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妇科脉学总论笔记

 Kimtsai 2019-04-29
内容提要: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与特点 
一、定 义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认识和研究妇女的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治规律,以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 
二、范 围 
1.女性生殖器官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与特点
一、定 义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认识和研究妇女的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治规律,以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
二、范 围
1.女性生殖器官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 妇科病的诊断辨证、治法、预防;
2.常见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杂病的诊断、辨证论治与预防;
3.西医妇产科基础理论,现代检查和诊断方法、产科生理;
4.计划生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三、中医妇科学的学术特点
生殖健康为中心
四、中医妇科学具有特色和优势:
1.理论特色:重视肾、肝、脾、天癸、气血、冲任、胞宫。
2.病种特有:经、带、胎、产、乳,尤其在调经、助孕、安胎方面有优势和特色。
3.关注母亲健康。张景岳称“基址”,“求子者必先求母”,保障母子健康。“母子医学”
第二节 中医妇科学的发展史
——10 个历史时期
一、夏、商、周时期——萌芽阶段
1.甲骨文中所载21种病中有“疾育”(妇产科病)
2. “坼剖而产”(剖腹产)——《史记》
3.最早记载不孕不育症,“妇孕不育”,“妇三岁不孕” —— 《周易》
4.“种子”和避孕的药物——《诗经》、《山海经》
5.原始的优生观点——《列女传》最早记载 “胎教”
《曲礼》“男女同姓,其生不藩”
二、春秋战国时期——奠基时期
1.出现了妇科医生“带下医”
2.《胎产书》最早记载胚胎发育,也是最早以胎产命名的产科专著
3.《黄帝内经》:基础理论(生殖器官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法、治则);临床病证(经闭、崩、带下、子瘖、死胎、胎病、产后大出血、产后发热、癥瘕、不孕);记载首张妇科药方(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通涩兼用、补肾活血、通补奇经,也是妇科病食疗第一方。)
三、秦、汉时期——已具雏形
1.《诊藉》最早的妇产科病案(秦)
2.《难经》创命门学说及冲任督带理论
3.《神农本草经》所收365种药物中指明治疗妇产科病有88种,并在紫石英条首见“子宫”之名。
4.仲景《金匮要略》奠定妇科治疗学基础,有经、带、胎、产、杂病分类与辨证论治,首载妇科外治法(阴道纳药及冲洗)。
5.华佗:实施针刺与药物堕胎
6.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女医”:义姁、淳于衍 (汉)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脉学与胚胎学
1.晋《脉经》首见“月经”之名和特殊月经(居经、避年、激经),记载妊娠脉、临产脉
2.胎儿逐月发育情况及妊娠各期保健要点 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方》
3.反对早婚早育,提倡晚婚优育 南齐《褚氏遗书》 :“合男子必当其年……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阴阳气完实而交合,则交而孕,孕则育,育而为子,坚壮强寿。”
五、五代隋唐时期——趋向专科化
1.隋·《诸病源候论》为中医病因病理学巨著,其中37- 44卷共8卷是论述妇产科病证的,包括经、带、胎、产、杂病共283种证候。明确了妊娠为十个阴历左右。
2.唐·《经效产宝》 是现存产科最完备的专著。
3.唐·《备急千金要方》列“妇人方”为卷首,为“崇本之义”。
六、两宋时期—独立分科,产科迅速发展
1.世界上最早的独立分科:设置产科和产科教授;
2.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提出“妇人以血为基本”是第一部内容全面的妇产科专著,总结了南宋以前40多种医籍,附以家传验方和自己经验而成。
3.产科专著众多,记载对异常胎位的助产方法。
七、辽夏金元时期——各家学说蜂起
金元四大家对妇产科的观点:
1.刘完素——泻火通经,尤提出根据妇女不同生理阶段分别重视肾、肝、脾的学术观点影响后世。
2.张子和——总结“贵流不贵滞”的理论,善用“汗、吐、下”逐痰以通经,器械牵引助产方法。
3.李 杲——升阳泻火,除湿止带;滋阴固气止崩。
4.朱震亨——首次描述子宫形态、真假阴阳人;
提出痰湿致经、带、不孕机理;
提出黄芩、白术为安胎圣药;
创举胎法、皮工疗法、补气血以补瘘法等。
八、明代——肾主生殖理论深化
(一)妇科学术发展,专著较多:
1.薛己《女科撮要》、《校注妇人良方》
2.万全《广嗣纪要》提出“五不女”
3.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
4.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理论最全面,妇科病完备。现代有罗元恺点注《妇人规》专著。
(二)对命门学说的发挥:
1.赵献可《医贯》、描述命门“水火”见教材第7页第3行
2.张介宾《类经》、李时珍对月经和奇经的认识。
九、清代
妇产科专著:
1.傅山《傅青主女科》影响最大
2.萧赓六《女科经纶》
3.亟斋居士《达生篇》中提出“睡、忍痛、慢临盆”
4.沈尧封《沈氏女科辑要》
5.教科书:吴谦《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十、现代

第二章 女性生殖器官解剖位置及其功能
第一节 外生殖器
1.毛际(阴阜):阴毛反映男女性性征及部分疾病特征。
2.阴户:阴道口。
3.玉门(未嫁),龙门(未产),胞门(已产)均指阴道口。
4.功能:保护生殖脏器,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门户;
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出口;
合阴阳的出入口;
娩出胎儿的关口。
第二节 内生殖器官
一、阴道(首见于《诸病源候论》)
1.位置:
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
与西医解剖学一致。
2.功能:
(1)抵御外邪“自洁”作用;
(2)排出月经的通道;
(3)阴阳交媾的器官;
(4)娩出胎儿、排出恶露的通道;
(5)反映阴液之盛衰及“阴道炎”的病位。
二、胞宫、子宫、胞脉、胞络
1.胞宫:是女子特有生殖器官的概称,包括子宫、输卵管和卵巢等,其功能涵盖内生殖器官的功能。(出纳精气,通脑髓,联五脏,主司子宫行使其功能)
2.子宫:中医固有之名称,形如合钵,似倒置的梨形,位于小腹正中,盆腔中央,前邻膀胱,后为直肠。与西医解剖学子宫相同。
功能 :(1)主行月经,分泌带液;
(2)孕育胎儿,发动分娩,娩出胎儿及附属物。
特点 :定期藏泻,具有周期性、节律性。
《内经》称之“奇恒之府”。
3.胞 脉: 隶属于胞宫的血脉。
将阴血下注于胞宫,以维持其正常功能。《素问》:“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
4.胞 络: 胞宫的脉络或网络联络之义,系于肾。或具有维系子宫位置的作用。《素问》:“胞络者,系于肾。”《诸病源候论》:“胞络损伤……则令阴挺出。”

第三章 女性生殖生理
第一节 女性各期生理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以“七”为期划分。
现代分期:新生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性成熟期、围绝经期、老年期。
临床可以互相渗透来理解。
第二节 女性生理特点
女性的生理特点:
月经生理
带下生理
经、带、胎、产、乳 妊娠生理
产育生理
哺乳生理
产生机理:
以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为核心
一、月经生理
定义: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以月为期,经常不变。
(一)生理现象:
初潮:14岁(11-16岁)
绝经:49.5岁(45-55岁)
周期:28-30天(±1周)
经期:3-7天
经量:50-80 ml
经色:暗红
经质:稀稠适中,不凝固,无血块,无臭气
伴随表现:轻微腹胀、腰酸、乳胀,情绪易波动。
特殊月经现象:
并月、居经、避年、暗经、激经
生理性停经:
妊娠期、哺乳期
初潮后1-2年,绝经前1-3年
(二)月经产生的机理
月经的产生,是女子发育到成熟的年龄阶段后,脏腑、天癸、气血、经络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生理现象。
1.脏腑与月经
(1)肾 在月经产生的过程中以肾为主导。
肾藏精,主生殖。是指具有生成、贮藏和施泄精气的作用,发挥其化生月经、主生殖的功能。
肾为天癸之源。天癸与月经相始终。
肾为冲任之本。
肾为气血之根。“血之源头在于肾”,“气之根,肾中之真阳也;血之根,肾中之真阴也”。
肾与胞宫相系(通过胞脉、胞络和冲任督脉),胞宫司月经。
肾与脑髓相通,主宰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
肾为五脏阴阳之本。
肾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位点对月经的产生发挥主导作用。“经水出诸肾”,“经本于肾”。
(2)肝 “妇人以血为基本”,月经以血为用
肝藏血、主疏泄,喜调达,恶抑郁。
在月经的产生中,肝血下注冲任,司血海之定期蓄溢,参与月经周期、经期和经量的调节。
肝经又通过冲任督脉与胞宫相通。
乙癸同源
水能涵木
肝与肾 子母之脏
主司开合
互滋互制
(3)脾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主运化,主中气,具统摄血液、固摄子宫之功。
脾 胃-互为表里
肾-先后天互生,源泉不竭
(4)心
主血脉,心气有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又通过胞脉与胞宫相联。
(5)肺
主气,朝百脉而输精微,参与月经的产生与调节。
又:
肾 主作强出伎巧
肝 主谋虑
心 主神明 五脏所主的精神活动对月经产生有一定的作用
脾 主思虑
肺 主治节
2.天癸与月经
天癸男女皆有,源于先天肾,靠后天脾胃水谷精气的滋养。
天癸是影响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的一种阴精。
景岳: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强弱系之。
对女性,天癸随肾气的盛或虚,通过调节冲任、胞宫,主宰月经的潮或止以及司生殖。
3.气血与月经
妇人以血为基本,月经以血为用。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血来源于脏腑。气血和调,经候如常。
4.经络与月经
循行路线
冲、任、督三脉同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
带脉络胞而过。
功能作用
冲为血海,为十二经之海,广聚脏腑之血。
任主胞胎,为阴脉之海,总司精血津液之阴液。
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属肾络脑,又任督相通,调节一身阴阳脉气的平衡协调。
带脉约束诸经,使经脉气血循行保持常度。
在天癸的作用下,冲任督带各司其职,调节着月经的产生和维持正常状态。
5.胞宫与月经
胞宫受肾、天癸、气血、冲任督带的调节,主司子宫的藏泻。血海满盈,满而自溢,血溢子宫,月经来潮。
综上所述,脏腑、天癸、气血、冲任督带与胞宫,是月经产生机理的要素和生理基础。其中肾、天癸、冲任、胞宫是其中心环节,各环节之间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主宰着月经的产生。
【拓展知识】罗元恺在“肾气、天癸、冲任的探讨和对妇科的关系”中首先提出“肾-天癸-冲任-子宫轴”,并认为可与西医“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轴”互相渗透来理解。学术界基本接受了,但认为以胞宫代替子宫更合适。本教材用“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
(三)月经周期的调节
2.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的消长变化
行经期(1~4天) :血海由满而溢,血室正开,子宫泻而不藏,经血下泄。
经后期(5~13天):子宫、胞脉相对空虚,阴血不足。阴长期,子宫藏而不泻,阴长。
经间期(14 ~15天) :重阴必阳,在肾中阳气的鼓动下,阴阳转化,阴精化生阳气,出现絪緼之候。
经前期(15 ~28天) :阳气渐长,达到“重阳”状态。阴精与阳气皆充盛,胞宫、胞脉气血满盈。
【拓展知识】 2.月经周期的调节机理(供参考)
天人相应说
肾阴阳转化说
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说
脑-肾-天癸-冲任-胞宫说
总之月经产生与调节是肾、天癸、冲任协调作用于子宫的结果。
—肾为主导
—天癸为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与动力
—冲任聚集脏腑之阴血,血海满盈,下达子宫,子宫藏泄有期,则月经按时来潮。
二、带下生理
(一)带下的生理现象
润泽女子阴户和阴道的黏液。
特点:无色、无臭,质粘而不稠。
初潮后较明显,经前、经间期、妊娠期稍多,绝经后减少。
作用:润泽、充养阴道与阴户,抵御外邪。
(二)带下产生与调节的机理
带下的产生是脏腑、津液、经络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结果。
1.脏腑与带下
肾者水脏,主津液,“盖白带……精之余也。”
脾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脾主运化、升清。
2.津液与带下
带下源于津液。
3.经络与带下
任脉为阴脉之海,主一身之阴液。督脉总督诸阳,主温化阴液。带脉约束诸经,“带脉通于任督” 。
4.胞宫与带下
景岳:“盖白带出自胞宫。” 《血证论》:“带脉下系胞宫。”
故带下的产生是在肾气、天癸作用和脾气健运下,受任脉所司,督脉温化,带脉约束,布露于胞宫,润泽于阴窍的生理现象。
三、 妊娠生理
妊娠:从受孕至分娩的整个过程。
(一)妊娠机理: “男女媾精”
前提:肾气充盛,天癸成熟,冲任二脉功能协调,胞宫、胞脉、胞络正常。
条件:男精壮,女经调。
时机:“两精相搏”合于“的候”。
(二)妊娠生理现象
停经;
脉滑,尺脉按之不绝;
早孕反应;
乳胀、乳晕着色;
子宫增大,4个月始自觉胎动。
下腹膨隆,孕3个月可于耻-脐间测到宫底……。
四、产育生理
预 产 期:末次月经(首日)月加9或减3,日加7(阴历加14)。
(一)临产现象:
妊娠足月,胎位下移,释重感;
腰腹阵痛,逐渐加重,小腹重坠,有便意。
鉴别:试胎——月数未足,痛定如常。
弄胎——月数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
(二)分娩:胎儿和胎衣从母体阴道娩出的过程。
见红:分娩发动;
离经脉(产妇中指本节有脉搏跳动);
腰腹阵痛,逐渐加重,小腹重坠;
子门渐开;
胞衣破,浆水出;
胎儿娩出;
胎衣出。
新产后与产褥期生理特点
产褥期——分娩结束后的 6 周。
产后一月为小满月,产后三月为大满月。
新产后——分娩后的第一周。
生理特点:多虚多瘀血。
生理现象:
产后 1-2 日内微热、自汗;
子宫缩复,小腹阵痛;
泌乳;
产后 10天内排出血性恶露。
五、哺乳生理
乳汁为气血化生。
顺产后30分钟可在产床开始哺乳,7天内分泌初乳,质较浓稠,营养丰富,适合新生儿所需。
产后哺乳有助于子宫缩复。
哺乳期可停经,或月经量少,周期不规则。
哺乳期10-12月为宜,乳母应保持精神舒畅,营养充足,乳房清洁,按需哺乳。

第四章 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 病因
目的要求:
1.掌握寒、热、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熟悉怒、思、恐的致病特点。
3.熟悉其他因素的种类。
4.熟悉体质因素在妇科病因学中的地位。
一、寒、热、湿邪
寒——阴邪,收引、凝滞,易伤阳气和阻滞气血。
实寒:风寒、寒湿、饮食生冷
虚寒:阳虚内寒
热——阳邪,性炎上,伤津、耗气、动血。
实热:外热、湿热、热毒、五志化火、饮食辛燥
虚热:阴虚内热
湿——阴邪,性趋下,重浊、黏腻,阻遏气机。
外湿(实):湿邪、湿热、寒湿、湿毒
内湿(虚):脾虚、肾虚
二、七情内伤
怒——伤肝,气滞、气逆
思——伤脾,气结
恐——伤肾,气下
三、生活失度
房劳多产——损伤肾气,邪、瘀内留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影响气血
劳逸失常——损伤气血,影响冲任
跌仆损伤——直接伤冲任或瘀血内阻
嗜烟酗酒、不科学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均可影响脏腑、气血,导致妇科病。
四、体质因素
体质的形成:先天禀赋,后天影响(环境、气候、生活、饮食等综合因素)。
对发病的影响:易感性、病证类型与体质关系,以及治疗、转归、预后均与体质有关
遗传下一代。新病因
生活、工作环境中的物理、化学污染对脏腑、气血的影响;对孕妇及胎儿的影响。
地理、气候环境的改变对体质的影响。
免疫因素、生物因素导致妇科病。
五、病理产物致病
瘀血:
原因:邪与血结、气机郁滞、虚损、创伤、血不循经或血溢脉外。
致病:阻滞于冲任、胞宫、胞络、胞脉。
痰湿:
原因:肺、脾、肾气化失常,水湿凝聚。
致病:流注于冲任、脏腑、胞脉、胞络、胞宫。
第二节 病 机
(重点)
目的要求:
1.掌握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督带损伤、胞宫、胞脉、胞络受损以及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失调的机理,深刻理解妇科病机特点。
2.熟悉发病过程中病机的转归。
一 、脏腑功能失常
1.肾的病机
肾气虚—肾气不足、封藏失职、摄纳无权
肾阴虚—精亏血少、冲任不充、虚热内生、阴虚阳亢
肾阳虚—命门火衰,机能减退、气化失常
肾阴阳俱虚——冲任虚惫,多脏受累
2.肝的病机
肝气郁结—血为气滞,冲任失畅,疏泄失常或肝郁化火,肝郁犯胃。
肝经湿热—湿郁化热,下注任带,湿热蕴结。血海不宁,肝火挟冲气上逆。 肝阴不足—血海不盈,胞脉失养,或血虚生风。
肝阳上亢—肝阴不足,阴不制阳,甚则肝风内动。
3.脾的病机
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水湿内生、湿聚成痰
脾失统摄——统摄失职,冲任不固
脾虚下陷——冲任不固,举胎无力
4.心的病机
心气虚——胞脉不通,冲任失常
心阴虚——心火偏亢,心肾不交
5.肺的病机
肺气虚——肺气失宣,冲任失调
肺阴虚——阴虚火旺,升降失常
二、气血失调
1.气分病变:
气虚——冲任不固
气陷——下陷失摄
气滞——冲任阻滞
气逆——冲气上逆、肺气上逆、胃气上逆
2.血分病变:
血虚——血海空虚,冲任失养
血瘀——阻滞冲任,蓄积胞中
血热——热扰冲任,迫血妄行
血寒——寒客冲任,气血不畅
气←→血关系
三、冲、任、督、带损伤
1.冲任损伤:冲任不固、冲任不足、冲任失调、 冲任血热、冲任寒凝、冲任阻滞
2.督脉虚损:(贯脊属肾)阳虚宫寒或阴阳失调
3.带脉失约:湿邪下注,摄纳无权
四、胞宫、胞脉、胞络受损
1.子宫形体异常:多由先天发育不良和后天损伤子宫
2.子宫藏泻失司:(藏泻有序,能藏能泻)
多由先天肾气不足或多产房劳损伤肾气、子宫
3.子宫闭阻:痰、瘀有形之邪闭塞子宫,导致子宫肌瘤、内膜
息肉、宫腔粘连或痰湿闭塞致经闭、不孕
4.胞脉、胞络是脏腑联系胞宫的脉络,阻滞或失养可致妇科病。
五、 肾-天癸-冲任-胞宫失调
往往是严重而复杂妇科病的病机
思考题:
1.七情内伤导致妇科病的特点?
2.生活失度如何导致妇科疾病的产生?
3.试述妇科疾病的常见病因。
4.试述妇产科病机的特点。
5.如何理解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失调?
第五章 妇科疾病的诊断与辨证
第一节 四诊
目的要求:
在中医诊断学的基础上,掌握四诊在妇科临床上的运用。
一、问诊
1.年 龄
2.主 诉
主症:
体征:
持续时间:
3.现病史
起因:
发病经过:
伴随症状:
诊疗经过:
目前情况:
4.月经史
初潮:
周期:
经期:
经量:
色:
质:
经前后症状:
末次月经:
绝经年龄:
绝经前后症状:
5.带 下
量:
色:
质:
气味:
伴随症状:
6. 婚产史
婚龄:
孕:
产:
流产次数:
分娩:
流产方式:
胚胎或胎儿情况:
配偶状况:
节育或绝育方法、时间:
7.既往史
与现病史相关疾病及诊治情况。
8.个人史
职业:
环境:
嗜好:`
个性:
习惯:
有害物质接触史:
9.家族史
注意了解遗传病:
传染病:
肿瘤:
二、望诊
1.神形(神为形之主,形乃神之舍)
神态——反映病之轻重
神志 如宫外孕腹腔内大出血
全身状态
形体——反映脏腑虚实
体格发育 不孕不育、原发闭经者尤应注意
第二性征
2.面色 “气由脏发,色随气华”
反映脏腑气血盛衰、邪气消长
淡、晄白 ——主气虚或血虚、寒;
萎黄 ——主血虚;
红 ——主热;
晦黯、黑斑——主肾虚或肾虚血瘀
眼眶黯——肾虚
粉刺——肝火或湿热
唇口须毛浓密——痰湿壅盛
环唇黯——肾虚冲任亏损或夹瘀滞(冲任环唇)
3.舌象
舌质——反映脏腑寒热、虚实,邪气进退
舌苔——反映邪气的性质、深浅,津液之盛衰
4.毛发
脱落、枯槁——肾虚、血虚
增多、浓密——痰湿壅盛或肾虚痰湿
5.月经
经量多、色淡、质稀——多气虚;
经量少,色淡黯、质稀——多肾阳虚;
经量少,色淡红、质稀——多血虚;
经量多,色深红、质稠——多血热;
经量少,色鲜红、质稠——多阴虚血热;
经量时多时少,色紫黯有块——多血瘀、气郁
6.带下
色白,质稀——脾虚、肾虚;
色黄,质稠——湿热
色赤或五色杂下——热毒
7.恶露
8.堕胎、小产之胎块
9.乳房与乳汁
10.阴户与阴道——形态、颜色、阴毛分布稀疏、浓密
三、闻诊
1.听声音——语言多寡,语音高低,喘息痰鸣,善太息;
2.听胎心音(120-160/分,强弱、快慢)
3.闻气味——经、带、恶露之异味。产后发热闻恶露极重要。
四、切诊
1.脉诊
经脉——滑利为常
妊娠脉——六脉平和滑利,尺脉按之不绝
临产脉(离经脉)——浮大而滑,尺脉转急,中指本节至末端指侧脉动应指。
产后脉——虚缓平和
第二节 辨证要点
一、 常用辨证方法
(一)脏腑辨证
肾病
脾病
肝病
(二)气血辨证
气虚证
气滞证
血虚证
血瘀证
血热证
血寒证
二、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的辨证要点
(一)月经病的辨证要点
月经的周期
经期



伴随症状
(二)带下病的辨证要点
带下的量


气味
阴部伴随症状
(三)妊娠病的辨证要点
孕妇(母)与胎双方
胎病 ——辨存活与否
(四)产后病的辨证要点:
先审腹痛——恶露
次审大便——津液
再审乳汁饮食——胃气
三 、常见证型及全身证候
(自学)
第三节 辨病与辨证
一、辨病与辨证关系
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
二、辨病与辨证结合
(一)中医辨病与辨证结合
(二)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结合
1.辨病基础上分型治疗
2.中医理论指导论治西医疾病
3.中医辨证与分段治疗
4.结合西医之病因病理辨证论治

思考题:
1.试述问月经史的要点。
2.如何理解妇科病问年龄的重要性?
3.产后辨证的特点是什么?
第六章 妇科疾病的治疗
目的要求:
1.掌握妇科常用的内治法及代表方药。
2.掌握妇科常用外治法的临床应用。
3.熟悉妇科血崩证、急腹证、高热证、厥、脱证的病因、主要表现。
4.掌握中医应急处理。
第一节 常用内治法
颇有特色与优势,体现了从《内经》发展至今形成的治法4个层次,一线贯穿理、法、方、药4个环节的中医治疗思路。
调补脏腑
调理气血
调治冲任督带
调养胞宫
调控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
一、调补脏腑
(一)滋肾补肾
1.补益肾气——寿胎丸、归肾丸、补肾固冲丸
2.温补肾阳——右归丸、右归饮、温胞饮
温肾健脾——健固汤、内补丸
3.滋肾益阴——左归丸、左归饮、六味地黄丸
滋阴凉血——两地汤
滋养肝肾——杞菊地黄丸、调肝汤、一贯煎
肾阴阳并补——龟鹿二仙膏、二仙汤
阴阳互根,“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二) 疏肝养肝
1.疏肝解郁——柴胡疏肝汤、四逆散
疏肝健脾——逍遥散、痛泻要方
2.疏肝清热——丹栀逍遥散、清肝引经汤
3.养血柔肝——养精种玉汤、杞菊地黄丸、一贯煎
平肝潜阳——三甲复脉汤
镇肝熄风——羚角钩藤汤
4.疏肝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清肝止淋汤
(三)健脾和胃
1.健脾法:
健脾养血——八珍汤、人参养荣丸
健脾除湿——白术散、完带汤
补气摄血——固本止崩汤、安冲汤
健脾升阳——补中益气汤、举元煎
2.和胃法:
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小半夏加茯苓汤
清热降逆——橘皮竹茹汤、苏叶黄连汤
温中降逆——丁香柿蒂汤、干姜人参半夏丸
二、调理气血
(一)理气法
1.理气行滞(与疏肝法同用)
2.调气降逆(与和胃法同用)
3.补气升提(与健脾法同用)
(二)调血法
1.补血养血——四物汤、滋血汤
2.清热凉血——清经散、保阴煎
3.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银甲丸
4.活血化瘀
活血祛瘀——王清任的逐瘀汤(血府、膈下、少腹)、生化汤
祛瘀消癥——桂枝茯苓丸、大黄螷虫丸
化瘀止血——失笑散
气————血关系;气血同调。
三、温经散寒
祛实寒——良方温经汤
补虚寒——艾附暖宫丸、金匮温经汤
四、利湿除痰
温化水湿——白术散、健固汤
清热利湿——止带方
燥湿化痰——涤痰汤、苍附导痰丸
五、调治冲任督带
1.调补冲任——补肾固冲丸、固冲汤
2.温化冲任——温冲汤、温经汤、艾附暖宫丸
3.清泄冲任——清经散
4.疏通冲任——柴胡疏肝散
5.和胃降冲——小半夏加茯苓汤、安胃饮
6.扶阳温督——右归丸、二仙汤
7.健脾束带——健固汤、完带汤
六、调养胞宫
1.温肾暖宫—艾附暖宫丸、温胞饮
2.补肾育宫—加减苁蓉菟丝子丸、滋肾育胎丸、五子衍宗丸
3.补血益宫—四二五合方
4.补肾固胎—大补元煎、寿胎丸
5.益气举胞—补中益气汤、益气升提汤、升麻汤
6.逐瘀荡胞—桂枝茯苓丸、生化汤、桃红四物汤、脱花煎、
7.泻热清胞—清经散、清热调血汤、清热固经汤
8.散寒温胞—温经汤、少腹逐瘀汤、艾附暖宫丸
七、调控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
1.中药人工周期疗法
经后期——滋肾阴养精血
经间期——温肾助阳,活血
经前期——补肾佐以滋阴
月经期——理气活血调经
2.“三补一攻”法(先补后攻)
3.针刺促排卵
第二节 常用外治法
《理瀹骈文》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外洗阴户、阴中纳药、肛门导入等外治方法始于汉代(《金匮要略》)。
特点:多途径给药,局部治疗,提高疗效。可与内治法配合使用。
外治法适用于外阴、阴道、子宫颈及子宫内等局部病变。
一、坐浴——熏蒸、浸浴
作 用:清热解毒,止带消肿
适应症:阴疮、阴痒、带下病、子宫脱垂感染
二、外阴阴道冲洗——以器械注入药液,冲洗外阴、阴道
作 用:清洁阴道,解毒杀虫、止带止痒
适应症:阴痒、带下病,术前准备
三、阴道纳药——以栓剂、胶囊或膏剂纳入,留置时间较长、局部药物浓度较高
作 用:清热解毒、去腐、收敛、生肌、止血
适应症:阴痒、带下病
四、贴 敷——药膏、药末或袋装中药蒸敷
作 用:解毒、消肿、止痛、利尿、托脓生肌
适应症:痛经、慢性盆腔炎、癥瘕、产后尿闭
五、宫腔注入——把注射液注入子宫、输卵管
作 用:活血化瘀通络
适应症:宫腔、输卵管粘连、痛经、不孕等。
六、肛门导入——栓剂纳入或药液保留灌肠
作 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散结通络
适应症:慢性盆腔炎、癥瘕
七、离子导入——通过直流电场经皮肤粘膜导入
作 用:活血化瘀
适应症:慢性盆腔炎、盆腔粘连、子宫内膜异位症
八、介入治疗
方式:经阴道子宫输卵管注射、后穹窿穿刺、经皮穿刺局部灌注
适应症:输卵管阻塞、异位妊娠、盆腔瘀血综合征、子宫肌瘤、恶性肿瘤化疗、卵巢囊肿
第三节 中医妇科急症治疗
一、血崩证 首当止血,预防厥脱
1.辨证用药
2.辨病施治
3.西药治疗
二、急腹证
1.辨证用药
2.针灸
三、高热证 退热
药物、物理降温、手术(切开引流、切除病灶)
四、厥脱证
1.中药
2.针灸
3.西医药: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