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一诗人,仅有四首诗流传至今,却被后世评价远超陶渊明

 flyk0tcfb46p9f 2019-05-03
文/号外飞飞说历史 图/网络
陶渊明,我们都知道,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写得一手出彩的田园诗,因此也被誉为“隐士诗人”。但其实若说真正的饮食,陶渊明也只能是屈居第二,因为陶渊明还曾在官场混迹多年,只不过最后不耐烦官场尔虞我诈才决定归隐。而这位唐朝诗人胡令能从未出仕,才真正的一生“大隐隐于市”。
他以补锅炼铁为生,即便腹有诗书,却从不因此傲慢待人。胡令能家境贫寒,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补锅炼铁的手艺,小小年纪就走街串巷,所以自然也没有去私塾正儿八经的念过书。可是每当有人问起他的学识,他总会给人说自己有一天晚上梦见了一个仙人。仙人剖开他的肚子将一书卷放了进去。
所以第二天醒来就觉得神清气爽,还能吟诗作对了。他将自己的学识解释为是仙人的恩赐,当然这个解释确实匪夷所思,只不过那个时候迷信,所以当时邻里乡亲都对这个说法深信不疑,而只有他自己知道,之所以能有学识,与自己的努力彻夜苦读脱不了关系。只不过他为人低调,不四处张扬罢了。
而所有人也都认为一个补锅将不可能对读书这么勤奋,所以他也干脆懒得解释,编个仙人赠书的故事敷衍别人的质疑。我们都知道,古时候纸张昂贵,而且印刷术也没有现在这么便捷。所以要是印书不仅浪费钱还浪费时间。再加上那个时候通讯也不发达的缘故,所以胡令能的很多诗词也都没能保存下来。
况且他只是白丁身份,他的诗自然也没有人为他保管。因此,流传至今的很少,只有四首。我们都知道杜牧有一首诗很出名,叫《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尽管用词简练却可以对气氛的渲染十分到位,描写的清明雨景给读者留下了余韵无穷的感觉。而胡令能也有一首《小儿垂钓》与杜牧的《清明》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要说画面的塑造,胡令能的诗更胜杜牧一筹。他这首诗的内容是: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而他流传下来的那四首诗基本也都是《小儿垂钓》这种类型的。虽然才华横溢也有很多官宦朋友,去甘于平凡做个平民百姓,一生奔波于市井,这才是真正的隐士风范。也是因此,后人对他的评价也远超陶渊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