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文化报

 华山论剑802 2019-05-01

    王晋军

    我当记者屈指算来,从一九八二年至今,已有二十八个年头了。多少次在外采访,都曾与翡翠玉器“擦身而过”,始终未能很好地“亲密接触”一番。往事沧桑,这大概也算是人生一大憾事吧?

    尽管如此,我对翡翠玉器的知识也并未贫乏到“零”的程度。

    早年,我爱读诗写诗,《诗经》中就有不少关于宝玉石的吟咏。如“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桃李,报之以琼瑶”,这里的“琼琚”与“琼瑶”,指的就是珍贵的玉器。

    曹植在《美女篇》中有“玉帛不时安”之句,这里的“玉”与“帛”一起为古代行聘之礼。《西洲曲》中的“垂手明如玉”,则是以玉来形容手的白净程度。

    到了唐宋明清,我国的宝玉石文化跃至高峰,灿若繁星的诗歌辞赋里出现了大量有关宝玉石的佳词绝句。王之涣在《凉州词》里吟哦“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在同名词里咏叹“葡萄美酒夜光杯”,李商隐在《锦瑟》里感慨“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而李白以“明月珠”比喻贤能,辛弃疾则以“玉漏超超”形容时间的悠悠漫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到了《红楼梦》里,一块神奇的“通灵宝玉”蕴涵了多少悲欢离合,多少诗情画意!其中“珍珠如土金如铁”“白玉为常金作马”“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真正是达到中国宝玉石诗词的极致境界!

    可以说,翡翠玉器特殊与独有的品质早就根植于国人崇玉爱玉的心灵深处,玉是美好、尊贵、品质、坚贞、不朽的形象代名词。“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人们在拥有翡翠玉器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

    当我详细得知世界上优质翡翠玉石产于缅甸,是一九八六年在南疆执行完战地采访任务之后返回昆明的长途汽车上。那是一位专做翡翠玉器生意的老者,他邻我而坐,此方面知识颇丰富,聊起来如数家珍,精彩纷呈,算是为我“恶补”了一回这方面知识的欠缺。

    传说十三世纪初,云南一位盐商从缅甸驮了一块大石头回国,这块晶莹剔透的绿石头一下子征服了爱玉的中国人。这块石头其实就是翡翠,因其色泽艳丽、质地滋润、韧性较强、硬度颇高,因而在玉石家族中被称为“硬玉”,又称“玉中之王”。

    十八世纪初,随着开采技术的日趋进步,翡翠才开始真正大量进入中国云南,并与其他玉石一起构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玉器文化。明代,缅甸翡翠在中国崭露头角;清代,翡翠受到乾隆皇帝的大力推崇和慈禧太后的百般癖爱,得到“皇家玉”的钦称,由此使得翡翠身价百倍,成为玉中极品“大哥大”。

    进入二十世纪下半叶以后,翡翠已与普通大众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它不仅是人们心目中一种美丽无比会说话的石头,而且带有一种神秘的信仰和寄托,人们喜玉、爱玉、玩玉,正所谓“君子无故,玉不离身”,佩玉藏玉成了一种现代时尚。

    一九九六年夏,我在香港采写有关香港回归的长篇纪实文学,与一位收藏家有过一段难忘的交往,他使我对翡翠的价值与收藏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由于翡翠的储量“太有限”了,据史载,从清末到一九四九年,“玉中之王”翡翠价格上涨了两百多倍,高档翠玉最甚。在香港市场上,十来万港元一件是“洒洒水”小意思,几百万港元甚至上千万港元一件珍品在拍卖行一拍就出并不稀罕。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翡翠上涨千倍不止。一时间,所有翡翠商都忙于找货,供不应求的局面让玉人们昼夜赶工。翡翠原料价格大幅上扬,高档原料日见稀缺,矿主奇货可居不急卖,众多“玉迷”被迫发出“面粉比面包贵”的感叹,真正是“高处不胜寒”啊!

    让我颇感欣慰的是,在我的心灵深处,已经深深地打上东方美玉的烙印;在我所有的情缘中,翡翠情缘最能让我明白“什么是美,美是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