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登场即瞩目!千万级田黄重器再现东南

 斗柄 2019-05-03

2012年10月28日,在东南秋季拍卖会上,一件田黄石《九螭献宝章》以1035万高价成交,成功杀入了田黄“千万俱乐部”,创下斐然不俗的拍卖成绩。

时隔7年,今年5月份,田黄九螭献宝章将再次现身东南春拍,消息瞬间传遍了寿山石收藏圈,众多业内人士都把目光投向了这件7年前见诸于世,又辗转重现拍场的“田黄重器”。而再度引发热议的这件田黄,也毫无疑问成为了近期圈内瞩目的焦点所在。

这件田黄为何会掀起藏界新一轮的关注和认识,集结如此多的惊叹和围观?一件有身价的田黄,背后都有特别值得说道的魅力和特质,所以小编这次也蹭蹭它的热度,从材质和工艺文化两个层面来分析分析它的与众不同之处!

田黃石 九螭献宝方章

6×4.6×4.6cm,281g

福建东南2019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第一是作品的材质价值。田黄是寿山石中知名度、话题度最高的石种,作为位列“金字塔”顶端地位的玉石,一直也是顶级藏家竞相追逐的目标。如今田黄资源矿脉采掘殆尽,“好田”日益稀缺,尤其田黄印石章料更是珍贵无比。

龚纶在《寿山石谱》中写道:“凡石之材,以方、高、大为贵”,田黄在诞生过程中,常年经受溪流的浸润和冲刷,故原石多呈卵形,施以薄意或圆雕时出于“惜材”,也多保持浑圆的形状。大刀阔斧地将田黄裁切为规整端方的“印章”形制,所耗之材需3倍以上,多数田黄的色泽外浓内淡,越至肌理色调越趋浅淡,所以能够经得起“挨刀”考验的,必须是等级、品质极高的田黄。

似这枚九螭献宝印章,从其留有的皮色和章体形态来推测,这枚印章在裁切过程当中极为慎重,而即便以这种谨慎的裁切方式,以最为理想的状态,原石也要比现在大出近一倍之多,以如此气魄和财力奢耗巨材,来成就如此一枚完美、方正大章,更是十分罕见。

第二是作品的文化和工艺价值。田黄具有皇族专用的黄色,因而从清代以来田黄就是皇室的“案上宾”,帝王青睐的印玺之材,曾被康熙、雍正、乾隆等帝王所珍爱,而其“石帝”、“石中之王”的尊贵身份也与宫廷的华贵气派相得益彰。当田黄与气势威严的古兽钮相结合,也往往更能在方寸之间的印台上彰显皇权至高无上的尊贵气度。譬如目前藏于台北故宫的乾隆九读印章其中就有七枚是田黄,从文化涵义上而言,田黄在当时被视为“天之灵石”,是皇室权力的象征,皇帝赏赐臣子、大臣向皇帝献礼最贵重的也是田黄。

清 鸳锦云章·循连环·初读·田黄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鸳锦云章·循连环·四读·田黄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而从钮饰造型来看,在这些宫廷流传的古兽钮雕中,以代表帝王尊崇地位的螭虎或螭龙的造型最为常见,“螭其实是个有深度、有渊源的形象,战国时就雕刻在玉璧、腰带上,最早是龙纹的一种变体。两汉时代的“螭作为装饰纹在玉璧、剑具上大量流行,帝后的玉玺上也用螭钮。《汉旧仪》记载:“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纽。”在北京故宫所藏的寿山石螭纽“乾隆敕命之宝”、寿山石夔龙纽“嘉庆御笔之宝”等都是此类题材的经典之作,集中体现出清代帝王在工艺文化上的艺术品味和审美取向。

清 寿山石海水行龙纽“雍正敕命之宝”

故宫博物院藏

清 寿山石螭纽“乾隆敕命之宝”

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田黄九螭献宝章深受清代“宫廷风格”螭钮雕刻的影响,具有工艺繁复、材质奢华、纹饰华丽的特征,其以团螭钮中的“九螭”为造型,九条螭龙盘曲穿插,印钮顶端保留一处乌鸦皮,利用皮色雕刻铜钱,自然的肌理呈现出铜钱锈蚀剥落之状貌,九条螭龙围绕于四周,珍若拱璧,形成“九螭献宝”之势。

作品以华丽的工艺风格,完美复现出了华丽而具宏阔气度的宫廷风范,可谓十足难得。



要怎样看待这件田黄,这既涉及作品本身的物质层面,比如其品相非常完美,工艺之繁复、华丽令人过目难忘;也涉及作品的稀缺性,因为田黄印章的存世量少,又有传世价值,联系寿山石艺术市场持续发酵的“田黄热”,此次这件重器田黄花落谁家,又会经过怎样扣人心弦的激烈角逐,创下怎样惊人的天价,让我们拭目以待。

更多福建东南2019春拍寿山石专场精彩拍品,敬请点击下方图片了解详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