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事如烟》:余华,明知死亡就在那里,仍无力逃脱

 燕山茶社 2019-04-30

《世事如烟》:余华,明知死亡就在那里,仍无力逃脱

《世事如烟》:余华,明知死亡就在那里,仍无力逃脱

死亡和命运一直是余华的主题。死亡跟月亮一样,东西方自古一样。但命运却同,西方的命运与上帝连接,中国的命运更多与轮回和因果纠缠一起。余华学习了西方小说的技法,又深谙中国传统的命运观念,整篇小说出现的所有人物都没有具体的名字,他们有的只是代号,这代号可能是数字,可以是职业,由此衍生出其他人物,如七的妻子、算命先生的儿子。没有具体的人名,造成了一种玄妙的氛围。

《世事如烟》:余华,明知死亡就在那里,仍无力逃脱

这种玄妙的氛围非常适合讲述命运这类本身就形而上玄之又玄的事情。所以故事里有无腿无脸的鬼魂闻鸡鸣而散,算命先生采阴补阳的养生观,因为与儿子生肖相克而一直生病的七。所有这些又无一不具备中国特色,符合中国传统的生死观。整篇小说就像是一场死亡的盛宴,每个人物都在不断走向死亡,而且无论他们如何挣扎,都逃不脱既定的命运。

《世事如烟》:余华,明知死亡就在那里,仍无力逃脱

命运的不可改变体现在即使一开始它就显露踪迹,你仍是对此无可奈何,殊途同归,无论你如何逃避,最终难免一死。司机虽然早就知道灰衣女人会给他带来死亡,他也试图挣扎,并自以为已经脱困。他跟着母亲来找算命先生,并按照吩咐遇见灰衣女人就停车,还将灰衣女人的灰色外衣当做替代品从上压过。当他认为已经安全时,收到婚礼请柬,并因此丧命。而婚礼的提前举行正是灰衣女人的儿子因为母亲意外死亡想要以丧冲喜。所以自始至终他都没有逃脱灰衣女人对他的死亡缠绕。

《世事如烟》:余华,明知死亡就在那里,仍无力逃脱

这种明知死亡就在那里,仍无力逃脱的悖论或者荒谬在马尔克斯的《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展现的淋漓尽致。而且本书中司机向他母亲询问梦的含义,显然也是有马尔克斯这本书里圣地亚哥请他母亲释梦的影子。余华当年被称作先锋派,那一代的文学先锋,最直接的冲击正是来自拉美文学大爆炸。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和中国传统的《聊斋》,虽然在写作技法上有着根本的区别,但内核却是相通,都打破了生与死的界限,死不再是生的尽头,而是生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世事如烟》:余华,明知死亡就在那里,仍无力逃脱

余华的叙事语言被贴上手术刀的标签,我想如果这定义成立的话,那一定是德国制造的手术刀,锋利、冷酷,不失精致的细节和优雅的造型。《世事如烟》的语言很值得玩味,想必那时的余华仍热衷于雕琢文字。如果作家太过超脱,写出的文字就是另一种味道了。举个例子,小说里新娘数次为司机擦脸,司机的感受是这样变化的:刚开始,看着新娘在做准备,“十个细长的手指绞起了毛巾。司机的眼里没有毛巾,他只看到十个手指正在完成一系列迷人的舞蹈,水在漂亮地往下滴,水是这个舞蹈的一部分。”

《世事如烟》:余华,明知死亡就在那里,仍无力逃脱

还有四的声音传入瞎子耳朵的描写,堪称神笔:一开始“仿佛是无数灰尘纷纷扬扬掉入在瞎子的耳中”,当瞎子顺着声音走过去“他似乎感到了着迎面而来的声音如一场阵雨的雨点,扑打在他的脸上,使他的脸隐隐作痛。”“他慢慢感到这声音并不仅仅只是阵雨的雨点,他感到它似乎十分尖利,正刺入他的身体。”“随后他又感到一幢房屋开始倒塌了,无数砖瓦朝他砸来。”

《世事如烟》:余华,明知死亡就在那里,仍无力逃脱

这些句子对于感受的精确把握并形象描述,对于感觉变化的细腻体现,都让这本书更值得回味。显出精致与巧妙。余华的《世事如烟》在叙事上体现了西式技法的变化多端,在内核上仍然是中国人鬼之事,语言华丽不掩其锋,可谓妙品。这场死亡的盛宴,观赏性极强,余音可绕梁三日而不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