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认为,高贵的气质是靠钱堆出来的,事实上并非如此。一身珠光宝气、指颐气使的人并不一定被认为高贵,反而可能被称为“暴发户”;而娇生惯养的做作女孩也并没让人觉得高贵,反而总被怀疑有“公主病”。 能培养出气质高贵的孩子,这样的家庭教育拥有许多特质,而这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高尚、沉稳、自尊、自爱的性格气质,跟钱的关系真的不大。 父母的言传身教,给了孩子处变不惊的高贵气质记得老电影《茜茜公主》中,皇太后对王子选择茜茜公主为妃并不满意,说了一些“不中听”的告诫。 顺理成章的,陷入热恋的王子应该反唇相讥、大发雷霆甚至摔门而出,可是他没有。气质高贵的王子彬彬有礼的告诉母亲,自己多么希望得到母亲的祝福,多么不想违背母亲的意愿;而母亲也因为他的诚恳软化了。 笔者第一次认识“高贵气质”大概就是在看了这部电影的时候,处变不惊、永远保持稳定的情绪和沟通的态度,这大概就是气质高贵与气质普通的最根本差异。 可以想象,如果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动不动就骂“笨蛋”、“窝囊废”、“懒骨头”,这个孩子在自己跟人沟通的时候,怎么可能彬彬有礼?如果父母在孩子小时候生活在指责、打骂中,孩子未来跟别人的沟通是否也会如此? 为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父母一定不能对孩子进行言语上的人身攻击,更不能“挥动拳头”。要培养出孩子的高贵气质,就得在跟孩子的日常沟通中作出“情绪稳定”的榜样,这样才能教会孩子用“沟通”而非通过吵架、发火来处理麻烦事儿。 2岁前的“一哭就抱”,给了孩子温和、宽容的高贵气质拥有高贵气质的孩子一定都是情绪稳定的孩子,很难想象一个气质高贵的孩子遇到一点事情就情绪失控大吼大叫或者自哀自怨,而这样沉稳的气质和性格却不是成年后养成的,而是源于孩子2岁前的“一哭就抱”。 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对幼儿教育有深刻的研究,她建议如果家里希望能够培养出一个有高贵气质的孩子,在孩子2岁以前得做到“一哭就抱”! 这听上去像是个“反常识”的建议,生老大的时候,妈妈总是告诉我别一哭就抱,抱成习惯就放不下了。前些年欧美风靡一时的“哭声免疫法”,更是要求“哭了不抱,不哭才抱”,让宝宝知道,哭泣带不来父母的拥抱。 但是,这样育儿方式带来的后果是可怕的,因为这样养大的孩子会天生缺乏安全感,造成自卑、暴躁等等心理问题。而“哭声免疫法”创始人自己的两个孩子,如今一个长期流浪在外,一个已经自杀身亡。 2岁前一哭就抱,孩子才能知道,父母随时都在身边保护她,生命最初的安全感正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正是有了这样的安全感,孩子才能拥有更稳定的情绪,宽容的性格,这些正是高贵气质的基础。 父母的放手,给孩子“负责任”的高贵气质拥有高贵气质的孩子,可能天真、淘气却永远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就像《罗马假日》中奥黛丽赫本扮演的公主,为了试试普通人的生活而“溜走”,却为了责任回到自己的“岗位”。 而这样的“责任感”一定不是管出来的,而是“放手”放出来的。许多孩子从小就被父母管着,每天穿什么衣服、几点起床、上哪些兴趣班、学什么专业,甚至娶哪个姑娘!一旦不按照父母的要求来,就无可避免一场风波。 有些孩子写作业永远磨磨蹭蹭,有些早上总是不起床,那是因为所有的责任被家长背在身上,从没让孩子自己承担。如果家长不去看着,孩子是不是就一定“堕落”了? 事实并非如此,当孩子迟到一两次,感受到“不舒服”;当孩子因为没写完作业,在学校受到批评;当然还需要家长的一点点引导,孩子会自己找到正确的方向,了解“责任”的意义。 拥有高贵气质的孩子,在责任面前不会逃跑、不会推脱,他们的坚定和勇气正是高贵气质的一部分,而这些气质是需要从小练习的。练习的方法就是父母“放手”,让孩子独立的面对责任和挑战。 气质高贵的孩子不一定美貌出众、帅气无双,却总会显得与众不同;不一定是学霸才女、过目不忘,却一定平和宽容;可能不是“富二代”,可能家境平平,但一定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 而能够培养高贵气质的家庭教育,并不是烧钱的各种学习班和形体训练,而是让孩子拥有自内而外的气场,那是稳定的心理、温和宽容的性格和负责任的态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