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梦龙的《智囊全集》真的囊括了中国古人的所有智慧么?为什么评价那么高?

 燕山茶社 2019-05-03

明末文学泰斗冯梦龙的《智囊全集》收集了上起先秦下到明朝的智慧故事共计1238则。这些故事汇成了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海洋。书中涉及的典籍几乎涵盖了明代以前历代的正史和大量的笔记、野史,依内容分为10部28卷。全书既有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大谋略,也有士卒、农夫、漂妇、仆奴、僧道、画工等小人物日常生活中的奇机智。的确集中了中国古人的智慧。但是,不可能全部囊括。

且不说先秦时期强国林立,群雄并起,思想活跃,豪杰倍出,产生了老子、庄子、韩非子、鬼谷子等诸子百家,就算民间小众的奇门异巧就繁若星辰,绝对不是一部《智囊全集》就能全部囊括。更何况智慧从来不是既定不变的静止的一坛死水,而是因时因地因事产生的思想火花。正如冯梦龙先生所言:“智无常局,以恰肖其局者为上。故愚夫或现其一得,而晓人反失诸千虑。(翻译:真正的智慧没有固定的法则可以遵循,而要根据不同的现实情况,采取恰如其分的对策。所以,愚昧的人,偶尔也表现出智慧来,倒是聪明的人常常因为遵守着某些原则考虑太多,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

因此,无论读什么书,读谁的书,都要怀着质疑的态度,切忌盲从,照本宣科,依样画葫芦。而要紧密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活学活用。

所谓《智囊全集》,只不过是冯梦龙先生所收智慧故事的集大成,“全集”是特指,而不是全部囊括。
冯梦龙
(1574一1646年),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他才华横溢,著作等身。

他的作品感情和行为色彩较浓,最有名的是“三言”(《警世明言》、《警世通言》、《警世恒言》)。与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他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筹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及编揖,为我国文学作出了独异的贡献。
↑冯梦龙

明朝天启六年(1625年),冯梦龙先生51岁,编成《智囊》一书。时值魏忠贤在朝中掌权,提督特务机关东厂,大兴冤狱,社会黑暗。冯氏敢于编纂这部政治色彩浓厚,而且许多篇章直斥阉党掌权之弊的书,可见他大智大勇,胆识过人,令人称佩。

此后又经冯梦龙增补,重刋时改名《智囊补》,有的刋本取名《智囊全集》、《增智囊补》、《增广智囊补》等。

全书分为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提智、术智、语智、兵智、闺智、杂智等十大部和见大、知微、得情、威克、委蛇、辨才、灵变、贤哲、不战等二十八卷。全书收录的故事,上至安邦治国,下至为人处世,包罗万象。

《智囊全集》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底蕴深厚,妙趣横生,它既是一部古人运用聪明才智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也是中国文化史上智谋锦囊的宏篇巨制,极有实用价值。
冯梦龙先生具有经世治国之才,思维慎密,思想开放,不为条条框框所镇锢,不为封建礼教所束缚。《智囊全集》“闺智”一部中,记述了许多有勇有谋有远见卓识的妇女,这无疑是旗帜鲜明地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具有反封建的人民性。

冯梦龙先生在《杂智部总叙》中说:“正智无取于狡,而正智反为狡者困;大智无取于小,而大智或反为小者欺。破其狡,则正者胜矣;识其小,则大者又胜矣。况狡而归之于正,未始非正,小而充之于大,未始不大乎?”这就阐明了对杂智的认识价值。

在物欲横流的年代,坑蒙拐骗充斥各个领域,破其狡,识其小,就能使狡、小之徒无法得逞,无处可遁。
冯梦龙先生说:“上智无心而治,非千虑所臻也。”意思就是:最高级的智慧者,其做事是无所用其心而无不用其心,遵循自然规律处理一切事物,不做任何刻意的制约和妄动,即“无心而治”,并不是只要周全考虑就能达到。

这话颇有哲理,耐人寻味,很有现实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