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托马斯·布朗爵士:瓮葬

 溆菱子 2019-04-30


托马斯·布朗爵士,英国医师和作家,于16051019日生于伦敦,1682年去世。英国哲学家和联想主义心理学家。出生于苏格兰的柯库布里郡的柯克麦布雷克,逝于伦敦。他在爱丁堡长大,求学于伦敦,并在爱丁堡大学获得医学学位。布朗是 J.斯图尔特的弟子和助手,并共同拥有道德哲学教授职位达 10 年之久。他的讲稿《人的心灵哲学演讲集》,在他死后不久即发行于世。他继承苏格兰的传统并把它转化为联想主义,对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布朗把联想主义改称为提示原则。

他的父亲是一位商人。布朗性格怪癖,常有新奇的想象,代表作《医生的宗教》、《瓮葬》等。他的散文以文辞华丽著称。他一边行医,一边凭自己的意气和兴趣搞一些哲学研究和随心所欲的考古。1658年,布朗研究了从瓦尔兴恩原野中出土的几十只骨灰瓮,他认为是古罗马人的东西,于是写出《瓮葬》这一著作,诗歌《爱情》就出自本书。

“我生性羞涩,交往、年纪和游历都未能使我颜厚心冷;但我却有一份中庸之性,是我在别人身上很少见到的,那就是对于死亡,我是羞耻甚于恐惧。它是我们天赋中的瑕污和耻辱,能在转瞬之间,使我们形丑貌陋,从而惊吓我们的密友、发妻和子女。地里的飞鸟和走兽,以前出于自然的恐惧而听命于我们,如今却完全忘记了臣道,并且啄食我们。每念及此,我便心中飘摇,真想沉没于深渊,省得死去被人看到,让人怜悯,受那些惊异的眼神,也省了他人再有说道:

      Quantum mutatus ab illo(你变得不像他了!)”中文版缪哲译文,译者缪哲在序言里介绍作者其人,引用了后代作家的评价,称其为“幽默家”,是因为他“在最平达、最深刻的见解中,总是杂有一些怪诞不经的成分,有的是属于表达风格的,有的却是属于思想上的”。(很想读译文版)看到一句书评“人心离这类幽默感越来越远的今天,这样的努力,会不会显得更加无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瓮葬》二师-搜狐博客

 秋夜,躺在床上耽读托马斯·布朗(Thomas Browne )的《瓮葬》,令人生出许多旷世同怀之感。按照约翰逊在《布朗传》中的说法:“在这部书里,他以超常的博学,论述了古代民族的丧葬礼俗,铺叙了他们处理死人的不同方法,并对诺福克灰瓮里的物品,细加考探。在他的所有作品里,能见其博闻强记的,当无过于此书。”《瓮葬》不过一部遣兴之作,而布朗却上下钩沉,一时间碎金灿然,盈书满纸,借用蒲松龄的自况,称得上是“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而美国作家爱默生,则从书里嗅到“每个词语,都散发出坟墓的气息”。看来,托马斯·布朗这种行文基调,仿佛此时窗外祭祀亡灵的烛光烟火一般,难免让人恍兮惚兮。

  《瓮葬》开篇,托马斯·布朗在写给他的对考古有同好的朋友葛罗斯的献函中,开宗明义地说:“当丧火的柴堆熄灭,最后的道别已过,人们向入土的亲友永诀,却未料到后来会有好事者就这些骨灰发表议论,骸骨能留存多久,他们并无过去的经验,故想不到后人的这一番评论。”由葬火想到送葬亲朋,又从送葬亲朋想到锉骨扬灰,这自然是布朗玄想的诡谲。这种生前身后事的种种偶然性,在布朗眼里,只能用命运的无常来解释。因此,他想到了当世之人:“可谁又知道自己尸骨的命运,或者说,自己要被埋葬几次?谁又能料见自己的骨灰是否会星散四离?……”

  也真是命运弄人,1840年,布朗的尸体也因偶然施工被人掘出,考古学家菲奇(Robert Fitch)还对他的头骨作了考察。布朗的出生与辞世恰在同一天,这些偶合,正是布朗本人最感兴趣的。对死以及死后的“存在”,西方人在基督教的长期影响下,都被看成是和生一样现实的问题。不过,即使是布朗这样峨冠博带的温和派,在逸兴遄飞之时,也忍不住卖弄一下英国式的幽默与狡狯:“基督教徒常常为了入殓的死人如何摆放而大伤脑筋,聚讼不休,而烧成骨灰放进瓮中,就可以免了这些口舌之辩。”

  其实,《瓮葬》的陈义,卑之无甚高论,不过是人总有一死,人间的得失不必计较,生死、荣辱,一切皆属偶然,即《圣经·传道书》中所说“一切都是虚空”而上帝永恒之意。这自然是《瓮葬》思想的出口,但最能益人神智的,倒是布朗引领读者穿行的那些知识与典故的迷宫。似乎是尼采说过,谁陷入了迷宫,谁就永远不会去寻求真理,只会专心去寻找阿德里阿涅(和她的线团)———而阅读《瓮葬》,我却发现自己已经习惯了线团似是而非的)指引,变得以迷宫本身的魅惑为乐了。

  《瓮葬》前部主要写古代和各国有关丧葬的风俗习惯和信仰,以及由此引起的议论与考证。有的民族以为火葬有净化作用,印度婆罗门教以自焚为最尊贵的死,而古代迦勒底人则认为火葬玷污神明。布朗也根据穆修斯的航海记,谈到中国人不取火葬和瓮葬,而“使用树木和大量烧祭品,他们在墓旁植一株松柏,在上面烧掉大量的纸画———奴仆、车马,并以这些画中的扈从为满足;而在化外之民看来,它们与实物是浑然不分的”。

  布朗注意到:“对于死人之物,古人是过于纵诞了;有人用人骨取乐,耍把戏的人,则耍弄死人的骷髅。”这里用典,出自罗马诗人派特罗尼乌斯的讽刺诗第34首。其实,由骷髅想到生死,是中外文人走不出的“鬼打墙”———拜伦的诗里,就有以骷髅作酒杯的句子。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五幕一景中,王子看到两颗骷髅,不免感叹这是一生辛苦的结局。中文典籍里,骷髅也常被提及。“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檄以马捶。”子列子适卫,从者也见到了“百岁髑髅”。曹植《髑髅说》中,也有“顾见髑髅,块然独居”的句子。至于以骷髅作杯事,我国古亦有之。《汉书·张骞传》:“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战国策》:“赵襄子最怨知伯,以其头为饮器。”庾子山《哀江南赋》所谓“燃腹为灯,饮头为器”,亦正指此。不过,这些饮器目的是为泄愤,与拜伦的骷髅杯的意义自不相若。读《瓮葬》而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之慨,故略缀数语,或可补苴罅漏。

  可见,在布朗的书里,每一则神话和典故,都仿佛一面魔镜,足以照耀出内心的某些层面,以及我们从昏昧走向成熟的每一个脚印。可以说,对于骸骨的迷恋,让布朗在《瓮葬》中化混沌为秩序,并且以文化与追忆的吉光片羽和幽默感,照亮了灵魂的暗夜。所以,查尔斯·兰姆评价:“当我看到这些晦暗但却华丽的文字时……我似乎是在俯瞰一座深渊,在深渊的底部埋藏着无数珠宝;也可以说它是由一座怀疑与苦想构成的宏伟迷宫,我愿意唤醒作者的魂灵,引导我穿过它。”

  科学史家怀特海认为,在布朗生活的十七世纪,现代哲学呈现出三个极端,一是物质与精神的二元论,另外两个极端,则是物质或精神的一元论。但这种玩弄抽象概念,并不能克服十七世纪科学思想方法中“具体性误置”所引起的混乱。而读过布朗《医生的宗教》、《流行的假知识》、《流俗的谬误》以至《瓮葬》后,也可以觉察到,他偏爱用罗马神话中的双面神詹纳斯来作比喻。其实,布朗本人正是一个詹纳斯式的人物:他一张脸朝着过去,有中世纪的古怪、狂信与迷信,另一张脸对着将来,有着十七世纪发展起来的情理态度与科学精神。而在神秘主义思潮的支配下,两者往往盘郁错杂———比如布朗习惯以科学的态度,通过分析巫术或以信仰的规矩,来解释科学。这也印证了他的夫子自道:“世界上有两本书,从这两本书里我获得神学,一本是上帝写的,另一本是上帝的仆人———大自然。”

  所以,布朗远离尘嚣,寝馈经史,以古代与异域的僻典自娱,并沉湎于自然的怪异现象之中,就像千百年来埋在瓮中的骸骨:“这些死人的骸骨,早已超过了玛士撒拉的年寿,埋在地下一米深的地方,和一堵薄墙之下,上面坚固而华贵的大厦早已倾颓,它仍完好,地面上三次征服军的战鼓和脚步掠过,它仍静静地安息,若能保证自己的遗骨能如此长久,哪一位君主不会高兴地说:当我只剩下残骨时,我愿这样静静地安息。”

  在书里,布朗说道:“人们失去理性,是以宗教为甚的,在这里,石头与利箭往往会造成殉道者;既然一个人的宗教,在他人看来是狂悖之举,那么讲述古人的葬仪及其根由,是需要读者不以苛刻为心的。”这是《瓮葬》中,令我钦服的十七世纪西方学人宽容的和解精神———关于怎样和谐地安顿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避免偏执与苛刻。

  在华丽而散漫的巴洛克式文风的抚慰下,布朗捧着残瓮,点起鬼火,将一颗疲惫不堪的灵魂还给了我们。“既晞古以遗累,信简礼而薄葬。彼裘绂于何有,贻尘谤于后王。嗟大恋之所存,故虽哲而不忘。览遗籍以慷慨,献兹文而凄伤。”陆士衡《吊曹孟德文》中的这几句,也是我所偏爱的。此时油然忆起,与布朗的《瓮葬》似乎是两镜对照,映出无限深度。掩卷之余,我不禁怀疑,经过几百年智识与技术的洗礼后,我们也许丧失了心灵与记忆的富饶丰盛,换来的是一片干干冷冷的理性荒原。

---------------------------------------------------------------------------------------------------------------

有着美妙歌声的女海妖赛莲,她在诱惑水手时,唱的是哪一首歌?为了不让勇士阿基里斯参加必死的特洛伊之战,母亲让他混进女人堆,阿基里斯当时用的又是什么化名?这些固然都是难解之谜,但还不至于无从推测起。

     ——托马斯·布朗爵士,《瓮葬》

人类的心智特征中,有种名为“分析能力”的特质;然而,这种特质本身却很难加以“分析”。当有人在某时某地发挥了此项特质,平庸如你我,所能做的就是大大“赞叹”而已。拥有绝佳分析能力,无疑是种相当珍贵的特质;而我们之所以会这么认为,是因为发现深具此特质的人,不但“热衷”、而且“乐于”发挥此道。一个人会对自己的绝佳分析能力深感自豪,就像是一个体格健壮的人,对于自己锻炼肌肉的成果感到满意的道理是一样的。对于拥有心智分析特长的人,即使是外行人看来很琐碎的事情,他也一样能从中得到极大乐趣;他喜欢解谜语、解难题、解难辨的文字,他在解答过程中发挥出的机敏睿智,总会让人直呼“不可思议”、 “太神啦”!他之所以能解答难题,不只因为深谙解题方法,事实上,必须得归功于敏锐的观察力。当然,解决难题的能力或许可通过钻研数学来增进。(深谙高段数学能力,就算是拥有分析能力了吗?)然而,数学上的计算能力和心智上的分析能力仍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举例而言,一个棋手,他或许善于计算,但不代表他善于分析;也就是因为这样,一般人都大大误解了玩国际象棋所应具备的心智特质,大家都以为国际象棋下得好的人,一定擅长计算或分析。不过读者您可别误会,我现在并不是要写什么与心智分析能力相关的专论,我只是想在故事开始之前来个有意思的开场白,这开场白只是我个人很随意的一些观察所得罢了。因而,我想借此机会谈谈我对“下棋”这件事的看法。我认为比起技巧复杂且讲究的国际象棋,看似不起眼的国际跳棋反而需要更高的心智思考能力。在国际象棋中,每只棋子都有其不同的步法,变化很多,很复杂,因而经常被人误解成一种很深奥的棋戏,然而它的特色只是步法复杂罢了。因此下国际象棋时,一定得非常专注,一分心就会容易发生失误,下场不是痛失兵将,就是通盘大败;走棋的步法越是纷乱多样,就越可能导致失误,也正因为如此,玩国际象棋会赢的人,十个人中有九个是赢在心智的专注力,而非心智的敏锐力。相反,国际跳棋所有棋子的步法就只有一种,毫无二致;变化性不大,发生失误的可能性也大为降低,棋手要比较的,就是个人的心智敏锐度。心智敏锐度的高低,决定了每个人下棋的技法巧妙程度。假设有两个人在下国际跳棋,双方都各剩两只国王棋子,这下,显然毫无其他分心的可能;无疑,任何一方想获胜,必须绞尽脑汁,走出胜着才行。

    一般性招式已经不管用了,棋手要去设想、识破对手的棋路;很多时候,最后的赢家用来使对方方寸大乱的一着,往往都会出人意料。

     一直以来,惠斯特牌戏的特色,就是以玩家具备高计算能力著称。许多脑筋好、智商高的人,都会莫名地爱上惠斯特牌戏,而且基本都认为国际象棋只是小意思,不值得花时间与精力在上头。毫无疑问,所有益智游戏中,再也没有比玩惠斯特牌戏更需要分析能力的了。在基督教国家里,国际象棋下得好的人顶多只能算是最佳棋手;但惠斯特牌戏玩得好的人,则意味着在各式各样需要运用此特质的领域里,他都能善用自己的心智分析特长,获得成功。(请注意,我是指在正当合法的情境之下,“精通” 此道的人能充分掌握、理解所有蛛丝马迹,使自己大获全胜;当然,这些线索消息不仅多且繁杂,需思虑足够细密的人才能掌握,凡夫俗子根本难以企及。)如果一个人观察事物时足够专注,那他一定能牢记这些事情。

    因此,倘若有个国际象棋棋手,他理解所有惠斯特牌戏的规则,而且观察力、记忆力绝佳,那么他一定能把惠斯特牌戏玩得很好;这就是说,一个记忆力良好以及熟悉牌戏规则的人,一定可以玩好惠斯特牌戏。熟悉牌戏规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玩家还得在牌局中默默观察和推敲才行。

    每位玩家都会各自做观察,但观察到的信息却各有不同,重点不在于观察之后是否做了正确的推敲,而在于观察的品质究竟如何。玩家们是和“人 ”一起玩牌戏,因此千万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牌局本身,也得仔细观察“ 其他玩家”才行。他得仔细观察搭档的神色,与此同时,还得与其他对手的神态进行比较;他必须猜想其他人如何分类手里的牌;他必须从其他人看着手里每一张牌的神情,来判断对方拥有几张王牌或大牌;他必须从其他人的表情变化来判断敌情:他们是自信?是惊讶?是得意?是懊恼?有了这些观察技巧,玩家就应该能从某人收起一叠牌的神情动作,看出此人是否有自信赢下一叠牌;玩家还能从某人把牌丢出来的神情,看出此人是否故意制造假情报,纯属虚张声势。一个厉害的玩家可以从以下这些敌情动作,敏锐洞察出牌局的真正情势:某人讲出了某句漫不经心的话;某人在不小心掉了或翻开一张牌时,发现他企图想掩饰些什么,是焦虑,或根本只是漫不经心:其他人如何计算及整理所赢牌墩;其他人脸上的表情变化,是困窘?是迟疑?是急切?是慌张?如此一来,出了两三圈牌之后,一个厉害的玩家对其他人手里有些什么牌应当了然于心,感觉上像是对别人手上的牌一览无遗,之后,便能有十足的把握精确出牌。

     一般人常把“心智分析”特长和“聪明机灵”特质混为一谈,然而,这是不正确的。一个擅长心智分析的人,肯定聪明机灵;但一个聪明机灵的人,却往往不见得善于心智分析。聪明机灵的人当然也具备推敲、归纳事物的能力,然而这种能力并不一定只有聪明机灵的人才能拥有;即使是近乎白痴之人,也常常被认为具有某种神秘的推理归纳能力,因此那些关注精神心理课题的作家们,往往对他们深感兴趣。奇怪的是,竟有所谓的 “骨相学家”(声称可以从人类的头骨形态,判断一个人的心智能力或特质)指出,推敲、归纳事物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因而自有另外独立的器官掌管(这个观点已被证实是无稽之谈)。可是无论如何,一个聪明机灵的人再怎么擅长推敲、归纳,也不代表他拥有突出的心智分析特长,这两种人的心智特质即使很类似,也不能将他们混为一谈,他们仍是天差地别的两种人。换句话说,或许可以举“喜爱幻想”和“善于想象”为例,事实上,聪明机灵的人一定很“喜爱幻想”,但擅长心智分析的人肯定“善于想象”,想象力丰富。

                                                                                -----爱伦坡莫格街凶杀案》

[英]托马斯·布朗爵士:瓮葬---人心离这类幽默感越来越远理性荒原的哲学

附:

Love

I love you not because of who you are,but because of who I am when I am with you.

No man or woman is worth your tears,and the one who is ,won’t make you cry.

The worst way to miss someone is to be sitting right beside them knowing you can’t have them.

Never frown,even when you are sad,because you never know who is falling in love with your smile.

To the world you may be one person,but to one person you may be the world.

Don’t waste your time on a man/woman,who isn’t willing to waste their time on you.

Just because someone doesn’t love you the way you want them to,doesn’t mean they don’t love you with all they have.

Don’t try to hard,the best things come when you least expect them to.

Maybe God wants us to meet a few wrong people before meeting the right one,so that when we finally meet the person,we will know how to be grateful.

Don’t cry because it is over,smile because it happened.

Life is a pure flame,and we live by an invisible sun within us.

-------Sir Thomas Browne

爱情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是因为我喜欢与你在一起时的感觉。

[英]托马斯·布朗爵士:瓮葬---人心离这类幽默感越来越远理性荒原的哲学

没有人值得你流泪,值得让你这么做的人不会让你哭泣。

失去某人,最糟糕的莫过于,他近在身旁,却犹如远在天边。

纵然伤心,也不要悉眉不展,因为你不知是谁会爱上你的笑容。

对于世界而言,你是一个人;但是对于某人,你是他的整个世界。

不要为那些不愿在你身上花费时间的人而浪费你的时间。

爱你的人如果没有按你所希望的方式爱你,那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全心全意地爱你。

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在遇到梦中人之前,上天也许会安排我们先遇到别人;在我们终于遇见心仪的人时,便应当心存感激。

不要因为结束而哭泣,微笑吧,为你的曾经拥有。

“生命是束纯净的火焰,我们依靠自己内心看不见的太阳而存在。”

--------托马斯.布朗爵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