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云峰 | 挑战与机遇:人工智能对劳动的影响

 老王abcd 2019-05-02

挑战与机遇:人工智能对劳动的影响

何云峰 | 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载《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10期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下载全文

非经注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人工智能的出现一开始的时候,主要是人类为了弥补自身劳动能力的不足。因此也可以说,人类创造人工智能的目的就是要替代人类去完成某些人类自己无法完成的事情,或者是为了减轻人的劳动负担,抑或是为了提高劳动的效率。这样的替代挑战了人们的劳动权利,但带来的却是人的劳动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机会,并推动人类劳动向真正的自由劳动复归。

人类创造人工智能的目的就是要替代人类劳动,帮助人类完成某些人类无法完成的任务,代替人类执行危险的任务。这样的替代尽管在广泛的领域里可能给人类的劳动机会带来挑战,导致部分人失业,但是人们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劳动解放,繁重的、单调的、枯燥乏味的、危险性的劳动不再折磨人类;而且,人们获得了大量的时间去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自己。因此,人工智能挑战的是劳动权利,带来的是人的劳动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机会。

人工智能为替代人类劳动而生


人工智能的出现一开始的时候,主要是人类为了弥补自身劳动能力的不足。因此也可以说,人类创造人工智能的目的就是要替代人类完成某些人类自己无法完成的事情,或者是为了减轻人的劳动负担,抑或是为了提高劳动的效率。

其一,人工智能的初始目的是代替人类完成人类无法完成的任务。人工智能就是沿着工具发展的智能化逻辑而衍生出来的结果。最早的类似于人工智能的东西是工具。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最根本标志就是人能够制造生产工具。所以,马克思说:“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人在自然面前显然有很多无法控制的因素,于是人类通过创造工具来提升自己对自然的控制能力。比如说我们肉眼可见的范围有限,我们听到的东西也有一定的限度,但是人希望把这些缺陷加以克服,我们要弥补这些不足,所以从制造弥补人类进化不足的东西开始,人工智能就已经开始萌芽了。人类有运算能力,但对大数字的运算却非常费劲。于是,人类就去发明计算器,替代了算盘、口算等人类劳动形式。

其二,人工智能的初始目的也可能是为了减轻人类的劳动强度或者劳动负担。人类的体力非常有限,一般无法搬动二倍于自身体重的物体。但大量超重物体要搬运。一开始人们发明了杠杆工具,助力于人力搬运。后来,制造放大人力型的工具,类似于起重机、挖土机以及交通运输工具之类的东西,使人类(特别是单个个体)无法完成的任务变得十分轻松。可以说,大量的机器都是为了助力于人类劳动而发明的。它们跟真正的人工智能注重于模拟人类思维不同,主要注重于体力任务的分担,而且也以一定方式模拟人类承担的体力劳动,主要是模拟人或者动物的体力功能发挥作用而加以设计的。甚至到了人工智能非常发达的今天,有许多人工智能机器仍然致力于体力型模拟,并且越来越智能化地以“聪明的”方式完成本应该由人类完成的劳动任务。

其三,人工智能的初始目的还可能是为了提高劳动的效率。人类在尝试到各种机器的“好处”以后,便进一步致力于制造人力集成型的劳动工具,就是要把人类不同的优点甚至包括动物的优点都集成在一起,成为超越单个人的存在物。这两种类型的工具都会模拟人的某些功能。第二种是模拟人或者动物的思维功能发挥作用而设计的。但无论哪种工具的制造都不是复制人或动物的某种(些)功能,而是要使这种功能得到放大或者集成,从而突破单个人类个体的现有能力限度。换句话说,超越人类劳动能力的限度是人工智能的最初诱因。当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以后,实际上,对劳动力的需求就自然而然会减少。

今天,人们创造了大量的智能机器人,既要做人类无法完成的事情,减轻人类的劳动强度,并不断提高劳动效率,又要努力向人类“学习”,力图像人一样聪明。真正的人工智能是从模拟人类思维开始的。体能形式的模拟相对而言比较容易,但思维模拟,让机器学会像人一样有头脑、有自主性,则是相当困难的。现在,我们一般说到“人工智能”的概念,主要指的“是研究使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如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的学科,主要包括计算机实现智能的原理、制造类似于人脑智能的计算机,使计算机能实现更高层次的应用”。不过,人工智能虽然是模拟人类智能,但并不是简单复制人类智能。人工智能一开始就是要代替人类劳动的,只不过是局部功能的替代而已。不超越人类智能,根本不可能产生人工智能。现代人工智能已经远远超越了思维模拟的阶段,已经朝更全面或更多方面同时超越人类智能的方向迈进。人工智能有多种形式。例如,人类智能弥补型、人类智能代替型、人类智能集成型、人类智能优化型等。无论哪种形式,都具有弥补人类智能进化缺陷的效果。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人类针对自身能力不足而提出来的一种解决方案。自然语音识别及处理、物体识别、计算机视觉、翻译机器等,这些都不断地在我们身边演进着,随着我们的思维创造力的发挥而进步,并多层次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对人类智能的挑战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挑战了人类的自我优越性。人工智能的大量使用,使单个人自身的劳动能力显得越来越渺小,甚至微不足道。人工智能越强大,人类自身的低位感就会越突出,人类劳动的局限就会显露无遗。尽管我们可以说,迄今为止,“能够思维的人脑的存在就仍然是一个奇迹”,但在人工智能面前,我们的许多劳动能力实在无法比拟。当然,人类也不是一无是处。人类在很多方面也仍然有劳动优势。不过,人类劳动能力被人工智能超越以后,人类感到越来越自卑,这并不是唯一的一种情绪反应。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权利似乎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力的付出所带来的饭碗正在被智能机器人卷走。

其次,人工智能也使人类的自信心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科技深入的发展,人工智能越走越远。在这种情况下,人类感受到人类自身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人类的无上优越性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类发现,人类创造出来的东西比自身强大无数倍。于是,人类自身开始自卑了。

再次,从劳动挑战的角度来说,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的确会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智能化机器人的大量使用虽然有望填补人口减少导致的劳动力缺口,但过度取代也有可能严重破坏可选职业的多样性。史蒂芬·霍金甚至警告大家说,人工智能机器人可能在100年之内取代人类。由于机器人的大量使用,专家们还预测说,人工智能20年内将取代日本近半职业。据媒体报道,剑桥大学已经可以制造出母体机器人,它可以制造新机器人,而且可以按照不断优胜劣汰的方法提升自己。最近,日本有人搞了一个调查,结果也令人担忧。研究人员总共调查了601种职业,想看看各种职业中哪些工作可以被机器人取代,算下来49%的人类现在从事的工作可以让给机器人去做。所以,如果智能机器人被广泛应用,许多人会面临失业的现实。尽管如此,笔者还是以为,应该冷静对待被机器人替代的挑战。如果是单调的、劳作性的工作岗位,被机器取代对人类来讲可能也是一种好事,那样的话人类可以去做其他事情。举例来讲,你要去写文献很麻烦,但现在有一个软件,如文献管理软件Note Express、End Note、Ref Works等,这些软件可以帮你克服文献管理方面的繁琐,这就大大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也能减少文献标注的错误。

人工智能为实现劳动解放创造了条件

尽管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有诸多挑战,但是总体来说,多数人还是比较乐观的。笔者也属于乐观派。在笔者看来,人工职能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更多是便捷和高人性化物理世界的层出涌现。人工智能与其说是对人类的劳动主宰地位的挑战,倒不如说是对人类劳动的解放和超越。

首先,人工智能的大量运用,使劳动越来越复归到“自由的生命表现”上来。劳动之于人类而言,具有多重的意义。在人类的产生和进化中,劳动是原动力。正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的自我实现,是一个通过劳动而自我诞生、自我创造和自我发展的历史过程。所以,劳动成就人的生命本质,没有劳动就没有人本身。劳动正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所以,在本源意义上,劳动是与人的本质相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劳动本身就是人的本质需要,是人生存的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创造、自我升华。马克思说:“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换言之,真正的人类劳动应该是体现人类快乐和享受、实现人的价值,展示人的本质规定性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大量采用之后,使劳动生产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过去,需要几十个人甚至几百人干的活,现在一个智能机器人可能就完全足够,甚至比人类干得更好。这意味着,一个智能机器人干活可以养活许多人。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必须大力完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个体生存被完全社会化,也就是由整个社会用福利和保障体系来保证每个人能够解决生存问题。当生存问题解决后,人类就不必要为使自身保持生命体形式存在而烦恼,从而被迫地去劳动。劳动的被迫性将降低到最低限度。于是,劳动的合意愿性,真正实现“自由的生命表现”,就成为可能了。其次,人工智能的大量运用,使劳动越来越充满快乐性,人们将从劳动厌恶情绪中逐渐获得解放。虽然劳动在其本真意义上应该是快乐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劳动对人的脑力和体力又会产生消耗,在一定意义上损耗人的脑力和体力。如果过度地劳累,不恰当的劳动时间消耗和不及时的功能恢复,过分地超强度劳动等等,都会对人本身产生不必要的摧残。尤其是那些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危险性高的劳动,对人类的影响无疑是十分负面的。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智能机器人引入之后,人类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解放,从不必要的奴役中摆脱出来。

在这个意义上,智能机器人的大量运用更多地是人类解放的实现,是人类彻底摆脱奴役劳动的标志。其实,不仅摆脱繁重体力型劳动和危险型劳动,是人类自由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简单的单调型劳动和低水平重复性劳动所带来的枯燥乏味,也会严重影响劳动的快乐。这样的劳动如果能够由机器人取而代之,对于人类自由发展来说,肯定也是极其有利的。劳动本来应该是快乐而幸福的,劳动应该是通向幸福的桥梁,让机器人去承担那些不能带给人类幸福和快乐的劳动,复归劳动的快乐本质,是自由劳动的表现。由于劳动展现人的本质,人要成为人,就必须劳动。而且由于劳动实现了人的本质,所以劳动应该是快乐和享受的过程。离开劳动,人就不成其为人。人需要劳动,不仅仅是因为劳动创造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更主要的是因为劳动实现人的本质,带给人最高尚的幸福和快乐。所以,在劳动意义上的人类解放,是要摆脱劳动的摧残性、危险性、单调性和枯燥性,但这不是指人什么事情都不干,而是指人要干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和享受的劳动。

再次,人工智能的大量运用,使劳动选择性越来越高,人们成为越来越自由的劳动者。在智能化的助推下,人类社会生产能力会迅速提升。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升,使生产力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为产品的丰富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产品能够在占用很少劳动力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时候,大部分人则可以享受幸福的劳动成果,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选择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职业去参加享受性劳动。特别是,生产率极大提高后,劳动保障水平可以更加显著地得到提高。个体的生存问题,可以非常容易地以社会化的方式加以解决。社会化生存之后,个体可以更有尊严地参与劳动,享受到劳动的真正价值,从而为其劳动复归到自由劳动创造了条件。

马克思曾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了“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的概念,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础。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看到的现实却是劳动不仅不是人的第一需要,而且是给人带来痛苦、折磨的苦役,仅仅是人为了谋生而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因此,劳动如何成为人的第一需要,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劳动形态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社会形态下的劳动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内涵。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可能并不是取代了人类劳动的神圣地位,而是带来劳动形态的变革和进化。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大量运用的时代,过去那种依靠简单的工具进行低效率生产的劳动形态正在消失,人类将在更加科技化、更加延伸的生产工具辅助下超高效率地劳动。这是因为,智能机器人从纵横两个维度同时延伸了人类的活动空间。智能机器人在许多情况下弥补了人类生理上的不足和缺陷。由于人类自身的天然局限,人类的活动空间受到极大限制。人类只能在很有限的宏观世界里生活,只能感知到很有限的物理世界。微观世界、宇观世界和更广大的宏观世界,人类几乎不能直接感知,必须依赖于一定的仪器和专门工具。而这些仪器和工具,在很大程度上都跟人工智能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人的感官和身体能力被延伸之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会大大提高,人化自然在现实的合目的性过程中进一步确证人自身的价值和能力。

最后,人工智能的大量运用,使各种威胁人类生命的因素不断降低威胁程度。拿战争来说,任何战争都会有伤亡。这成为人类最大的悲剧。然而,随着战争不断地发达,今天战争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超越了原来战争的观念。今天的战争实际上追求的不光是打赢,打赢的同时还要追求己方零伤亡,且不伤害平民。过去是不择手段打赢就好了,将来的战争不是这样的,减少对人类自身的伤害,这起码在保护人类自身,为人类的尊严以及生命做最大的保护。这种追求表明,人类通过人工智能的运用例如精准制导武器的运用、无人飞机、智能机器人、虚拟战争、理性地避免战争等,使战争越来越不再成为人类生命的最主要剥夺者。这实际上标志的是人类的一定程度的解放。智能化高科技产品在医疗、健康、人类日常生活等领域的广泛运用,人类越来越能够自主地控制各种疾病或者其他自然的威胁,最终使人类能够更加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这样的人类解放,是以往大机器时代根本无法比拟的。

由上可见,智能机器人与其说是挑战了人类劳动的神圣地位,还不如说解放了人类劳动,并推动人类劳动向真正的自由劳动复归。

人工智能替代人类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人工智能的作用下,人类劳动得到解放,每个人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将越来越多;同时,工作的固定性越来越减少,人们不再会为了生存而委曲求全,而是将劳动尊严看得越来越重要,从而需要不断地再教育再发展。此外,物质条件的丰富,社会保障的完善,又能够创造多种多样的条件使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可见,人工智能将带给人类的不是失业,而是自由选择工作;不是剥夺人类的劳动权利,而是激发人的多方面潜能。

首先,人工智能促使每个人更有尊严地参与劳动,以真正的人的方式存在,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在人工智能大量普及的社会里,每个人的生存不是自己去挣扎,社会奉行的不是丛林法则,而是共生法则。于是,每个人都不需要为基本生存而被迫地劳动。在生存问题没有以社会化的方式解决的时候,人们不得不卑躬屈膝,低三下四地求资本家赐给自己工作机会。这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屈服,因为没有工作就没有生存的基础。但是,当人工智能大量运用从而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率的时候,个体的生存被社会化就成为可能。在那样的情况下,资本逻辑猖獗所导致的除了出卖劳动力什么都没有的无尊严状态将不复存在。在那样的社会里,“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部分人即使没有工作,也照样能合人道地活着。人们的劳动尊严不再是一个问题了。人们能够真正作为人有尊严地去选择性地劳动。自由发展是真正符合人的发展之必然要求的。“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所以,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是人成为真正自由的人,从而使该未来社会成为“自由人联合体”。“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

其次,人工智能最大可能地增加了人类的自由支配时间,从而为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当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的时候,就会获得大量的自由支配时间。这些时间不应该被滥用或闲置,而必须用于人的自我发展、完善和提高,特别是用于劳动技能的再培训。那样,人们不会固定不变地以某种教育成果的形式拿着文凭从事一个工作。在人工智能时代,一劳永逸地解决自我发展的问题,是不可能的。许多单调、烦躁的劳动岗位会被智能机器人取代,人们不得不重新学习,去适应新的劳动要求。人的发展变成了终身发展,人的学习变成终身学习的过程。当人类劳动得到解放的情况下,尽管“所有的人都必须劳动”,但是“过度劳动者和有闲者之间的对立消灭了”,从而使得“所有的人都将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发展自己的自由时间”。所以,闲暇时间越多意味着人们自我发展的时间越多。

最后,人工智能被大量运用于劳动中有助于异化劳动的克服,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种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因素。当劳动不再是迫于生计而从事的活动的时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换言之,劳动会逐渐变成快乐的事情。于是,人们就愿意通过发展自己而参与劳动。当人工智能没有普遍采用的时候,各种阻碍人的发展的因素极大地限制了人的发展的可能性空间。按照荷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人有多重智能,因而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这使有闲暇时间者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可能。当客观条件具备的时候,人们就能将自己的多种潜能发挥出来。在传统劳动组织形式下,人们不得不娴熟地专于某一项劳动技能,因而其他潜能很可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这表明,传统社会里人的发展往往具有单向度性,是适应劳动竞争需要不得不顺从地发展起来的技能。而人工智能时代,人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全面发展。

总之,人工智能替代人类劳动之后,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自己,人将愈来愈全面地实现自己的本质。这正是人工智能带来的巨大社会变化。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在人工智能面前胆战心惊,应该张开热情的双臂去拥抱它。

《探索与争鸣》人间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