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人艺三个版本《茶馆》(全剧)

 老鄧子 2019-05-01

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在老北京城的老裕泰茶馆。

第一幕,背景是清末戊戌变法之后。那时候,政治腐败,国弱民贫,洋货和鸦片占据市场,知识分子有的主张改良,有的想办实业;得势的太监要娶老婆,乡下的农民卖儿卖女;想维新的被砍了头,信洋教的腰杆倍儿硬;特务横行,老百姓动辄获咎,以至于掌柜的王利发在茶馆里张贴起了“莫谈国事”。

第二幕,已经到了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列强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分一杯羹;爱国学生号召大家内除国贼,外御列强。八面玲珑的王掌柜在残兵流寇、地痞特务的骚扰压榨下坚持改良,苦苦支撑着“老裕泰”茶馆。

第三幕,北京城被日寇霸占了八年以后,老百姓好不容易盼到了胜利,可是又来了国民党和美国兵,政治空前黑暗,王掌柜的日子愈加艰难。他的改良梦最终也没能救得了“老裕泰”,他自己也被逼上了吊……

北京人艺1979版《茶馆》

北京人艺1992年《茶馆》全剧视频

北京人艺2005年版《茶馆》全剧视频

为纪念老舍诞辰120周年,北京人艺2月23日至3月5日再次在首都剧场上演话剧《茶馆》。

《茶馆》分三幕,以老北京裕泰茶馆的衰败为背景,以茶馆掌柜王利发为线索,展现了戊戌变法后、军阀混战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的社会变化,用老舍自己的话说,要表达“葬送三个时代的目的”。

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人来带动情节的发展,散点透视的“人物展览式”结构,开创了中国话剧文学的先河,且语言具有浓郁的北京味,对《小井胡同》《天下第一楼》等后世名剧有着明显的影响。

焦菊隐、夏淳导演的《茶馆》1956年3月29日首次被北京人艺搬上舞台。首演半个多世纪以来,《茶馆》已成为北京人艺的“看家戏”,也是中国目前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1980年《茶馆》应邀赴西德、法国、瑞士等国访问演出,这是中国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之后该话剧多次赴国外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演出。

作为北京人艺的保留剧目,《茶馆》曾多年被安排在春节后上演。对演出市场而言,这本是淡季,但《茶馆》总可以让淡季不淡。近年来,《茶馆》无论在什么时间上演,都是一票难求。

北京人艺负责人说,在老舍诞辰120周年再次上演《茶馆》,是北京人艺对老舍文学精神和京味儿话剧的延续和发扬,有着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