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跟团队同事辣妈菲比聊天,她一脸严肃地说: Grace,你知道吗?以前我特别担心有了孩子之后,生活会来个360°大转弯;但事实上,我家豆豆一直都特别乖,我出差的时候直接把他丢给婆婆,他也不会作天作地,自己就能陪自己玩,完全不用操心分离焦虑什么的,一直等到我回来接他也不见他哭。你是不是觉得孩子这么好带,大人该多省心……可我却怎么都高兴不起来,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听到这,我问菲比,“是不是现在反而更羡慕别人家孩子,三秒离不开妈妈呢?” 菲比听到这,眼睛一亮: 对啊!你怎么知道?豆豆才3岁,可是很少看他会像其他孩子一样哭着问,“妈妈去哪了?’”、“我要和妈妈一起睡。”……Grace,我虽然没有太多时间陪孩子,但是 和孩子的关系比你想象的糟糕解答菲比的疑惑之前,我让她对照下面这个清单,做了一个简单的测试:
这是母婴安全依恋关系的自测清单。结果菲比一做完,自己就发现了问题: 我家豆豆跟我一点都不亲;我出门,他不会哭闹,给他玩具他自己就在那玩;我回家,他不会跑来粘我,也不会对我发脾气; 孩子很「乖」是好事?听完菲比的故事,我给她解释了一下母婴依恋的4种类型,豆豆的明显属于回避型依恋关系。 我在之前也分享过,母婴依恋共4种类型,每个类型中的孩子的表现方式都不同: 安全型依恋:宝宝在你离开时会哭,或抱着你撒娇;在你回来后无所顾忌地表达自我、开心地抱着你、肆无忌惮地撒娇、哭闹。 回避型依恋:宝宝看起来并不关心你的离开,在你回来之后也不会主动靠近,感觉像被伤透了心对你已不抱期望。 拒绝型依恋:宝宝对你的离开很在意,但当你回来时他又拒绝你靠近,并对你很生气,不容易被安抚。 混乱型依恋:对宝宝来说是最糟糕的。你回来抱起他,他不开心,你安慰他,他可能会对你冷冰冰,因为他们成了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矛盾宝宝。 以上4种依恋关系中,除了安全依恋,剩余的依恋关系我们统称为「不安全依恋」; 而回避型依恋的孩子,最容易被家长误以为很好带、很乖。但事实上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回避型跟焦虑型孩子在妈妈离开时候的心跳与血压是一样高。」 也就是说,两种孩子在妈妈离开的时候,内心是一样焦虑难过,区别在于,回避型宝宝更“善于”伪装、压抑自己,所以家长并不容易察觉。 三岁定终生,出生后前3个月很重要!出生前三个月经常被拥抱的婴儿,在一岁的时候比较不粘人,更容易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关系; 遇到不安全型依附关系的宝宝,我都建议妈妈们多观察孩子的需求,敏感地察觉孩子的一举一动。 只要在婴儿三个月内多认识孩子,多猜猜他们在想什么,尽量去满足宝宝,那么在一岁的时候,宝宝的哭闹会更少、表情会更多、也会发出更多的声音! 对于宝宝来说,婴儿时期与妈妈的依恋关系,甚至可以一直延续到孩子成年之后的各个方面: 1、拥有安全感,探索欲更强 安全型孩子的学习动力更高、更勇于探索、不怕挫折。 2、学业更顺利 安全型的儿童的学业更顺利,也表现出勇于探索、主动学习的热情;而焦虑型和回避型的孩子竟然有八分之七的孩子存在有学习问题,如不能顺利毕业、或有学习障碍等。 3、人际关系更和谐 安全型儿童,与同伴关系良好、招人喜爱;而非安全型儿童可能存在与同伴的交往困难,表现出攻击性,或退缩等行为。 4、婚恋观、择偶观 婴儿时期不同依恋型的孩子也会影响成人之后的亲密关系,也就是说,孩子长大成人之后选择伴侣或是跟爱人、后代的相处方式竟然延续了他们小时候的方式。 俗话说“三岁看大”,三岁之前跟孩子建立起安全关系对孩子影响非常大;孩子有了安全感,是发展出更自信等美好品格的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