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力】金山实践:让文化服务更贴群众的心

 健康慢走 2019-05-02

金山区深入贯彻《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落实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因地制宜,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共建共享,围绕创业金山、宜居金山、和谐金山的“三个金山”奋斗目标,以及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的重要承载区,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区和成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的发展战略,围绕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形成区、街镇、村居三级联动,区配合部门共同持续发力,村居民乐于参与之态,全力实施2018年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提升4500个标准化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按照“功能有提升、设施有完善、运行有保障、服务有影响”目标,全面完成206个点位验收工作。

资源上整合

金山把“资源整合、功能提升、百姓获益”作为实事项目的三大立足点,组建了以区文广影视局为牵头部门,各街镇(金山工业区)为责任主体,区文明办、区发改委、区卫计委等12个部门为配合部门的工作架构,根据金山实际,区党建服务中心也纳入配合部门,汇总整合各配合部门近20项公共服务资源提供给村居,形成服务基层的聚合效应。如区党建服务中心每月的远程教育,区文明办的“厚德讲堂”百场培训,区民政局老年活动室改造升级项目,区卫计委的家庭医生健康驿站到文化活动室等。

设施上完善

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是服务群众的最基层阵地,既是群众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之地,也是思想文化宣传、弘扬正能量的场所。金山根据实际,改善活动室环境卫生,更新图书室(农家书屋)书籍报刊种类数量,营造浓郁的环境氛围,竖立统一标识等,促进设备完善。

漕泾镇护塘村建村文化长廊、百姓大舞台,挖掘展示护塘文化底蕴、寻找护塘之美、宣传身边先进典型,为村民搭建展示的平台。吕巷镇颜圩村把老年活动室换上“新装”,墙面白净,环境清洁,村民一致好评。亭林镇油车村将直径1.6米、重6吨的老榨油石磨修建成一个石磨展示区,用老石磨展示再现历史过往,增添了一份乡愁。

功能上叠加

金山区有效利用现有的党员远程教育教室、体育健身点、老年活动室等公共服务设施设备,把党员教育、15分钟学习圈建设、文化配送等多重功能叠加,用好现有公共空间。石化街道山鑫阳光城居委会,考量周边中小学情况,结合“8+3”错时工作制(居委会工作时间延长至晚上8点),晚上开设烘焙班、舞蹈班、戏曲班、手工作坊班、书画班、剪纸班等各种兴趣班,吸引辖区内成年人和学生的广泛参与。

特色上凸显

枫泾镇新义村把公共文化建设和“中国故事村”创建结合起来,打造故事大道、故事人家、故事厅、故事角、故事长廊,成立村故事演讲队,出版新义村民间故事集。朱泾镇大力推进宅基头上种文化,五龙村、待泾村和牡丹村分别与上海京剧院、上海文广民族乐团以及江苏省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结对共建,大力推进传统戏曲在乡村传承。

百姓更满意

随着“提升4500个标准化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项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村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山阳镇东方村4组的方阿婆每天都会带上3岁的小孙女去村里的综合文化活动室转转,聊聊家常、看看电影,镇上、区里隔三差五就送戏来,有时还能看到电视里的熟面孔。她说:“现在的活动是一年比一年丰富,水平也越来越高。”石化居民胡琴华说,在活动室里能以琴静心悟道是一种独特的精神体验。“像我们都退休了,空闲的时候没事做,在这里可以结交很多好朋友。”

成果再巩固

提升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是关乎文化民生的大事,是持续发力的过程,是只有底板没有天花板的系统工程。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是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伟大使命。提供质效俱高的村居公共文化服务,既承载着人们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也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抓手。金山区将持续统筹资源,下沉服务,创新服务方式,加强总结,提炼亮点、特色,促进交流,让人民群众有强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基层特色

文化之花埭上绽放

建农村十二组周家埭是建农村21个文化服务点之一,2015年10月创建成金山区五星级党建服务示范点,是建农村乡风文明示范埭。建农村以党建为引领,成立了“王大姐说事堂”、“宅基广场舞队”、“其英妈妈编织坊”、“沪剧微沙龙”,定时定期开展活动。在埭长带领下,11户村民自觉形成了良好学习风气,修订村规民约,制订了《我们的约定》八条宅基公约,每天晚上学跳舞,还参加村里广场舞比赛,埭上妇女开展手工编织培训,制作衣服盘扣,成为宅基上特色文化亮点。埭上沪剧爱好者杨美新,组织六位村民开展沪剧学唱、排练、演出,即传承了传统戏曲文化,又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生活。

建农村发挥文艺带头人、爱好者作用,组建文艺团队,利用镇级配送,请镇、区文艺指导老师,帮助团队提升文艺水平。同时建立团队扶持激励措施,村委为三支团队提供音响设备、服装等基本经费,要求团队定期开展活动,编排主题性文艺节目,为主题宣传、村民一台戏储备节目。村委还研究制订了奖励措施,团队参加镇以上比赛,凡是获得物质奖励的,村委1:1配套,对提高文艺团队队员积极性起到了很大作用。

一个埭一个埭,组成了金山乡村的基本地理格局。埭上文化团队,是乡村文化丰富的单点细胞,多点成面,以面促点,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培育了文明乡风,凝聚起每一处村落的历史底蕴与人文情怀,增强村民的精神归属感。

从“好”变成“美好”

廊下镇山塘村位于廊下镇西部,村域面积4.0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713人,以古村、古桥、古校“三古”著称,与浙江广陈镇山塘村以一桥——山塘桥相连,俗称北山塘和南山塘。

山塘村“集”空间设施,完善多功能室、老年活动室、阅览室(农家书屋)、文娱活动室等,建“百姓戏台”,和白墙黛瓦观音兜的村庄风貌一致,设置多个文化体验点、宅基学习点,把文化服务经脉扩展延伸。“聚”文化服务,山塘除承接好文化资源配送,还自办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庆活动,两地山塘村民传承交流各自的非遗——廊下打莲湘和广陈山塘钹子书,你教我跳莲湘,我教你唱钹子书。山塘村用活百年山塘小学的民俗文化体验资源,供村民游客体验剪喜字、走葫芦路,或是青瓷制作、葫芦烙画等,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化旅游。山塘村借助半马赛事、徒步活动、文艺演出、综治建设、平安理念、环境整治、土布莲湘特色展示、农产品展示等活动平台,既让南北两个山塘村民参与到各类文化活动中,也不断增添古山塘的人气、灵气和生气。

书香社区 浸润民心

2017年5月,钟楼居委会开始建设综合文化活动室,“名都书房”首先揭牌,社区居民有了自己的书房。书房内图书种类繁多,少儿类、文学类、养生类,近3000册,还设置了电子书借阅机,读者只要扫一扫就能阅读。此外,盲文书籍、字体放大器等残疾人阅读设备也一应俱全,为残疾人阅读提供一隅阳光。书房更有贴心的“点书”活动,居民们只要有特别想看的书,都可以在“点书簿”上留言,志愿者会根据点书簿上的内容进行梳理,定期更换藏书。除了能在书房里阅读,居民们还可以把感兴趣的书借回家慢慢读,只需办理一张借阅卡就能做到。

这个居民家门口“周末不打烊”的书房,已成为朱泾镇钟楼人的“精神文化地标”。书房创办以来,不定期开展多类阅读活动,通过“图书+文化活动”的体验、互动阅读模式,为广大居民读者提供了一种轻生活、深阅读的文化体验,引发居民们的热烈响应。“家门口的书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免费看书、随时看书的平台,让生活忙碌的我们依然可以拥有自己的阅读时刻。”2017年5月至今,走进书房阅读的居民达3868余人次,总借阅册数达2247册次。

打造农民文化团队

在“2018上海市老干部迎春茶话会”的舞台上,一个名为《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歌舞表演节目格外引人注目。这支舞蹈的表演者,就是金山卫镇金康居民区的农民阿姨。“尤其是她们的一张张真实笑脸,体现了农民奔小康道路上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康馨舞蹈队,平均年龄在55岁。她们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洗脚上楼”以前从未接触过舞蹈,如今让她们一个个既兴奋又感动,“没想到,我们以前拿锄头的手,如今竟然舞起了扇子。”队长周勤华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2010年,退休又失地的周勤华,萌生了跳广场舞的想法,这一跳引来了关注,很快就有不少居民主动想要跟她学跳广场舞,队伍渐渐壮大起来。她们组建一支具有潜力的“康馨舞蹈队”,乐队、合唱队等表演队伍也随之诞生。这支“草根”舞蹈队“接地气”的表演,受到本地居民的欢迎,很多节目成为了文化资源,加入金山区镇级配送,供村民“点单”。

康馨舞蹈队、康乐合唱队、康乐民乐队……如今,在金山卫镇,这些昔日农民自发成立的文化队伍,台上能表演,台下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甘当社区志愿者,生活充实快乐。

展示村史 留住乡愁

“我们在大调研中了解到,很多老居民担心,随着工业区的开发建设,上万的农民动迁上楼,老朱行镇的历史以后怕是再也没人知道了。所以,文化礼堂的第一个功能,就是留住乡愁、记住来时的路。”金山工业区由朱行镇蜕变而来,农民集中居住变成了市民。随着城镇化加快,“朱行”人的乡愁越积越厚。

市民文化礼堂应运而生、应需而成,也是2018年市政府实事项目“提升标准化居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服务功能”建设的点位之一。一楼是历史展陈,记录了金山工业区及前身朱行镇的历史变迁,口口相传的小镇文化、水乡古桥文化、非遗文化,都被生动呈现在大家面前。二楼则分布了好人馆、云间书屋、染缬艺坊、百姓讲堂、志愿服务中心等,是市民自助活动、休憩的场所,也是百姓自己家的大客厅。当地一名文艺爱好者老吴说,现在每个村居都有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动迁农民有了喝茶、看报、聊天、听戏的好去处,生活会变得越来越充实。

金山工业区的运河村,1909年就有兴民学堂,也是朱行小学的前身,很多老人在此认字读书。为此,运河村决定将这份宝贵的历史还原出来,起名“兴民学堂”,留住乡愁,“活化”记忆,鼓励村民开拓进取、耕读传家、爱国爱乡。

兴民学堂的构造是以《运河村志》为基础,旨在让沉睡的历史活起来立起来,让更多人了解到本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从而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建美丽农村。为了更好的凝聚人心,传播文化,提升公共服务功能,运河村组建了雅韵丝竹文艺队。借助文艺宣传平台,不断把精神食粮传播给村民百姓,既丰富了村民百姓的文化生活,又加强了村居文化建设。

金山工业区已打造了9家不同形式的村史展示空间,包括运河村兴民学堂、恒信居民区乡愁馆、立新村睦邻公园等。

END


   责编丨胡兰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