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新民︱大学里的青春印记

 青白眼e1vedie6 2021-01-08

点击上方“窗外的白杨”关注我们,一起分享精彩人生~

 

大学里的青春印记

大学里的青春印记

最近,在苏州大学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培训。课余时间,漫步在苏大校园,看到那激情飞扬、孜孜求学的大学生,看到那排列整齐、静寂无声的教学楼,看到那人声鼎沸、热气腾腾的大食堂,看到那晒满衣物、人来人往的宿舍区,二十多年前的大学生活像一幅三维立体画卷在面前缓缓打开、徐徐铺展。

一九九五年秋季,我从山沟沟来到了省城西安,在西北大学开启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初到省城,刚进大学,头脑里满是新奇和兴奋,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就开始憧憬未来,规划蓝图。但这些很快就被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所淹没,慢慢重归于平静。

一段时间之后,才知道大学里没有固定教室和固定座位,这一节课在七号楼的7111,下一节课可能就会转到五号楼的5308。才知道大学的老师根本不布置作业,讲完后全靠学生自己拓展学习。才知道大学的老师讲完课后就拍屁股走人,平时学生是很难找到的。才知道大学里除了课堂学习之外,图书馆和社会实践才是更为重要的两个方面。才知道大学和高中是完全不同的学习模式、学习环境、学习氛围。才知道大学里的课程是学完一门就考一门,考完就结束了,有点“猴子掰包谷”的感觉。

每次临近考试,同学们会盛情请求老师划个重点复习范围,然后突击强化复习。考试阶段上自习的人会明显增多,教室里经常是爆满,找不到空位。这就出现了富有校园特色的“占座位现象”,即就是一个宿舍经常选派一个学习热情高而又比较勤快的同学,提前赶到教室里,在几个空位子上摆上书本、书包等物品,以示有人,外人不得占有使用,然后守在那里等同宿舍的人来自习。有时为了占座位而轮流去吃饭,或者干脆带两个包子到教室里简单吃点就行。有时为了占座位,会被别人私下里把书收走。有时还会引发矛盾冲突。可见考试阶段座位之重要,时间之宝贵,学习热情之高。学校往往会在考试阶段指定开放一两个“通宵”教室,专供那些学习劲头足、精神状态好的“夜猫子”通宵达旦复习使用。无论如何,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60分。因为当时流行一句话:考试时59是犯罪,60是万岁,61是浪费。

考试虽然不是很难,但学习不认真,复习不到位,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挂红灯”。另外也特别强调要独立完成,绝对不能作弊,一旦抓到作弊就算不及格,还要通报甚至处分。如果“挂红灯”,下学期有一次补考机会。如果补考还不及格,就会算那门课程最终不合格。当时,我们班里就有同学在毕业时有几门课程不合格,而没有领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甚为遗憾。

除了教室,图书馆是大学里去得最多的场所。因为当时强调,图书馆是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图书馆胜过任何教授,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目的就是号召大学生要立足图书馆自主学习,博览群书,开拓视野,提升素质。当时西北大学图书馆藏书数量巨大,种类齐全,我们经常在阅览室里遨游书海,汲取丰富知识和精神食粮。

当时图书馆前开设一个“英语角“,相当于一个英语Party,在每周三、周六晚上,众多热爱英语和想提高口语水平的同学自发相聚于此,用英语自由交流,也包括一些金发、碧眼、白皮肤、高鼻梁的外国留学生。班里的好多同学都踊跃参加,可我去了一次,用生硬憋脚的英语与别人交流了几句之后,就铩羽而归,感觉很别扭,也没多大意思。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去过”英语角“,但幸运地是后来也顺利通过了国家四级英语考试。

在搞好学习的同时,很多大学生都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尽早接触社会,拓宽眼界,提高能力,我也算其中一个。不过大部分同学是主动介入,而我实际上是被迫而为。那时候由于家里经济条件较差,每个月一百多块钱的生活费都是问题,所以在课余时间我积极寻找勤工俭学的机会,挣点零钱以弥补经济上的不足。先后代卖销售过方便面、洗发水、游泳衣、学习用品等,帮人家摆过地摊、守过书摊、发过传单、跑过定单、搬过货物,甚至和几个同学承包过录像厅。大学四年骑坏了三辆本来就很破的“二手”自行车,校园周边的大街小巷都留下了我奔波的身影。这些反过来更好地锻炼了我的自立能力、生存能力、交际能力等,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大学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学校经常举办文艺演出、运动会、名家专题讲座、辩论会、舞会、各类球赛等等,以活跃校园文化,增加生活乐趣。还成立有乒乓、象棋、书法、绘画等各种协会和社团组织,鼓励同学们发挥特长,展现自我,调节生活。

平时我们主要的生活场所就在宿舍,宿舍就是我们的“安乐窝“。当时一个宿舍四张床,上下铺,住八个人。虽然显得有点拥挤,但每个人把自己的床位布置得比较清爽、温馨。基本上都是在墙面上贴两张明星画,床头上摆个箱子,放个台灯,固定个书架,上面放满了书籍和心爱的小饰物。床边挂个围帘,稍微遮挡点隐私,每个人生活在一个半开放又半封闭的私人小世界里。每天晚上学习回来,洗漱完毕躺下后,宿舍里就开始了“卧谈会”,谈的内容自然少不了美女同学和各种奇闻趣事,不时会暴发出阵阵哄笑。大家在那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入梦乡,结束一天的学习生活。也在那种无拘无束的趣谈中交流了思想,增进了感情,淡化了思乡之情。

记得有一天上午没有课,我从图书馆借了两本书回到宿舍。结果当时宿舍里仍有两位同学在睡懒觉,我就坐在床边与他们聊天。突然上铺的一个对我说:“你不要摇床呀!“我说:”我没有摇呀!”他说:“你明明在摇呀!”我感到纳闷,就有意识地抬头看看他。结果发现头顶的日光灯在慢慢晃悠,我头脑里忽然灵光一现,嘴巴里大声迸出一句话:“地震来了,快跑!”说完,拔腿就跑。当时,我不知道那两个同学是什么样的神情,以什么样的神速提上裤子跑出来的,我只知道楼道里有很多人惊慌失措地往外窜,楼门口传达室的师傅在大声吆喝大家往操场上跑。后来才知道是西安西北几十公里的泾阳县发生了4.8级地震,所以我们有明显的震感。那也是平生第一次感受到地震,记忆深刻而有趣。

到了大三,宿舍里安装了有线电视,我们的生活更活跃了。遇到喜欢的电视,我们就紧追不舍。但是印象最深的是收看一九九八年夏季法国世界杯。当时学校在晚上就寝后会定时掐断宿舍电源和电视信号,只留有楼道走廊的灯亮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位铁杆球迷想得“奇招”,偷偷在宿舍里搞了一台带有天线的小电视,并把楼道的电源接进来。于是几十个球迷总在凌晨爬起来,用凉水抹把脸,光着膀子,穿个裤头,挤在那个象蒸笼一样的小房子里偷看电视。由于怕被学校管理人员发现,就关紧窗子,蒙实窗帘,大气都不敢出,任凭汗在裤裆里流淌。有了进球也不敢喝彩,只是张个口形,攥着拳头互相捶击庆贺一下。还有两次我们在半夜骑着自行车,跑到一个西安的同学家里看球赛,天亮时才骑车子返回校园上课。那种劲头、那种精神、那种乐趣一辈子都难忘。

吃饭也是大学里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每天上完课去饭堂里吃饭的时候,我们通常是左手拎着空的开水壶,右手拿着饭盆。先用空开水壶占个座位,然后就拿着饭盆在香气四溢、热火朝天的饭堂里来回转悠,东瞅瞅,西瞧瞧,不知道该吃什么好。当时不像现在的大学食堂统一提供餐具,那时候都是学生自带饭盆去打饭,饭盆有绿的、白的、花的、圆的、方的、扁的,五花八门。男生大多是一个大洋瓷盆子,一半打饭,一半盛菜。女生基本上是一个大洋瓷缸子,上面带个小盖子,又可以当作碟子。打好饭后,通常是熟悉的同学凑到一起,边吃边聊。聊的内容上至中南海大政,下至本宿舍乐事,外通联合国大选,内达校园里轶闻,反正能扯的都会扯到。吃完饭后,喝一碗免费供应的廉价汤,打一壶开水就回宿舍了。

当然在吃饭的过程中,男生免不了会瞟一瞟周边的美女同学,找点秀色可餐的感觉。更有一对对热恋中的俊男靓女牵手进入饭堂,通常由男生去买好饭,然后很殷勤地端给女生。两个人依偎到一起,窃窃私语,甚至互相挑起勺子喂饭吃,用现在的时髦话讲叫做“秀恩爱“。这些在旁人看来也许有点肉麻,但对于热恋中为爱而狂的青年人来说,可能感觉做得还不够。

提到恋爱,可以说大学也是个多彩多姿、激情浪漫的地方。因为大学时代的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最灿烂美好、最萌动幻想的年龄阶段,对爱情是呼之欲出、朦朦胧胧,但也非常渴望,所以大学校园里谈情说爱比较多,也很正常。当时学校里有个紫藤园,里面的紫藤郁郁葱葱、肆意攀爬、纵横交错、遮天蔽日,总体上花香景美、环境清幽,是情侣约会的好场所,被一些人授以“爱的摇篮”之称号。

但是男生要约到心仪的女生是要费一番周折的。因为当时学生都还没有手机、传呼机,宿舍里也没有安装电话,联系很不方便。学校对女生宿舍更是“严防死守“,男生是不可能进入的,找女生的时候只能通过楼门口传达室里的阿姨传话,因为传达室与每个宿舍有个小喇叭可以沟通。阿姨像是威严的哨兵,对男生会严加盘问到底要找谁,确认之后她会按下对应的女生房间里的小喇叭,喊一声:”某某某,楼下有同学找你!“然后男生就耐心地等待,约上女生去散步、聊天、吃饭、跳舞、看电影、逛街等等。记得每到周五晚饭后,女生宿舍楼下就会聚集很多翘首企盼着自己心上人的男生。

多年以后,回头一看,当时大学里恋爱成功的倒是不少,有本班内的,有跨班、跨年级、跨院系、跨学校成功的。当然也有在大学里爱的天翻地覆、死去活来,到最后却各奔东西。也有暗恋四年,却始终没有说出口、拉过手的等等。所以有人将大学里的恋爱概括为“大一观察大二追、大三浪漫大四吹、尚有四年没发挥”。反正大学里的爱情是个万花筒,包罗万象,异彩纷呈。

四年一晃过去了,临近毕业,面对挥洒过青春和汗水的校园,面对同学习、共奋进的同学,内心里满是留恋和感叹,大家将所有的情感都汇聚到笔尖,融入到毕业留言册上。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考研深造的、有进政府机关从政的、有下海打拼的、有从军入伍的等等。有的谋得好前程,有的抱得佳人归,有的爱情、事业双丰收,有的稍有遗憾不尽完美,但不管怎么样,四年里大家都绽放青春,拼搏进取,在最美好的年华里历经了精彩的大学生活,谱写了亮丽的岁月华章,在人生的历程中写下了厚重的一笔。

如今我漫步在苏大校园,思绪飞扬,感慨万千,多么想让光阴倒流,时空穿越,再次回到那难忘的大学时代,再次感受那浓厚的校园文化,再次享受那火热的青春岁月。

蒋新民,1999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毕业时怀着一腔热血,携笔从戎,历任排长、干事、股长、营政治教导员、团副政治委员、政治处主任等职。长期生活于江南部队,喜欢文学,爱好写作,善于思考,经常用自己的笔尖记录生活,抒写真情,留存人生记忆,一直处在追梦文学的路上。

作者简介:

 

中   国  合  伙  人

策划、排版:白杨

编辑、审稿:循羽

设计、精典:三火

校对、终审:了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