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在罗丹博物馆看梅普尔索普

 太行森林 2019-05-01

罗丹博物馆位于巴黎的梵伦纳街,1727年至1737年间建造,曾是金融家、公爵、元帅、红衣主教的宅邸。1905年开始,让·考克多、马蒂斯、伊莎多拉·邓肯、里尔克、罗丹等文艺界名人先后租住在此。1911年,这块地产出售给了政府。

1916年,法国国民议会投票通过法令,接受罗丹捐赠所有的石膏、大理石、青铜、石塑作品和画作,以及他收集的古董藏品,将宅邸及花园命名为罗丹博物馆,1919年正式揭幕开放,1926年被列为国家历史古迹。

2014年9月,我在罗丹博物馆的礼拜堂观看了《梅普尔索普和罗丹》展览。礼拜堂前的花园里,就矗立着著名的“思想者”。

罗伯特·梅普尔索普的照片,和奥古斯特·罗丹的雕塑穿插并置着,建构了颇具意味的的对话。

考察大师相近主题的线索,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从这个角度解读梅普尔索普的摄影作品是充满想象力的,同时,这样去观赏罗丹的雕塑作品也会回味悠长,展览思路别出心裁。在这之前,大皇宫已经有超过两百幅的梅普尔索普原作展出过了,我不认为这是巧合。

我们耳熟能详,自以为比较了解的摄影师和艺术家,欧美一直在用宽广的视野,用开放的视角,孜孜不倦,不断重新去认识,重新去勘探,重新去阐述,这样的工作非常有意义。

毋庸置疑,罗丹雕塑作品中洋溢着的“人之觉醒”,对梅普尔索普有精神上的感召力,而具体到创作主题、对象和方法,罗丹显然也对梅普尔索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鉴于梅普尔索普摄影作品的“特色”,也由于众所周知的尺度关系,这里不能够呈现更多、更直接的我在现场拍摄的图片。

尽管这样,我所看见的,归根到底就是富有远见卓识,让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充分运用各种媒介和场合,涤故更新,继续响亮,继续发光,一代又一代成其所是,深入人心。某种程度上,摄影师和艺术家的纪念碑,作品价值的参照和判断标准,历史的谱写,因此强势造就。要紧的是,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些名字依然有着强大吸引力,在研究和话语的支撑下,在令人赞叹的硬件和资金的协助下,遒劲,鲜活,细致,与时俱进,产生持久的作用。

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梳理摄影师和艺术家的脉络过程,他的出身、教育和工作背景,观念形成的关键节点,信仰从何而来,有怎样具体变化,为什么会有变化,风格受谁影响,又有怎样的转折和发展过程,其中哪些方面值得后人发扬光大,有没有新的探讨余地和延伸空间?

那就必须沉下心来,脚踏实地,不懈努力,着力于现在,放眼于未来,认真对待前辈的遗产,想方设法激活它们,演变成丰富的能量和多元的启迪,要知道,艺术史的坐标并非单一。

我踏入摄影界已十多年

干三件事:评论、策展、出版

公号是新领域,是理想的分享平台

一如既往,努力做好

姜sir影

点击关注我

共享摄影新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