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如海为什么会执意将年幼的女儿林黛玉送到外婆家?

 江山携手 2019-04-30

从情节上说,林黛玉进贾府,是整部《红楼梦》展开的基础。如果黛玉不跟宝玉邂逅,如果他们不是在无邪的伊甸园里生活,如果不是“一桌吃、一床睡”的青梅竹马,小说根本无法开展。

从情理上说,年迈的父亲执意把年纪的女儿送到外婆家,唯一的亲人从此分离,并且很可能是永别(关于这一点,我将另文论述),林如海是带着巨大的心理痛苦的。但他还是坚持这样做了。为什么?

林如海和妻子贾敏感情很好,否则不会在妻子逝世后“再无续室之意”。跟妻子感情好,想必对妻子的性格教养很满意,推而及之,对妻子的家庭环境也很满意。王夫人跟王熙凤说话,也曾提到过一句“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像个千金小姐的体统”。王夫人是没什么艺术鉴赏能力的,王家也不是贫寒之家,从她充满艳慕的“金尊玉贵”四个字,就可以看出贾敏当年的生活,必定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尊贵。而在当时社会,对女孩子没有吃苦、坚强、健康的训练,更没有挫折教育。“尊贵”二字,已经是对女孩子最好的环境要求了。

贾家的环境的确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从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贾府,也可见一斑。薛家在京也有“几处房舍”,也有别的亲戚,但一住进贾家,就不准备搬走。就连原来住的梨香院派作别的用途,薛家被搬到虽的地方,也在留在贾家。当然是因为贾家的环境好。薛蟠已经是个没指望的了,连宝钗再客气些,也说“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公开承认这个哥哥算不上数了。薛姨妈唯一的指望就在宝钗身上,当然要给她选择最好的环境。

贾家除了有三春这几个年纪相仿的女伴,有深宅大院花园亭台,还有日常与贵族女眷往来的机会。清虚观打醮一回,就有冯紫英将军、赵侍郎等远亲近友、世家相与,接二连三派了家人来送礼,这还只“不是什么正经斋事,不过闲逛逛”。而这些“世家相与”的往来,不管是佣仆差役,还是内眷过往,都代表着一个重要的交际圈子。在这个圈子里留了名,将来的择偶范围,就上了一个档次。

反之,我们再来看林家的生活环境。林如海侯爵之后,当朝探花,还专门请考中过科举的儒士贾雨村为黛玉开设家塾教学,“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但,林家“林庶不盛,子孙有限”、“没甚亲支嫡派”。黛玉没有年纪相仿的女伴,这对成长是很不利的。

夫人贾敏死后,林如海不准备再娶妻,但身边并不是没有女人。“虽有几房姬妾”。这些姬妾是何出身?是陪嫁丫头升为侍妾,还是家中世仆选作侧室,抑或朋友家的女奴赠为姬妾,也可能是风尘中人脱籍从良。无论她们文化如何,教养高低,品性优劣,显然都没办法跟贾敏相比。

“男主外,女主内”,林如海照管不到的地方,肯定是这些姬妾来关照黛玉。让女儿跟这些人在一起生活,即使不会像张爱玲《留情》中写的那样:“她从小跟着她父亲的老姨太太长大,结了婚又生活在夫家的姨太太群中,不知不觉养成了老法长三堂子那一路的娇媚”,也难以培养高贵尊雅的气质品格。

还有一点,林如海“念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一年后贾敏去世,办完丧事黛玉进京。也就是说林如海到扬州做御史时间不长,按一般规矩还得继续做几年,然后升迁转任,也未必回得了京师。虽然在明清时代,淮扬已经繁华异常,但从尊贵的角度比较,根本不及京师。让林黛玉到京师去生活,对她的前途未来是有好处的。

“父母爱子女,必为之计深远”,春秋时代的中国人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林如海这个读明理的探花郎又怎么会不明白?他忍着心痛,把女儿送到千里之外,就是为了给女儿一个更好的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