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之所向,无问西东

 心静如水D 2019-04-30

4月28日,清华大学108周年校庆日(每年4月最后一个星期日为校庆日)。百年积淀,她拥有无数璀璨的故事;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她是多少学子的向往;她不只是一所学校,也是几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岿然中央。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莘莘学子来远方,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无穷,无穷,赫赫吾校名无穷!

百年 · 清华

清华大学的前身名为游美肄业馆,她诞生于一段近代中国屈辱史,由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建成。

1909年7月,清政府设立游美学务处,附设游美肄业馆。

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游美肄业馆,迁入西北郊外的清华园办公,将校名定为“清华学堂”。4月29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

△ 1916年建成的清华学校图书馆

1912年10月,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学堂大楼东北侧,有一组灰砖红瓦坡顶的欧式建筑,曾是清华最早的礼堂。它落成于1911年,但直到1923年成为学校课外训育活动的场所后,这组建筑才被命名为“同方部”。

1914年11月,梁启超曾在此发表题为“君子”的演讲,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激励清华学子。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概括成清华大学的校训。

百年来,清华师生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自励自勉,演绎出“行胜于言”的清华校风。

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由清华大学救国会起草的《告全国民众书》向全国人民喊出“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的爱国宣言。

我们的胸怀是光明的:要以血肉头颅换取我们的自由!”《告全国民众书》记录了清华学子浓烈的青春,镌刻下他们深沉的热爱,更将他们报国、教书、育人的事业继续传递下去。

△ 催泪视频《告全国民众书》,十三位清华功勋级院士、老师和老校友倾情朗读。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清华大学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共同组建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又西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即赫赫有名的西南联大。

在飞机轰炸的险境中,在静坐听雨的茅屋里,师生笃定地追求着学问。

在那段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战争风云之下,民族存亡之际,条件恶劣,衣食不足,但无惧无畏的清华师生们,只为救国,无问西东,很多人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冒着生命危险上课,赓续文化,弦歌不辍,这个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有着清华人浓重而深沉的一笔。

抗战结束后,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1946年,8年漂泊在外,清华终于“回家”。

时光流转,百年荣光,她的故事里,字字句句间是成长与担当,篇篇书页写尽家与国的意义。

清华人 · 传承

△ 1949年3月,梁思成、林徽因与女儿梁再冰。

梁思成,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著名建筑学家。他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撰写了中国人的第一部建筑史。他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为保护北京古城墙奔走呼号。

△ 清华大学棒球队员合影,中为沈崇诲。

沈崇诲,1911年生人,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系。1937年8月19日,奉命轰炸敌舰,但其飞机在攻击日舰时座机受损,无法顺利返回基地。于是他便破釜沉舟,撞向敌舰,英勇殉国,年仅27岁。

钱伟长,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他以历史和中文满分进入清华大学,却因立志科学救国,转学物理;抗战后,留美多年的他放弃美国高薪研究岗位,毅然回国教书;就任上海大学校长27年,他不拿学校一分钱工资,也没有自己的房子。他说,“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南仁东,中国天文学家,中国天眼FAST总工程师,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FAST,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被誉“中国天眼”。24载,8000多个日夜,从壮年到暮年,他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让中国在世界天文史上刻下新的高度。他曾说,“如果有一点瑕疵,我们对不起国家。”

清华园 · 精神

🎙️朗读 - 《荷塘月色》 来自央视新闻 00:00 03:37

朗读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央视新闻主播 张璐
配乐丨竹语间 - 巫娜

清华,荷塘月色,皎洁如昔

出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 1925 年,朱自清与友人在清华园留影,左2为朱自清,左4为俞平伯。初到清华的三年,朱自清主要讲授“国文”“古今文选”“古今诗选”“中国文学书选读”等课程。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

△ 清华大学图书馆

清华,春风杨柳,韶华青春

出自曹禺 《“水木清华”与〈雷雨〉 》

我感激“水木清华”这美妙无比大花园里的花花草草。在想到头痛欲裂的时候,我走出图书馆才觉得春风、杨柳、浅溪、白石、水波上浮荡的黄嘴雏鸭,感到韶华青春,自由的气息迎面而来。奇怪,有时写得太舒畅了,又要跑出图书馆,爬上不远的土坡,在清凉的绿草上躺着,呆望着蓝天白云,一回头又张望暮霭中忽紫忽青忽而粉红的远山石塔,在迷雾中消失。

清华,清新俊逸,永葆青春

出自季羡林《清新俊逸清华园》

清华园,简单淳朴的三个字;但却似乎具有极大的启示性,极深邃的内涵。谁见了会不油然从内心深处漾起一缕诗情画意呢?人们眼前晃动的一定会是水木明瑟,花草葳蕤,宛如人间的桃源,天上的净土。

在1930年夏天,我从山东到北京来投考大学。当时我年少气盛,不知天高地厚,幼稚到可爱的程度,别的同学都报六七个大学,我却只报了清华和北大。

△ 清华大学气象台

当年我的狂妄居然得逞,两所大学都录取了我。我为了梦想留洋镀金,终于选中了清华,成了清华的学生,校友。我生平值得骄傲的事情不多,这是其中之一。

在梦中只能有一团团模糊的影像;但是,在现实中却有巍峨壮丽的校门,古色古香的清华学堂的匾额,美轮美奂的欧洲古典式的大礼堂,绿荫满窗的大图书馆等等,等等。

在自然景观方面又有水木清华,荷塘月色,西山紫气,三秋红叶。这一切都是在梦中决不可能见到的。

我对清华园的印象:清新俊逸,这不仅仅指的是清华园的自然风光,而更重要的指的是清华精神。

什么叫“清华精神”呢?我的理解就是:永葆青春,永远充满了生命活力,永远走向上的道路。

清华,屏气凝神,心驰神往

出自杨绛《我爱清华图书馆》

她拉开沉重的铜门,我跟她走入图书馆。地,是木头铺的,没有漆,因为是软木吧?我真想摸摸软木有多软,可是怕人笑话:捺下心伺得机会,乘人不见,蹲下去摸摸地板,轻轻用指甲掐掐,原来是掐不动得木头,不是做瓶塞的软木。据说,用软木铺地,人来人往,没有脚步声。我跟她上楼,楼梯是什么样儿,我全忘了,只记得我上楼只敢轻轻走,因为走在玻璃上。后来一想,一排排的书架子该多沉呀,我蹾着脚走也无妨。

内容/央视新闻整合

图/清华大学官网及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