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学生期望太高还是教育制度已经到了改革的终点了?
小磊是一名石家庄信息工程学院会计系的应届毕业生,他很早就来到了人才市场,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来了,他感叹人才市场里面只收已经有经验的职场人。 小磊转身来到中介招聘所,这里已经是人满为患,都是还在找工作的大学生, 他们的目光一致的在写满了文员,销售,服务员的海报上急切的寻找,似乎想抓住什么。 据了解小磊所在的信息工程专业学院是高等专科院校,会计系的毕业人数是1600名, 小磊透露,全班的同学中只有4-5人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其他同学大多在做服务员,促销员,文员这类工作。
这与同学们在进入学校时踌躇满志不同的是,学生们情绪一再低落, 求职定位也直线降低,他们已经非常愿意去做网管,商场促销员。薪资也只需求能有饭吃有房住就行。 可以看出大学生们已经是最新低欲望群体了,低欲望所带来的就是创造力的丢失,这其实是非常值得深思的一件事。 
在另一所二类本科学校的老师坦言:除了有一些人考取了研究生,其他大部分毕业生都去做了服务员,销售,甚至保安的也不在少数,这些职业已经日趋成为该校毕业生所去的主要途径。 就业岗位的竞争力度日渐激烈,学生就业以及成为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共同难题。 学生辛辛苦苦考上大学,毕业之后只想获得一份体面一些的工作,这个梦想,我想对于读了这么多年书的学子来说,一点都不奢侈的。 在一些地方大学生去当工人,去卖肉,扫大街已经是毕业生们就业的大方向。 在就业问题上遭受的冲击,确实会让如今的大学生们丧失追求与欲望,可能成为紧跟日本低欲望年轻人的中国式新代低欲望人群。 而且这个人群无论是对于社会还是对于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接班人,他们失去创造力对于国家的进步也是有非常大的影响。 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咨询公司,发布料2009年毕业生签约率,调查结果。本科生签约率是38%,大专生是36%其实与以往本科生签约率相比,都呈现为下降。 在如此压力下以往一些热门的岗位变的更加抢手,并且一些并不看好的岗位,也出现了空前的吹捧。 激烈竞争下,大学生们的期望薪资直线调低,现在百分之60的毕业生,能接受底薪为2000-3000元。 而且还有百分之30的学生表示,完全可以接受2000一下薪酬。 可事实上中国大学生人群日渐增多,但只占人口比例的6%和西方国家相比,根本谈不上过剩。 
大学校园一直被看成精英的摇篮,可实际上教学水平一再缩水,完全脱离社会的教育成为了提前的养老所。 就以大学生能力水平,与以往相比无论从质量还是心理都是呈现下滑,无疑的已经偏离精英的范畴。 政府在面对这个难题也推出了各项政策以及补贴,从提供的岗位和补贴来看,扶持力度可以说是往年之最。 要改变就业的现状,从根本还是要进行教育体系的改革,让高校的供应与社会的需求形成良性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