫做“白气微泄”。

(原文)帝曰:补泻奈何?

(译文)黄帝说:怎样进行补泻呢?

(原文)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

(译文)岐伯说:气有余的应当泻其经隧,但不要伤其经脉,不要使之出血,不要使其气泄。气不足的则应补其经隧,不要使其出气。

(原文)帝曰:刺微奈何?

(译文)黄帝说:怎样刺其微邪呢?

(原文)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译文)岐伯说:先用按摩,时间要久一些,然后拿出针来给病人看,并说:“我要深刺”,但在刺时还是适中病处即止,这样可使其精气深注于内,邪气散乱于外,而无所留,邪气从腠理外泄,则真气通达,恢复正常。

(原文)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

(译文)黄帝说:好。血有余和不足会出现什麽症状呢?

(原文)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外溢,则络有留血。

(译文)岐伯说:血有余的则发怒,血不足的则恐惧。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孙络,孙络盛满外溢,则流于经脉,经脉就会有血液留滞。

(原文)帝曰:补泻奈何?

(译文)黄帝说:怎样进行补泻呢?

(原文)岐伯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译文)岐伯说:血有余的应泄其充盛的经脉,以出其血。血不足的应察其经脉之虚者补之,刺中其经脉后,久留其针而观察之,待气至而脉转大时,即迅速出针,但不要使其出血。

(原文)帝曰:刺留血奈何?

(译文)黄帝说:刺流血时应当怎样呢?

(原文)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译文)岐伯说:诊察血络有流血的,刺出其血,使恶血不得入于经脉而形成其他疾病。

(原文)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

(译文)黄帝说:好。形有余和形不足会出现什麽症状呢?

(原文)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支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译文)岐伯说:形有余的则腹胀满,大小便不利,形不足的则四肢不能运动。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肌肉,使肌肉有蠕动的感觉,这叫做“微风”。

(原文)帝曰:补泻奈何?

(译文)黄帝说:怎样进行补泻呢?

(原文)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

(译文)岐伯说:形有余应当泻足阳明的经脉,使邪气从内外泻,形不足的应当补足阳明的络脉,使气血得以内聚。

(原文)帝曰:刺微奈何?

(译文)黄帝说:怎样刺微风呢?

(原文)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译文)岐伯说:应当刺其分肉之间,不要刺中经脉,也不要伤其络脉,使卫气得以恢复,则邪气就可以消散。

(原文)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

(译文)黄帝说:好。志有余和志不足会出现什麽症状呢?

(原文)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

(译文)岐伯说:志有余的则腹胀飧泄,志不足的则手足厥冷。若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之时,有邪气侵袭,则邪气仅客于骨,使骨节间如有物震动的感觉。

(原文)帝曰:补泻奈何?

(译文)黄帝说:怎样进行补泻呢?

(原文)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

(译文)岐伯说:志有余的应泻然谷以出其血,志不足的则应补复溜穴。

(原文)帝曰:刺未并奈何?

(译文)黄帝说:当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邪气仅客于骨时,应当怎样刺呢?

(原文)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译文)岐伯说:应当在骨节有鼓动处立即刺治,但不要中其经脉,邪气便会自然去了。


认识一味中药——青蒿(归类:清热药)

[功能主治] 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