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要学哲学?

 我爱你文摘 2019-04-30

为什么要学哲学?因为苏格拉底说过两句最基本的话: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活;美好生活源于遵循恰切的思想和行动准则。这就是我们要学哲学的根本。

1、什么是哲学?

哲学源自希腊文的意思就是爱智慧,这种爱好就像围棋,柏拉图前几百年就有专业爱好者,比如Thales思考世界本源是万物皆水,这种最初思考跟后来的万物皆原子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后来科学发展证明世界本质。

古代希腊的哲学是无所不包的,包括对天文地理的认识,现代科学等都是哲学分出的,分出后很多科学家最终归宿是神学

之后赫拉克利特寻求变化真谛,说出了那句著名的“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在往后,人们争论的是“心灵存在吗?”,数学发展起来后,又有“素数是真吗?” ,然后又开始研究人类有没有独立存在的灵魂。

人类从没有停止思索,哲学也从没有停止演变, 早期的哲学成就有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道德哲学(伦理学)和艺术哲学(美学)和逻辑学。

近代哲学体系则是由精通物理数学的笛卡尔,用科学把哲学推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解析几何、平面几何和理论代数,以及天文望远镜和对天体的认识,借助科学,哲学开始摆脱神学,走到一门独立的学问。

笛卡尔有句最有名的句子“我思故我在”意思就是“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因为当我怀疑其他时,我无法同时怀疑我本身的思想”这既不是一个演绎推理也不是推理的结果,以后引发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流派,之后的哲学是发展而已。

为什么要学哲学?

2、我们学哲学到底是为什么?哲学家门这样解说:

——“我们并非寻求哲学问题的确定答案而研究哲学,因为任何确定的答案不一定是正确的、这是规律。相反,我们为哲学问题本身而研究哲学,因为这些问题拓宽了我们对事物可能性的概念,丰富了我们的智力想象、并消除了把思想封闭于思辨之外的教条主义的迷信;但主要还是因为,通过哲学思考的伟大领域,思想也变得伟大,并且能变得与宇宙融合在一起,这宇宙构成其最高一级的善。”——罗素

——“我不把哲学体系的漫长历史看成是一座理智大厦,在这座大厦里所有的可能观念都一试身手,而真理也许只是一种副产品偶露光芒; 我不把哲学看成是一种智力疗法,在我看来,哲学著作里并没有让苍蝇看到从瓶中飞出的途径。相反,我倒从无法从瓶中逃遁的苍蝇身上看到了一幅哲人的触目的自画像; 我不把哲学看成是对如何更精确或更准确表达事物的研究。精确性和准确性其本身并没有智力价值”——波普尔

空白

3、虽然哲学并非能解决生活答案,但我们为什么要学哲学?

罗伯特.所罗门回到这个问题说过:“通常,我们会认定自己相信的某种东西,一旦我们试图写出来或者向朋友们进行解释,我们会发现,刚才还感觉很清楚的东西,现在变得模糊不清了,就好像我们一准备去表达它,它就蒸发了一样。

也有些时候,我们对某个话题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看法,然而我们一就这个问题在与朋友们讨论时,谈论中我们的想法逐渐汇拢清晰,我们就象重新获得了明确表达的看法。”

明确表达——用词语和句子把我们的想法清楚地说出来,这是哲学的首要步骤,然后才是论证、才是分析和综合。 而明确表达的前提就是反思,它要求你往后退一步,倾听自己和他人的声音,并试图对所思所闻作出理解和评价。

克里希那慕提在《重新认识你自己》一书说:“只有当你生活的快乐中断了,或者想要逃避痛苦时,你才会亲眼看到自己的局限。如果你们夫妻恩爱,你们有一个漂亮的家,有乖巧的孩子和充裕的财产,身边的一切都尽是圆满,你就丝毫不会觉察到了自己的局限。

然而一旦起了波澜,你家庭的和睦开始瓦解,你损失了财产或者受到痛苦、焦虑的威胁,那时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有限。你一但开始和外界的干扰抗争或保卫自己免于内忧外患,你才知道自己是受限的。我们大多数人不论在外表或在内心的深处,几乎随时随地都处于被干扰的状态,这种波动不安就暗示着自己的局限。就象自己家的宠物一样,你爱抚它,它的反应就十分友善;一旦遭到敌对,它凶残的本性就暴露出来。”

而克里希那慕提随后一小段也很有意味:“为什么我们总想逃避现实?譬如我们怕死,于是发明各种学说、希望、信仰来遮掩死亡的事实,然后死亡的事实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这就是说明,哲学家需要足够的痛苦和波折来启迪自己的灵感,感受自己局限。哲学家要有一定的心理素质,所以要咀嚼这些局限的痛苦,一遍又一遍地寻求突破口。

这段话说得我心有戚戚焉,这段只是提出话题,我更欣赏随后的延伸话题:“如果一个人已经习惯于波动不安,那就表示一个人对身旁的美景视若无睹般。如果我们变得冷漠、顽强和无情,我们的心也也会愈来愈迟钝”这段话简直是说到了自己心坎里去了。

再看看克里希那慕提所说的另一段:“我们总认为自己将来会有所改变,我们内心所向往的和谐境界也会一点一点、一天一天地实现。事实上,时间并不会带来任何的和谐和平安。'

说这段话是残忍的、冰凉的,也是披露自己阅历中的遗憾,然后就要在这段冰冷上,混合自己的经历来提炼出一般性的精华,这本身就需要自己把遗憾咀嚼无数遍,也是一次次摧毁自己并且唤起自己遗憾的过程:“观念与时间的空隙就是时间,它自成于一种领域,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你的思想中,你一想到明天就很快乐,你的自我形象好像在时间中已经有了改善。通过观察和欲望所形成的念头不断增强,于是你告诉自己‘明天我会快乐,明天我会成功,明天世界会更好’思想就这样创造出时间这个空隙。”

所以哲学家大多时候所作的,就是:用一种冰镇目光去刺穿眼前世界,用不带任何感情的分析自思维根部的穿越,拨开浮躁,用透激的冰凉去撕裂过去。而这种冷静,就是哲学家用激情与魔鬼交换的,哲学家不一定是个偏执狂,但一定是个对冲动有着后天缺憾的,用自己生活中可以麻痹思维的激情与冲动,而与魔鬼交换冷漠和清醒。

4、那么哲学到底对我们生活有没有帮助呢?

哲学到底有什么用处?或者说学识到底有什么用处? 哲学史上有个津津乐道的故事: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整天忙于各种研究,生活过得相当窘迫,别人时常嘲笑他,说他尽做些没用的事情,怀疑他的能力,还以他的贫穷为例说明哲学毫无用处。泰勒斯对这些人说:“你们可以认为我没用,但要说知识没有,那就大错特错了。”

有一年,由于天气不好,橄榄歉收,许多做橄榄油生意的商人都有些心灰意冷。但泰勒斯利用他所具备的气象学知识,经过仔细地观察和分析天象,认定来年会风雨顺,橄榄将大获丰收。第二年开春后,泰勒斯不动声色地租下了米利都的全部榨油机。等到橄榄收获季节到来时,他靠高价出租榨油机便狠狠地赚了一笔钱。

哲学家的表达一般有异于常人,比如快乐主义在哲学上分两种,一种是心理学的快乐主义,就是说,人渴求的归根到底是快乐; 另一种是伦理学的快乐主义,主张人追求的是快乐而非别的东西。 区别就是人在追求快乐以外还追求别的东西:成功、友谊、健康等,如果事业、感情、消费等不满足,我们都会不快乐,因此快乐就是对那些欲求的满足,心理学的快乐主义是有前提条件的。 而伦理学的快乐主义则是透过欲望本身、去寻求快乐的真谛。

所以,罗斯柴尔德在访华期间说过:“中国最好的学生会去学习金融,而我的孩子们选择了哲学。我认为哲学能让生活过得更明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