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息化时代,老人为什么跟不上?

 湖心书馆 2019-04-30

  眼下,越来越多的智能化应用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网购、订餐、打车、社交、就医、学习、理财、买菜……智能化应用渗透到每一个角落,使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越来越便捷和高效。

可是,一些老人却并未享受到智能化应用带来的便捷,反而因此受到种种制约、遇到诸多不便,原因何在?

不愿学:“年纪都这么大了,还天天学习,有啥用啊?”

如今,社区菜市场的摊位上,除了摆满新鲜的肉蛋菜,还多出了一个个微信、支付宝收款二维码。但对于菜市场消费的主力军——中老年群体,尤其是从农村来的“老漂族”而言,现金支付显然更好用。

“我老家是苏北农村的,来南京5年了,给儿子带孩子。你们讲的二维码支付方便,我学不来,还是喜欢用现金支付。”昨天,在建邺区月安菜场,72岁的万玉华老人对记者说,这些年来南京,儿子给他手机也装了微信,但基本不用,主要是不想去学。“年纪都这么大了,还天天学习学习,有啥用啊?”万玉华表示。

有万玉华这样想法的老人还有很多。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马道明说,由于年龄、身体、文化基础等原因,大多数老年人理解新事物、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技能的能力普遍较弱,这使得他们对于高科技的东西往往有畏难心理,不愿学,也就更不愿用了。

学不会:“儿子说的很多东西我根本听不懂”

上个月,家住玄武区成贤街社区的赵桂梅老人得到了一部智能手机,是她过70岁生日时,女儿专门送她的。

“这个手机太复杂了,我连那些APP从哪儿下载都不知道,更别说用了。”赵桂梅说,儿子工作忙,每周只有周末才会来家里,简单讲解一番根本教不会,“我也想学,但上了年纪了,很多东西记起来比较慢,儿子说的很多东西我根本听不懂。”

无奈之下,老人就带着手机去找老邻居们一起研究,但大家年纪都大了,琢磨半天还是不得其法。

据了解,各种智能手机、智能应用软件具有操作复杂、功能繁多的特点,其功能定位人群、目标定位群体,主体原本就是中青年,适合老人使用的应用软件很少。

市社科院副研究员李义波坦言,一些智能设备虽然有详细的说明书、视频演示、学习班辅导,但对于老年人来说毕竟难学,很多子女又与老人不住在一起,就是住在一起,教起来耐心很有限,这导致大多数老人还是自己琢磨使用智能设备,学起来比较吃力。

“以智能手机为例,大部分社交面较广的老人虽然也乐意开通微信等社交工具,但也仅限于朋友圈简单交流。至于开通并使用支付宝等应用,要注册登记、设置密码、通过验证码等等,对老人来说堪称"高难度动作",老人们往往望而却步。”李义波说。

不敢用:“害怕绑定银行卡,钱怎么花出去的自己都不知道”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电信诈骗也随之出现,相比于年轻群体,老人们更容易中招。

“我对智能手机是又爱又怕,用微信非常方便,我经常跟在美国的女儿一家对话,但日常生活中又害怕不小心误点了什么,很容易被多扣话费。我更害怕绑定银行卡,钱怎么花出去的自己都不知道。”家住雨花台区能仁里社区的马建平老人告诉记者。

老人说,两年前,因为在智能手机上点开了一个“推销原浆酒”的网站,看着很不错,就买了一箱,结果发现收到的是劣质酒。而且,从此往后还经常收到类似的推销酒品的电话,让他不堪其扰。后来,女儿给他换了手机号,绑定的银行卡也卸载了。

马建平的故事并不是个案。我市多家老年大学反映,在他们的智能手机学习班里,很多老人使用的手机,要不就是子女淘汰下来的,要不就是功能很单一,很多智能软件根本无法用,也就无法教了。

“如今,网络电信诈骗不再是单一的行骗方式,而是诈骗电话、短信、木马病毒和钓鱼网址"联合作战",这增加了老年人受骗的几率。一些子女给父母使用普通手机,就是希望他们少接触这些新东西,避免上当受骗,这也无可厚非。因为不敢用,老人们也就更加跟不上智能化生活了。”南京鹤颜老年大学负责人如是说。

本报记者 马道军 许震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