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论断他人,无论是真心,还是假意, 很多时候这些言论都化成利剑,刺进了对方的心灵深处。 别人无车无房,你说他穷没本事; 别人作息规律,生活简单,你说人家单调乏味没情趣。 知人识人,已经不容易,更难的是,在知人之后, 管好自己的嘴,不要对他人的生活妄加评论。 《诗经》:「人之多言,亦可畏也。」长辈喜欢干涉晚辈的生活,这已经够让人心烦了,更让人头疼的是陌生人的七嘴八舌,由其实现今网路世代,稍一不慎就害无辜当事人变成全民公敌了。 法庭的判决有根有据,惩罚有具体做法,惩罚完了也就完了。 但喜好论人是非的人,总爱将人置于虚拟的道德法庭之上,这种折磨更是日夜不停煎熬,只得知对方的一点信息,无论认不认识,便以自己主观的想法度人,高调地高谈阔论,这在网路世代中似乎已是很稀鬆平常的事。 我们不可能深入他人心裡,窥探别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那样作为…。 我们主观的想法与论断,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当事人,其实都没有立场置喙半句。 青年作家蒋方舟描述过自己一段经歷:某届鲁迅文学奖得主引发了争议,有记者打电话问她对此的看法。蒋方舟说没读过对方的诗歌,于是记者马上给她念了一首诗,然后又再询问她的意见。蒋方舟无奈地说:「仅凭一首诗,我不知道该怎么看」,网路世代,充满浮夸,我们连想要保持沉默都很难。 《论语》:「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在他人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自己的影子,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是是非非,虽然心知肚明,并不需要去拆穿,免得对方难堪尴尬,也避免自己显得咄咄逼人。有道是「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我们实在没有必要与这般是非之人搅和其中,溅湿自己。 《孟子公孙丑》:「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是希望大家要隐恶扬善,好的事情可以多做多说,不好的事就不要再去嚼舌根乱散佈造口业了。 鲁迅文章所剖析的经常是自己,他说「没有一句骂人的话,不能套用在自己身上」。 如果没有勇气剖析自己,我们对他人随口说出的评论,只会伤人也不利己,最后就是昭彰臭名反馈于己。因此,我们应当要「知人而不评人」,留给他人几分余地,既慈悲他人,也成就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