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这是一首咏春草的“绝调”,借春草抒离别之意,摄“春草之魂”!

 文化点心铺 2019-05-01

本文参加了【诗韵中国】有奖征文活动

不知何时,“伤春悲秋”似乎成了文人的专用名词。对此,很多人无法理解。秋天叶落,草木凋零,一片肃杀之象,人非草木,情绪上自然会受到外界自然变化的影响,所以也就难免会感到伤怀失落。可是,到了春天,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到处都是一片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色,人的心情应该是愉悦的,欣喜的,快乐的。然而在很多文人的笔下,春天也是容易伤感的。因为越是美好的东西,人们就越是无限怜惜,越是害怕它消失。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里,文人们更多的是伤春。

那么春草了?依旧是的。在很多伤春的诗词作品里,文人们都会伤“春草”。春来芳草绿,能不忆王孙?今天,笔者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少年游》。关于这首词,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曾将其评为“咏春草绝调”,能摄春草之魂!与其他伤春的作品一样,这首词也是借春草抒离别之意。

少年游 欧阳修(北宋)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词的上阕,写的是主人公凭栏远眺时的感受。在古人的很多作品里,凭栏远眺似乎是个经常出现的动作,而且这个动作出现的时候,也必定与“思念”“抒怀”“家国之思”有关。这首词里,作者抒发的是一种离别相思之意;在下阙中,作者又借用了很多与离别相思有关的典故,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相思之意。

阑干十二独凭春”,一开头,作者就点明了离别的季节“春季“,而“独”字写出了孤独一人。春日来临,却是独身一人。独身一个人,却还登上高楼。“阑干十二”和“凭”字表示词人为了寻觅春色,拍遍了十二阑干。辛弃疾有诗云“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拍遍了十二阑干,心情何等焦急啊!只是不知道是在寻觅春色了,还是在等待什么人呢?

晴碧远连云”是词人登上高楼后所见之色,“晴碧”正是所见草之颜色。在江淹的《别赋》中有“春草碧色”,所以在文人眼中,春草的碧色是与春天最配的颜色。由此看来,作者登楼时的天气肯定是很好的,这样草的颜色才会是“碧色”;“远连天”,碧草连天,也是登高眺望所见。

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这里的“千里万里”是紧接着“晴碧远连天”而来的,指的是碧草千里万里。这碧草万里,却尽是二三月行色匆匆的人苦楚的脸色。二月三月恰恰是这早春之景,和开头的“独凭春”是相应的。幽幽碧草,恰恰给天涯游子增添了一份离别的哀愁。

下阙,“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用了很多典故;“谢家池上”值得是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借他人之诗而生自己之情,这是古人作词时常用的手法。在这里,作者是要借谢灵运的诗句抒自己的“吟魄”;“江淹浦赋”是指江淹作《别赋》描摹各种类型的离别情态,里面又有直接描写春草的“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句意。

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一句中,“那堪”是不能忍受之意。不能忍受什么了?黄昏中的疏雨?还是日落黄昏的黯淡?这些景色将立别人的愁苦又重重地加深了。那么在这样一个雨天,越是忧伤,就会越思念那个远行在外地人。“忆王孙”在唐人诗作中也是经常出现的意向,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离别》中“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在古代的很多诗词歌赋作品里,“春草”已经成为词人们表达离别相思之意的标配。在欧阳修的这首词里,作者直接写“春草”的虽然只有一句,但是却能摄“春草之魂”。在宋词由婉约到豪放的发展过程中,欧阳修是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这一点,在这首词中体现最深。而且,此词境界辽远阔大,语言质朴清新,与一般描写离别相思之苦的婉约词已有很大区别。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