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当宗传混元四手-玉环桩修炼之我见:放下执着,始见真功

 九天凌霄阁 2019-05-01

玉环桩是武当宗传的混元四手,又被称之为太极四手。此四手分别为“掤捋挤按”四正手,“采挒肘靠”四化势,加上前(进)后(退)左(顾)右(盼)是为身姿步法(按传统而言,此为两势,而非四势也),以及定、中、守之三势心法,合为十三势矣。此为正宗所传,社会上以十三个动作为十三势,实是大误。

太极拳起源于十三势,所以在武当宗传脉承里,多要求以玉环桩为基础,练好了再进修太极拳,如此效果更佳。玉环桩已经传到社会上有30多年了,在传承过程中,对很多人的健康锻炼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当然也是因为泛传之故,众多学习者的基础和学识各有不同,难免对玉环桩的修炼,产生不同的理解,这里仅就我个人习练多年玉环桩的心得、体会叙说一二,以供诸同道参考,借鉴。

玉环桩一法有共八个势子,但是究其根本,其实只有六个动作。其中的“二仪呈象”通过两手和双足的分立,使体内气机产生分化,一气分为阴阳,是从无极到太极的过程,而其后的所有行功莫不是此阴阳二气的运化矣。另一个势子“隐现虚灵”则是在练功的时候要体会动作之间的转换,要有欲前则先后,欲左则先右的味道。

在这种前后相激,左右互荡的情况下,体内的气机就会产生震动,正是拳经中所言的“气宜鼓荡”也。“二仪呈象”和“隐现虚灵”这两个动作全程隐含在玉环桩其它动作之中,从而使每个式子都有着这种阴阳的互化,气机的震动,从而实现真元之气的壮大。

玉环桩的习练应该是建立在小炼形和元明八式的基础上,要不然在习练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疑惑和不解,比如当年我总是会想:在“金风返真”的时候,身体的方向是正对着前方还是稍微偏一点?“金顶沉锋”下蹲时重心放在哪,此时身体应该面向哪里?自己的动作对不对等等……在练的时候老是在想这些问题,心神已经乱了,怎么可能安下心来练功?

除此之外,以前我经常会有着图表现,想快成的心理,当时听人说想出功夫就得练大架,然后就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步子本来自然迈出只有半米的,硬是要迈出一米;然后又拼命深蹲,就把身体内的气机全给扰乱了,给中断了。

玉环桩有抱球的动作,记得当年听老师说等体内的气足了后,手中抱的球就会越来越大。有了这个意识后,再加上经络不通,真气不能内敛,手容易发掤劲,于是我练的时候,手中抱的球就会抱得很大,如此一来,气机就散了,怎么也练不出功夫。

以前的我正是因为犯了这些错误,导致功夫一直没有长进。直到近年来,随着年纪的增长,心性开始沉淀,慢慢地明白,身体是自己的,功夫也是自己的,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于是沉下心来修炼。“心不动,气自圆”,心安下来了,元气慢慢地开始恢复,练功的时候,气推形动,这时才发现当年的疑惑都不是问题,形体顺着身体中的运动就是了。

其中最大的一个感悟就是自然地开始把球给抱小了,从“予注中元”开始,到“水撞金轮”,再到“金风返真”,这个球一抱小,感觉就来了,体内的气机马上明显的收敛入内。这气机,刚开始收敛时感觉不如抱大球时有力,可是练了一段时间后,体内的真气化为内力后,气推形动,就发现练功时神意真正能进入有意无意之间。原来抱大球时,其实是用后天的意识去推动形体运动的, 练出来的始终是浮力,这也是为什么始终不能内炼的原因。

但是球一抱小,气机内敛,这时推动形体的就是内力了。而且手中的球体感觉也日渐开始明显,这样一来,功中的感受就越来越深。行功至此才明白老师当年所说的练玉环桩为什么要“唯唯诺诺”,练功时自然有弯腰驼背之感受,不复以前的“神勇状”,当然这种感受是自然而然出现,不假人为意识。

当然外人看来,如今的我练习功夫之时,并不好看。手指都是弯曲的,都伸不直,身姿看起来也是畏畏缩缩的,有点弯腰驼背的样子。可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体会真气的内敛潜行,双手之间才有真实的球感。不仅仅是双掌相对抱球时有球感,双手分开时也有球在手中。

如今我练习玉环桩,再也不管功架的高低,快慢,大小,也不管有力无力,心意放空,全凭体内真气推动,至此终明白当年师父所传授功法时的很多作为。李师当年传授功法,并不像社会上的那样,手把手的讲解得很细,多只是把动作姿势讲个大概,然后就让你就去练。当时并不理解,总有好多疑惑想不清楚。

如今思之,这是自己没有练到位之故。当体内有真力出现后,自然是一教就会,一练就有,内力自然会帮你矫正形体,动作自然标准,规范,不用多说。但是如果身体内没有料,怎么教你都不会明白。此正是宗传之法:“大道授人规矩,不授人以技巧也”。

修行至今,因生性疏懒,没有功夫,因见一些同道走在我以前走过的错误的路上,特意写此文以供借鉴,如能有所帮助,则是幸事矣。

如喜欢此文,敬请关注,收藏,点赞,评论!

武当太乙铁松派代14代传人

武当先天太极拳代19代传人 凌霄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