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嵩山

 lkdz 2019-05-02

  站在亚欧大陆来看,群龙聚首于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大秦岭是中华龙脉,嵩山-伏牛山是“龙尾”,是伸进中原的大秦岭,是三千里大秦岭演奏的华美乐章,也是光彩夺目的中原灯塔。站在中原大地来看,嵩山-伏牛山是从华北平原崛起的中华脊梁,是昆仑山-大秦岭的起脉,也是中华龙脉的“龙首”。

  大秦岭主脊沿着大商山(蟒岭)向东,延伸出四大板块:熊耳山、伏牛山(狭义)、外方山和嵩山。这“四大板块”合起来,即是广义的伏牛山:嵩山-伏牛。嵩山-伏牛是大秦岭的一个特殊地理单元,是黄河、长江、淮河的分水岭。秦岭-淮河一线,构成完整的中国南北分界线。

  熊耳山与大商山之蟒岭相连接,因《水经注》“双峰竞秀,望井铭耳”而得名。熊耳山从卢氏县起步,向东北方向凸起,绵延至栾川、洛宁、嵩县、宜阳、伊川境内,是黄河流域之洛河、伊河与长江流域之老鹳河的分水岭。熊耳山南连伏牛山(狭义),隔洛河北望崤山,隔伊河东望外方山和嵩山。熊耳山三大高峰:洛宁县全宝山(2103.2米),嵩县鹰嘴山(1859.6米),宜阳县花果山(1831.8米)。

  “熊山不墨千秋画,白云积雪映仙境。”全宝山森林葱郁,秀丽清幽,遍布奇峰、异石、曲溪、飞瀑、玉雾、地下河。林中多漆树,布满倒“人”字刀痕,树与树之间扎有简易爬梯。漆树用生命之琼浆妆扮人类生活,宁愿栉风沐雨,那怕是遍体鳞伤。登上熊耳主峰全宝山,既有“举头红日近”、“ 一览众山小”的豪气,又有“俯下指高鸟,两耳狮子峰闻惊风”的意境。熊耳山道教文化可追溯至唐,兴盛时期道士上百。熊耳山与武当山渊源极深,相传祖师在此修道成仙,之后辗转武当山。

  熊耳山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2004年河南省政府批准,在洛宁、宜阳、嵩县、栾川四县交界的熊耳山主脊两侧,以全宝山、故县、三官庙、宜阳、陶村、王莽寨、大坪7个林场森林资源为基础,构建了熊耳山自然保护区,面积32524.6公顷。保护区内植物151科680属1895种,分布乔木33科150属400种,灌木21科60属210种,草本74科408属1120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8种,三级保护植物l8种,省级保护植物21种。动物6纲44目226科527属20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3种,二级保护22种,省级保护20种。

  伊河是洛河的一大支流,也是一条具有重要生态与文化意义的河流。伊河发源于熊耳山南麓(栾川县陶湾镇),穿流于伏牛山四大板块:熊耳山、伏牛山、外方山、嵩山之间,流经栾川、嵩县、伊川后,穿伊阙而北出,至偃师与洛水汇合。伊河与洛河汇合后,称伊洛河。西方历史学家称“伊洛文明”是“东方的两河文明”。

  伊阙-龙门,洛阳之南大门。在此,香山与龙门山对峙,伊水中流,恰如天然门阙,自古称之伊阙。伊阙是京师洛阳沿汝河南下北上的必经之路。东汉时,始设伊阙关,为洛阳八关之一。公元前293年,爆发“伊阙之战”。秦将白起率军与韩、魏、东周联军对峙伊阙,秦军全歼联军24万,俘公孙喜,攻占伊阙,夺取五城。韩国精锐损失殆尽,秦国由此打开了南下中原的大门。

  西晋时,伊阙已有“山寺”。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开始在伊阙凿窟造佛。北魏以至隋唐,前后持续400余年,构建出一幅“精舍临峭壁,千龛绕层阿”的壮丽画卷。隋炀帝置都洛阳,宫门正对伊阙,由此伊阙得名“龙门”,沿用至今。这里松柏苍翠,寺院林立,以唐代十寺最为有名。白居易写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精美的雕像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形成了旖旎葱茏、钟灵毓秀的龙门山色、伊阙风光。唐陶翰《晚出伊阙寄河南裴中丞》:“冉冉时将暮,坐为周南客。前登阙塞门,永眺伊城陌。长川黯已空,千里寒气白。”龙门石窟今存窟龛2300多个、佛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多块(通)、佛塔80座,2000年入列世界文化遗产。

  在伏牛山深处,有一个重要行政单元——嵩县。号称“九山半陵半分川”的嵩县,处于伏牛山“四大板块”的结合部。嵩县西北是熊耳山,南部是伏牛山,东部是外方山,东北部是嵩山。嵩山大部分山域并不在嵩县境内,而嵩县却因“嵩山起脉”而得名。嵩县南部的玉皇顶(鸡角尖)是伏牛山最高峰,其降水分别注入黄河(伊河)、长江(汉江)、淮河(北汝河)三大流域。这种“一县跨三域”,“三大流域分水山”,皆具有非同一般的地理意义。在这里创建了白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5A级景区。

  伏牛山起脉于熊耳山,东西长200余公里,南北宽40-70公里,因形如卧牛而得名。伏牛山隔丹江支流老鹳河,西与大商山(蟒岭)向望;隔洛河支流伊河,北与熊耳山向望,隔沙颍河支流沙河,北望外方山;向南接入南阳盆地。伏牛山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淮河流域的分水岭。主脊老界岭略呈西北-东南走向,山势陡峭,沟壑纵横,峰峦迭嶂。伏牛山主脊由西向东,坐落着三大高峰:老君山(2192米)、鸡角尖(玉皇顶2222.5米)、石人山(2153米),堪称“中原屋脊”。伏牛山主脊向东延伸,至方城县东北中断,出现了长达30公里,宽8-15公里的缺口,即著名的“方城缺口”,是华北平原与南阳盆地的天然孔道。

  老君山,本名景室山。只因有一石峰酷似老君座像,眼、鼻、嘴、轮廓清晰,栩栩如生,人称伏牛山山神。相传,“守藏室史”李耳在老君洞修炼成仙,飞身而起,径到景室山安下身来。道教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唐太宗易名为老君山,从此景室山亦名老君山。鸡角尖是伏牛山第一高峰,为栾川、西峡、嵩县三县界山。鸡角尖上观日出看云海犹如黄山之妙。晴日山体呈青紫色,清晰雄伟;阴时云雾缭绕,时隐时现,其景壮观异常。登上玉皇顶,可西望华山,北眺黄河,东瞰龙门,南瞻武当。

  由老界岭分出三大支脉。北支脉从嵩县、鲁山、南召三县交界至方城缺口,长100余公里,是长江支流白河与淮河支流沙河的分水岭。自西向东,主要山峰:龙池(2129米)、石人山(尧山2153米)、松垛(1577.2米)、关山(1134.4米)。在白河谷地以北,海拔多在400-1000米之间,鸭河口以东,山体破碎。沙河谷地南侧鲁山、方城境内,山势低缓,断续分布。石人山坐落在鲁山县西,本名尧山,因尧帝之孙刘累祭祖立尧祠而名。山峰奇特,瀑布众多,森林茂密,温泉优良,集雄、险、秀、奇、幽于一体,有华山之险、峨嵋之峻、张家界之美、黄山之秀。中支脉是白河与湍河分水岭,位于南召、内乡、镇平三县交界地带,由西北向东南延伸70余公里,主要山峰:白草尖(1845米)、石撅崖(1756米)、银虎曼(1630米)、宝天曼(1574.4米)、牧虎顶(1795.1米)、云磨垛(1156.3米)、野人垛(1432.6米)、唐王寨(1329米)、驻马山(1061.2米)、五垛山(1665米)、定南针(1049.2米)。南支脉经西峡中部延至内乡西部,山势较低,多孤立状分布。主要山峰:高峰印(1073米)、玄山(859.5米)、新寨(798.5米)。1993年发现伏牛山恐龙蛋化石群,是当年轰动世界的新闻。在西峡县丹水镇三里庙村设立西峡恐龙遗迹园,已暴露蛋化石1000多枚。至少有16个产蛋层,发现大量鸭嘴龙、禽龙、原角龙、肉食龙等骨骼,特别是巨型长形蛋、戈壁棱柱形蛋为世界罕见。现已确定西峡蛋化石6科9属13种,分别占中国总数的1/2、世界总数的1/3。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分布之广、保存之好,堪称“世界之最”。

  伏牛山是一个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旅游景区荟萃的山域。1980年,在内乡县万沟林场基础上,建立宝天曼省级自然保护区,这是河南省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88年宝天曼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宝天曼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是河南省第一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1982年在栾川老君山林场基础上建设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在西峡黄石庵林场基础上设立西峡老界岭自然保护区,在嵩县五马寺林场基础上设立龙池漫自然保护区,在鲁山林场基础上设立石人山自然保护区。1992年原林业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将伏牛山确定为全球重要意义区域,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优先领域。1993年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把宝天曼纳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1997年国务院批准上述5个保护区合并,将南召乔端、内乡万沟、西峡黄石庵、嵩县五马寺林场部分林区划入,建立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过渡带综合性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珍贵树种及其生存环境,面积56024公顷。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天然次生植被和原生植物群落,被誉为中原的植物资源库,野生动物庇护所。分布有银杏、杜仲、香果树、榉树、野大豆、秦岭冷杉等31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以及河南特有植物河南石斛、伏牛杨、河南铁线莲、河南鹅耳枥、河南翠雀、河南蹄盖蕨等。野生动物资源有金钱豹、林麝、金猫、豺等48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以及大量未知昆虫。

  2006年6月,南阳市整合宝天曼国家自然保护区、宝天曼国家森林公园、宝天曼国家地质公园、西峡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伏牛山国家地质公园和南阳独山玉国家矿山公园的地质资源,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南阳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总面积954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保护面积338平方公里,设置八大核心景区:中国西峡恐龙遗迹园、西峡老界岭、西峡龙潭沟、内乡宝天曼、七星潭、云露山、镇平五朵山、真武顶风景区。

  外方山是广义伏牛山中相对独立的一个山域,隔伊河西望熊耳山,隔沙河南望伏牛山,隔汝河北望嵩山。在行政区域上,外方山处在鲁山县、汝州市、汝阳县、嵩县四县市接壤地带。春秋时,楚国一度强大,并占据了方城。于是,方城之北地的山,便称作“外方山”。嵩山也在方城之北,也是外方山所指。只不过,今细分山域,将其分作两大块。

  嵩山介于北汝河、伊洛河、黄河之间,是广义伏牛山的一部分,也是三千里大秦岭浓缩出最精彩的尾端。夏商时,称之为嵩高、崇山。西周时,称之为“岳山”。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阳后,以“嵩为中央、左岱、右华”,定嵩山为“中岳”。因“天地之中”,五代后称“中岳嵩山”。695年,武则天封禅嵩山,曾改中岳为“神岳”。宋以下,恢复“中岳嵩山”之称。

  班固《白虎通》曰:“中央之岳,加嵩高宗者何?中岳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诗经》曰:“嵩高惟岳,峻极于天”。《史记》云:“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嵩山曾名崇山,而“崇”字本义即是“山之宗”。可见,嵩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之高,无与伦比。嵩山的文化气场之大,非同凡响。

  在嵩山之东,除新郑裴李岗外,典型遗址还有:新郑沙窝李、唐户村,新密莪沟,长葛岗河,临汝中山寨,许昌丁集,郏县水泉,以及嵩山之西巩义铁生沟等。碳14断代年代为公元前6200-5500年。裴李岗遗址群向人们叙述,8000年前华夏先民在嵩山之周从事原始农业、手工业和家畜饲养业的情形。在裴李岗文化发展700年后,华夏文化进入仰韶文化时代。今新郑新密一带是古有熊氏族居地,古曰“有熊国”。相传,五千年前,黄帝出生的轩辕丘,即在这一地带。如今,在新郑新密之间的高速公路,尚设有“轩辕丘”出口。西汉年间,在轩辕丘建造了轩辕故里祠,此后历代都有修复。明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在祠前建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祠前立“轩辕故里”碑。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修葺,《重修大殿记》记述:“古传郑邑为轩辕氏旧墟,行在北有轩辕丘遗迹,乃当年故址。”

  嵩山之周的洛阳、郑州、许昌、平顶山,以及开封(老丘、启封、大梁、卞梁)、商丘(栗、朱、葛、高辛、亳、虞),皆是夏商建都之所。偃师二里头遗址是中国夏文化的代表,典型遗址还有:临汝煤山、禹州瓦店、新密新砦、巩义稍柴、登封王城岗等,具体年代为公元前2100-1700年。二里头遗址群讲述的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以嵩山为中心的生产生活生态场景。相传,舜封禹为夏伯,禹的儿子启,在嵩山之阳,颍河上游的登封、禹州一带创建夏。早期史籍中多称古阳城、阳翟,今登封、禹州为夏国、夏邑。《水经颍水注》:“颍水自竭东迳阳翟故城北,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史记·周本纪·集解》引徐广曰:“夏居河南,初在阳城,后在阳翟”。《竹书纪年》记载:“夏禹之子夏启,即位夏邑,大享诸侯于钧(夏)台,诸侯从之”。后夏迁都山西安邑。夏后氏帝相失国后,少康中兴,众灭寒浞,奉少康归于夏邑,诸侯始闻之,立为天子,建都少康城(今禹州顺店康城村)。商汤曾将夏禹后裔封于此。西周此地为历邑(栎邑),周武王封弟于康。春秋初年,郑国强盛,地位显赫,以新郑为都,少康(栎邑)为别都。公元前636年,翟(狄人)据栎,因在嵩山之阳,而名阳翟(狄)。公元前408年,韩国都自平阳迁阳翟。前375年,韩国灭郑,由阳翟迁都新郑。前370年,韩都复迁阳翟。前230年秦灭韩,置颍川郡,郡治阳翟县。

  嵩山之西域,自古享“崤函帝宅,河洛王国”之谓,有“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之名,得“天下之中、十省通衢”之誉。中国古代帝喾、唐尧、虞舜、夏禹的故事,以及“河图洛书”多与洛阳有关。《竹书纪年》记载,从夏朝第三任君主太康至夏桀,皆以斟鄩(二里头遗址)为都。商汤即位商部落首领时定都南亳(今商丘),推翻夏后氏政权后,在夏都斟鄩附近(偃师商城遗址)另建新都,史称西亳。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建东周王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营建汉魏洛阳城。隋唐两代洛阳古城设计精湛,著名的七天建筑:天阙(伊阙)、天街、天门(定鼎门)、天津桥、天枢、应天门、天堂,南北纵贯,是中国古代最华丽都城中轴线。洛阳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建城史 和1500多年建都史,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中华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圣贤云集,人文荟萃……以洛阳为中心,形成了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核心成分。

  嵩山向北直抵黄河岸边,黄河与嵩山相峙,形成咽喉要塞。对嵩山之西来说,这里是东大门;对嵩山之东来说,这里是西大门。可谓“锁天中枢,控地四鄙”。巩县因“山河四塞、巩固不拔”而得名。在巩义、荥阳交界地带是著名关隘——虎牢关,又名古崤关。古崤关与函谷关,一东一西,遥相呼应,构成古都洛阳的东西两道大门。据《穆天子传》记载:天子猎于郑,有虎在葭中,七萃之士擒之以献,命蓄之东虢,因曰“虎牢”。西周时,虎牢属古东虢国地界,归郑国管辖。前719年,郑败燕师于虎牢。前672年,周王室“子颓之乱”, 郑杀王子颓,惠王复辟。郑国因功获赐虎牢以东。前570年,晋国占领虎牢。前376年,韩国由虎牢灭郑。战国时代,齐、楚、燕、韩、赵、魏,山东六国曾驻兵虎牢关与秦国对抗。前249年,秦蒙骜伐韩,韩献成皋(虎牢)。秦代设虎牢关,汉置成皋县,因名成皋关,魏、晋为黄马关,隋设金堤关,东晋赵主石虎讳虎为武,唐代避高祖李渊祖父讳亦改虎为武,即为武牢关。宋真宗以虎牢关为“玉关之枢会”,“鼎邑之要冲”,诏改行庆关。明洪武四年改古崤关,明晚期至清复为虎牢关。因在汜水之西,也称汜水关。在历史上,虎牢关战争多达数十起。《三国演义》虚构了一个“三英战吕布”的故事:曹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上将吕布一连打败众将之后,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在虎牢关与吕布大战。吕布虽勇,毕竟以一敌三,最终战败。此后,刘等三人名满天下,吕布之勇名冠三军。前230年,秦灭韩国,于广武山建敖仓,储积粮食并派驻重兵,荥阳一跃而为军事重镇。前209年,陈胜、吴广率军攻荥阳,与秦军大战,吴广战死。楚汉之战,刘邦与项羽在此对峙,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刘邦)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口,大战七十,小战四十”。唐初,秦王李世民在荥阳虎牢关、牛口峪一带与割据势力窦建德决战,以三千铁骑败敌十万大军,迫使盘据洛阳的王世充投降唐朝,奠定了唐朝统一天下的根基。这就是史上著名的“虎牢之战”。

  嵩山居“天地之中”,登封居嵩山之中,其地理特殊性不言而喻。以登封为中心,分布着洛阳、郑州、许昌、平顶山,及其下辖汝阳、汝州、郏县、禹州、新郑、新密、荥阳、巩义、偃师、伊川等县市。夏朝曾在阳城建都,即禹都阳城(王城岗古城)。秦置阳城县,汉设崇高县。隋改崇高县为嵩阳县。696年,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后,遂改嵩阳县为登封县,阳城县为告成县。金代,两县合并,称登封县,1994年设登封市。2010年8月1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召开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登封有1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700多件文物珍品。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建筑群包括: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岳寺塔、观星台、会善寺、嵩阳书院、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等8处11项。这一组历史建筑群,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构成了一部中国中原2000年建筑史。

  嵩山注定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读本。嵩山国家森林公园两大主体架构,分别称作太室山和少室山。太室山是嵩山东峰(1440米),主峰称峻极峰(1491.7米)。据传,夏禹第一个妻子涂山氏在此生下夏启,山下建有启母庙。因涂山氏是夏禹的正妻,在古代妻子所居叫“室”,故称之“太室山”。与太室山相对,少室山是嵩山西峰。少室山又名“季室山”,主峰连天峰,海拔1512米,也是嵩山最高峰。据传,夏禹的第二个妻子,也是涂山氏之妹栖于此,在山下建有少姨庙,故山名曰“少室山”。

  太室山和少室山各有36峰,每一山峰皆有经典名称。太室山“三十六峰如髻鬟,行人来往舒心颜。白云蓬蓬忽然合,都在虚无缥缈间。”主峰峻极峰,以《诗经·嵩高》“峻极于天”得名,清乾隆帝曾游此赋诗立碑,亦称“御碑峰”。山上有中岳庙、嵩阳书院。登峰远眺,西有少室侍立,南有箕山面拱,前有颍水奔流,北望黄河如带。俯瞰脚下,峰壑开绽,凌嶒参差。诸多山峰,据其方位、形状、外貌、遗迹、神话传说而命名,每一峰名包含一个有趣的故事。少奇峰东西起伏如眠龙,故有“华山如立,中岳如卧”之说。玉镜、狮子、虎头、玉柱、香炉、罗汉、玄龟、卧龙、老人、石笋、卓剑嵩山等峰是以形状外貌而命名。玉镜峰“皎皎冰盘营百围,广寒宫殿见依稀。春山万叠浑如洗,浮翠光中一镜飞。”卧龙峰“头角低回藓蔓封,蛇蜒端似卧真龙。旱乾岁祷多灵应,时见油云出此峰。”老翁峰“翳雾埋云皓首翁,难将书传考前踪。商山羽翼朝家后,化作中天一石峰。”卓剑峰“一峰卓立列嵩中,紫气腾腾射斗虹。昨夜洞宾经过此,却遗长剑倚崆峒。”起云峰、望洛峰、太阳峰、连天峰等以其方位命名。望洛峰“凭高懒上三山顶,望远偏惊两月空。试向此间登眺处,洛阳形胜在嵩中。”太阳峰“榻摇经影来山麓,锡柱晴光出岭头。独步高明时正午,顷令万壑失阴幽。”少阳峰“晓星才撤曙方明,乘兴探奇陟少陵。忽觉丹霞来袭体,不知旭日自东生。”连天峰,峰势独高,望之若与天接,可谓“天连嵩岭岭连天,晓抹青云晚带烟。且说匡庐高万丈,与天连也未相连”。为嵩山山峰命名也是统治者神化自己好办法,许多峰名与汉武帝有关。相传,汉武帝在一峰下获 “玉人”,而峰上黄云如盖,即得名“黄盖峰”;汉武帝至一峰下,听闻“山呼万岁”,即曰“万岁峰”;汉武帝曾在一峰下棋,故名“会仙峰”;汉武帝封禅系马之所,自然称之“系马峰”……

  太室山东麓,黄盖峰下,有中岳庙。秦时始建,本名“太室祠”,汉武帝时增修。北魏时,改称中岳庙。唐宋时,多次扩建。明崇祯十七年,毁于大火。清代重修。今之中岳庙,保留明清官式建筑规模、格局和风格。中岳庙规模最大建筑——中岳大殿,又叫峻极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歇山式殿顶,黄琉璃瓦顶,七踩和九踩斗拱,透花棂子门窗,金碧辉煌,素有“台阁连云,甍瓦映日”之称。太室山南麓,有嵩阳书院,原本嵩阳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初为佛教场所。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更名嵩阳观,为道教场所。宋仁宗景祜二年(1035年),更名嵩阳书院,为讲授儒家经典场所。明末毁于兵火,清重修增建。嵩阳书院内有古柏三株,元封六年汉武帝游嵩岳,见柏树高大茂盛,遂封其为大将军,二将军和三将军。三将军柏,毁于明末。将军柏为原始柏树,树龄4500余年。

  嵩山腹地,少室山中,五乳峰下,密林丛里,坐落着一座佛寺,取名“少林寺”。嵩山少林寺独步天下,既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也是佛教禅宗的祖庭。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唐初,少林寺十三棍僧救过秦王李世民。贞观年间,重修少林寺。唐时,少林寺即享有盛名,以禅宗与武术并称。千余年来,少林僧人潜心研究佛法与武学,影响极其深远。与少林寺相关电影、电视经久不衰。民国时期,军阀石友三几乎将其焚毁殆尽。现存山门、方丈室、达摩亭、白衣殿、千佛殿等,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已修复。少林寺之塔林是唐以来主持墓地,已建250多座。少林寺景区是一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嵩山历来为享祭之山。相传,始皇帝东巡曾“登礼于斯”,少林寺内一秦槐,秦始皇封其“大夫槐”。五岳祭祀,始于汉武。汉代以后,嵩山显耀。汉武帝嵩岳礼祭,听到山呼万岁,特为崇奉,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伐其草木,以山下三百为之奉邑,名曰“崇高”。唐高宗和武则天常住洛阳,嵩岳成为礼祭和巡幸之地。相传嵩山凤凰台,即是因其登临之时,凤凰飞集其上而得名。唐玄宗于开元十八年(730年),命祀嵩岳以王礼,封“岳神”为“中天王”。宋真宗诏加号为“中天崇圣帝”。元武宗加封号“中天大宁崇圣帝”。明太祖朱元璋简明扼要,名之“嵩岳”。在中国历史上,曾有30多位帝王登临嵩山。

  伏牛山归入秦国版图之前,秦国已有内史、陇西郡、蜀郡、巴郡、汉中郡、南郡,牢牢控制了大秦岭的西部、北部和南部。公元前272年,秦将白起攻楚占宛,秦置南阳郡。由此,伏牛山南麓归入秦国版图。公元前249年,“使蒙骜伐韩,韩献成皋、巩,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以境内黄河、洛河、伊河三川,而得名三川郡。由此,熊耳山、伏牛山北麓、嵩山西北麓,归入秦国版图。公元前230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颍川郡以颍水得名。由此,嵩山东南、外方山,尽入大秦之地。

  值得永远记住的历史时刻:公元前230年,秦国完整拥有了一座伟大山脉,她被后世称之为“秦岭”……

  “得秦岭者得天下”。全权拥有了“大秦岭”,“一统天下”将不再遥远……

  公元前221年,历史不可逆转的进入了中华帝国时代……

  大秦岭,中华龙脉。华山、嵩山,两只闪耀着无限文明之光的“龙眼睛”……

  中国人,龙的传人。大秦岭,中国人心目中的圣山,护佑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父亲山……

2017年3月2日于夜磨香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