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漳州在历史上为什么被称为佛国?

 饮膳道人 2019-04-30

佛教于汉代开始传入中国,到南北朝时期发展至巅峰。作为衡量佛教实力的重要标志,笔者将从佛教寺庙的增减和寺院经济实力的强弱等两个方面来论证漳州佛教的兴衰,期间也将间接说明漳州被称为佛国的原因。

一、漳州佛教寺庙的增减情况。

据明万历年间修成的《漳州府志》记载,漳州自古就被称为“佛国”,自唐代垂拱二年漳州建制开始,一直到元代,漳州境内寺庙数量多达六百余所。至明万历年间,虽然漳州佛教寺庙已经荒废了许多,但仍有开元寺、南山崇福寺、净众寺、法济寺、龙山寺等五大名刹尚存。

明代以前,漳州境内可考的寺院共有509所,如果再加上庵、宫、庙等佛教场所,那恐怕得有好几千所。漳州在唐开元时期才开始统计人口数据,到宋代人口达到顶峰。从宋代漳州的人口数据来看,平均220户,315人便拥有一座寺院。如果以明万历《漳州府志》所记载“自唐至元,漳州境内的寺院多达六百余所”来估算的话,这个平均人口占寺院比例只会更高。所以从唐代到北宋这一段时期的情况来看,漳州被称为“佛国”确实是名副其实。

二、漳州寺院经济发展状况

两宋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南方地区开始迎来经济快速发展期。在寺院经济的发展上,福建路在宋代位居全国之首,而漳州又在福建各个郡中处于领先地位。据宋人韩元吉的有关记载,在闽南八州中,上四州寺院所拥有的财产不如下四州,而下四州中尤以“佛国”漳州为最。

作为农业社会中的重要生产资料,田地的占有量是衡量寺院经济强弱的重要指标。关于漳州的寺田占有量,现存可考的史料最早可追溯至明万历年间的《漳州府志》。据其记载,明万历年间五大禅寺的田地占有量约为1065顷,而明代漳州的田土总量为12380顷,这意味着五大禅寺的田地占有量约占漳州府田地总量的十分之一。这还只是明末漳州“佛国”之称名存实亡的数据,如果是在两宋鼎盛时期,这个比例只会更高。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如此庞大的寺院产业从何而来?

据有关史料记载,漳州寺院的大量田产主要来源还是当地官府的赏赐。其次就是来自信徒的捐赠。闽南地区信教习俗由来已久,佛教在此地群众基础雄厚。另外由于各朝帝王大多推崇佛教,所以寺院僧人往往在政治经济上都拥有特权。因为享有特权,所以有些百姓就将田产“诡寄”于当地寺院,久而久之,这些田地就成了寺院的永业田。

一方面,强盛的寺院经济促进了漳州“佛国”的崛起与发展;另一方面,后来由于寺院经济的不断膨胀,以至于影响到地方财政的税收,乃至社会的稳定,所以统治者不得不逐渐打压、削弱寺院经济的发展,最终导致了漳州“佛国”的衰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