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小草的风格是流美?

 尘封的雨 2019-05-01

又是一个智障的问题是吗?可能小编的脑子又被门挤了一次。但是当今学二王的调调很大一部分就是这种。

前几天看了微信上的青年书家临摹的《十七帖》,脑海里立马就出现了《桃花扇》《牡丹亭》里咿咿呀呀男主的形象,像王羲之堂堂右将军,怎么能和手无缚鸡之力的才子审美相同呢?!

说到这里,需要提一提索靖,同样是将军书法家,索靖的字被后人评为“铁画银钩”,在方寸之间,如何展现此等力量?这些细笔画的小字产生雄强的视觉美感,和当下人展大书写追求的雄强哪个更动人?

王羲之的字具备这种要素,细笔画表现出更大的力量,圆厚,有张力。

对于各种纷至沓来的学术观点,我喜欢用手、眼、脑去分析分析试试,纯搞理论研究的我基本不看,写字好的出自实践的内容是要学习的,《书谱》是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法理论书籍,推荐。

最近对王羲之小草做了一点研究,从几个小的点说明一下。

这个“也”字出自王羲之的《荀侯帖》,通过对刻本分析,试写。

有三点是魏晋法的核心,1.笔笔换面。2.中锋行笔。3.立峰万毫齐立。推荐大家到墨池听梁春老师《笔法与笔性》的课,具体方法有详尽说明。

如果能做到这三点,细笔画写出雄强的感觉不是很难。

王羲之《一朝帖》临习。和原帖有出入,我重点强调一笔之间的粗细变化。

书圣的字潇洒自如,信手拈来,这点太难临了!

这是《瞻近帖》里的字,根据三笔三迹橘逸勢写的“几”字写法,把动作放大,还原书写性。

我写的势丢了,总是顾此失彼。

从这个响拓本中,你发现了什么奥秘吗?

再看另一个更明显的:

字的轮廓线上总有些小圆点,这是响拓的第一步,透过纸做上标记。所以,虽然古人技术高超,几可乱真,但是手写的速度之变是很难做出来的,这要靠你的想象力。

古人能把王字里的苍茫感拓出来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木刻版是无法做到的,这也是出现流美之风的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笔法与笔性。

不知道我这样写能说清楚不?

针对这个问题也和朋友探讨过,其中李某某说:书法是一辈子的事,但是现在出名要趁早,四十岁正好是学习的黄金时段,可这些小有所成的书家整天忙着混迹江湖,不能静心长进自然缓慢。功成名就带来名利财色,你在消费她们,它们也在消费你的生命。等有一天意识到在淘汰的边缘,想认真再学的时候,发现满手油腻,无法洗掉,呜呼哀哉!

有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